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福州市凤窝小学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从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我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或“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总是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种情况目前虽然有所改变,但仍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稍加留心,还能听到课堂里老师这样的指令:“这个句子谁来读给我听听?”“这个问题谁来回答我?”“我再给你们思考三分钟……”看来有些老师“主宰”或“驾驭”课堂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
二、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特征是人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人是自觉能动的实践主体。这种自觉能动性就是人的自主性。小学生虽然处于成长和发展时期,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面对这种情况,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把学生当作动物那样来“教训”呢,还是把学生视作真正意义上的“人”,尊重学生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
以下,我就如何让学生把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学会学习来谈谈一些具体的作法。
1.发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家长的嘱咐、老师的检查、同学的竞争,包括为学得好的同学鼓掌、发小红花等,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动力,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在的动力只是促成学习的条件,内在的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一般说来,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要求他们用人生价值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在动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的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如我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就会提出“草塘是什么意思,它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可爱之处?”等许多问题。我及时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然后读课文,我们自己经过努力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了的问题上打勾。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小丽怎样向作者介绍北大荒的呢?作者起先觉得没意思,后来为什么又深深地爱上了北大荒呢?”根据这些问题,再带着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分析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最后,我又展示课件播放草塘的美景,后提问:“欣赏了这美丽的景色,你对北大荒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想说点什么吗?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该怎样读才能把草塘的美表现出来?”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教得活,学生也学得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师预设的,而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这大榕树到底是一株还是许多株?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所看到的情景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面对这么多问题,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出选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学得快的可以拓展阅读大量课外材料,学得慢的能够“保底”就行。
3.给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选择的权利
当今世界,呈现出多元多变多彩多险的特点,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抓住机遇、走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比如这节课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我在教《将相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情景,于是学生中有的改编台词,有的做头饰和道具,有的画布景,有的表演。个个兴趣盎然,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特长也得以发挥。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
4.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其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为发展“元认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
5.教师要转换角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适当的讲解;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因为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他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他说,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他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他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他亲手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提问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
总之,在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学习质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