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趣味导入
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播放视频《仁者心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设置问题:是先有猫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猫的形象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在哲学上,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强调存在第一性,客观存在的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强调思维第一性,主观的思维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起决定作用,就是唯心主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并通过古今一些人物的言论进行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阳明先生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我心。”,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经》中的故事中去,分析对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谁先谁后的不同理解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呼应课堂导入中利用《坛经》小故事的设疑。
创设问题情境: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肚子是空空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饿的感觉,那么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我们先有饿得感觉我们的肚子才空空的呢?接着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我们还会有饿的感觉了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解释: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如果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则是可知论;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则是不可知论。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呢?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即坚持可知论。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坚持不可知论。
举例说明:讲解《庄子梦蝶》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开展探究。 播放视频《锲而不舍 人类探索火星之路》,学生边看边悟,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是不是说火星是不可认识的呢?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点评: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有挫折更有成功,我们常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从视频中看,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就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教师引导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以及其内容进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需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一节课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下展开的,对于学生学习之后的哲学基本派别奠定了需要的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冲动、受外界影响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识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去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知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探究活动来导入。通过这导入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PPT上呈现探究活动一:“形神之辩”
思考一下,回答两个问题:
1.“形”指什么?“神”指什么?
2.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形”指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指意识思维的东西。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环节二:新授
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诱导。
过渡:形神之辩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争论不休,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是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的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谓基本问题是说这个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所有的哲学家都绕不开的一个问题。那么在哲学上,这个问题是什么呢,用什么术语来表述呢?
教师指出: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师用PPT展示基本问题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PPT上呈现探究活动二,分小组讨论。
材料一:甲: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
乙: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
材料二:惠施与庄子“濠梁之辩”
分两个小组,左边这一组看材料一,思考:材料一中两个人争论的是哲学上的什么问题,两个人分别代表哪一种哲学派别?右边这一组看材料二,思考:材料二的惠施与庄子争论的是哲学上的什么问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观点属于哪一种哲学流派?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材料一中两个人争论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甲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乙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材料二中惠施与庄子争论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部分,主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判断下列观点属于哪一种哲学派别:
1. 我说你是二师兄,你就是二师兄。
2. 因为你是二师兄,所以我说你是二师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下查阅书籍并搜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并且会判断他们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一个哲学派别?下节课请同学分享。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