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

发布时间:2024-02-18 09:37: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

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为什么要学《实践论》呢?因为《实践论》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哲学著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讲到:“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硏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由此可见,两论是一部宏伟的哲学著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而蕴含在其中的丰富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发展仍然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是来共同重温两论之一——《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践论》的写作背景,第二个问题:《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哲学思想,第三个问题: 学习《实践论》的几点感悟及现实意义。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实践论》和《矛盾论》形成于1937年,当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一个演讲,题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中有两个章节——“实践论”和“矛盾统一法则”,《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根据这两个章节改编而成。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两论呢?毛泽东曾经说过,两论是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为了批判和清算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的一种主观主义,特别系教条主义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好理解,说白了就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和当时我党的发展经历有关,我们党当时是在一种一些错误的思想指引下前进的,毛泽东同志为了批判这种错误思想,凝聚大家的共识,因此写了两论。下面我们就着重讲讲当时的具体情况。

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7年两论的产生,一共经历了16年。这16年我们中国共产党走了一条十分艰难的曲折的道路,我们有两次成功,第一次成功是1927年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成功是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这两次胜利给我们积累了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两次失败经验。第一次失败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的失败。这次失败固然有的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这样一种外部因素,但究其内因,是因为我党内部当时存在的错误的指导思想,错误的方针路线。这种错误的思想路线,就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路线,这种错误路线的主要表现就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在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伐战争过程中,陈独秀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野党的位置,因此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的一种把握,甚至压制工农运动、取消了土地革命、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放弃革命武裝,对反对派实行的是全面退让。这样的一种错误路线导致我们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进而导致了“4·12”反革命时,国民党打了我们共产党一个措手不及时,使得我们党内许多高级领导人被杀害,许多组织被破坏殆尽,进而导致大革命失败。我们第二次失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同样我们抛开敌强我弱的外因,究其主导内因仍是我党内部的错误思想路线。与第二次失败相对应的是,这次失败主要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具体表现在:不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不研究中国革命实际经历,甚至拒绝、否认、忽视中国革命所累计的经验教训,直接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把共产国际的各种決议甚至苏联的经验神圣化,不加思索地直接将马克思主义用来做行动指南。说白了就是苏联和共产国际说怎么干就怎么干、马克思主义怎么讲的我们就怎么干,不用考虑中国的实际。这也是毛泽东发表两论的直接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们党是非常受共产国际重视的,共产国际把我党当成是东方支柱,我党长期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当然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种领导关系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共产国际曾经极大的帮助了共产党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并且打破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的幻想,提出了暴力革命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和策略曾经快速的提升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斗争能力,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一步步强大以及中国革命实际情況的逐步变化和发展,在这时期共产国际由于对中国革命没有清晰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就出现了主观上的错误,并且干预过度。王明实际上就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在他刚当上中共领导人的时候,就提出了个口号,那就是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所谓的布尔什维克化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完全无条件的遵循共产国际的路线。因此这个口号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共产国际认可,王明就是这样怀着对莫斯科的绝对忠诚的心,忠诚的执行莫斯科的指示。王明拒绝接受中国革命的经验,拒绝了解中国的实际问题,唯书,唯上,生吞活剥的理解马列经典中的只言片语、生搬硬套,全然不顾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发展,甚至不惜牺牲党和军队的利益,来片面的附庸共产国际。正是由于王明一系列的错误路线和方针,致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极大的损失,甚至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的前程,并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因此,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王明错误在哪里?王明的错误,关键就是替别人想的太多,这个别人是谁,也就是苏联,替自己想得太少,自己是谁,自己是中国革命,王明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看待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因此,他成为了共产国际的附庸。

我们讲过,虽然王明并不懂得中国的具体情况,但是他对马列经典著作却是倒背如流,因此,他经常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称,动辄就拿本本主义去教育人。他看不起毛泽东,甚至明言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经常对毛泽东的一系列主张横加指责,认为毛泽东他的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是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等等。给毛泽东扣了许多的帽子,甚至在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把毛泽东在军队的军事领导职务给裁搁掉了。因此,在苏区毛泽东就是长期挂着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名义养病、观察、蹲点、督导、随军行动等等,毛泽东也是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苏区一点点萎缩,直到最后丢了个精光,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才使得毛泽东同志刻骨铭心,促使他对马列经典著作的一个大量阅读,甚至在长征路上他患病躺在了担架上,还在读马列主义。红军到陕北之后,特别是1936年的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在西北吃了红军几次败仗,剿共的态度逐渐缓和,西北局势相对稳定,随之而来的西安事变迫使国民党彻底停止剿共行动,这就为延安争取了一段安全的稳定的一个环境,使得毛泽东读书的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读书的时间增多了,再加上国内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被翻译和出版,同时还送到了延安,这就为他批判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毛泽东还组织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学者,组织了一个哲学讨论会,这个讨论会里有一个非常著名学者,那就是艾思奇,大众哲学作者,毛泽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哲学小组经常性的讨论关于两论的一些哲学问题,这就为两论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论就是为了批判党内错误思想路线,为了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而做的。也正是以两论为基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论辩辩证法,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成功的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哲学思想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四个部分。

(一)《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及发展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那就是知行如何统一的问题,所谓的知就是你怎么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所谓行就就是你是怎么做的,以及你该怎么做。而我们在知和行之间往往会有一个偏差,比如说我们的防护训练,我们都知道要先戴面具、穿裤子、穿鞋、穿衣服、戴手套,很容易,按照这个顺序一会就完成了,但是在我们的具体行动中,总会发现一些这样那样的细节问题导致我们的训练成绩不够理想,比如鞋没粘好、拉链不好拉等等,这就是我们的知和行没有统一起来。那如何统一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借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实践,我们每穿一次防护服就是一次实践,我们就会对穿防护服这件事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反复穿、反复练,认识就在不断提升,直到最后达到知和行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整个的思想是我们对于主观和客观、我们对于知和行统一在哪里,就是统一在实践上。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什么呢?马克思将实践和人的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的去改造物质世界的这样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他强调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他把人类的基本生存和活动归结为实践,通过实践实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统一。所以说,毛泽东的这种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展开。

(二)《实践论》提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阐述了实践是认识来源这样一个命题。他提到,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因此在他看来想要了解中国的革命,要真正的了解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只有通过充分的调研,才能对中国革命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建立在他的实践之上。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谈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说一场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那他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深刻规律在开始阶段肯定是不了解的,所以他们参加战争只是经历了很多作战经验,而且败仗的经验会很多。然后由于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的去指导战争。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才促使我们不断的去更新我们的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说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改革,正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文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些实践出现了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使得我们更新了认识,使得我们的认识得到了新的发展。

3.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什么,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反应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即主观符合客观,比如说欧姆定律,我们认为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而经过我们无数次的测量发现,电流确实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客观现象与我们的主观认识相符合,那欧姆定律就是真理。而想要使主观符合客观,我们只能推动实践去检验。为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本身是不能够成为检验真理、检验自身的标准。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然而,随着这一总路线的确定,全党发动了大跃进,开始提出了许多目标,要求工业、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成几倍,甚至成几十倍的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一翻,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生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长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左右。这些目标的提出,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思想,是我们的主观认识,是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主观认识,然而我们对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只依靠主观我们无法判断。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客观实际本身也是不能够直接去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客观对象本身是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在全党全民进行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山鸡场等等,而这些建立起来的炼钢厂铁路局养猪场养鸡场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实物,我们单单看的一个工厂一个养殖场是没有办法确认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而经济发展规律就是一个真理,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真理主观客观都无法检验,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有了一个思想,并将其实施就是实践。而实践才能检验真理是否正确。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还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我们都是先用实验的方式,在一区一地进行实践。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确认之后,我们才会在全国开始真正施行。

(三)《实践论》论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感性阶段,一个是理性阶段。列宁认为认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种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一种辩证路径。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初次见面,从其外在形象、谈吐举止,我们感受到了他生动的直观,然后我们就会自然的抽象到这个人看起来还不错的第一印象,那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还不错呢?就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接触来认识,这就是列宁的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而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由感性认识到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这样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一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十八大以来我们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这就是感性与理性之间一种质的飞跃关系。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感觉、一种知觉,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以及外部关系的这样一个阶段。比如我国早期,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草丰美,由于毁林开荒,乱砍乱伐,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环境遭到破坏的表现都是从我们的眼、耳、鼻中得出来的,也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给我们大脑的一种外在的触感。这种对于人或者事物认识阶段,就是感觉。而理性阶段,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阶段,它是对事物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的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就如我们刚刚说到的,由于毁林开荒,乱砍乱伐所造成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种认识就是一种抽象思维,在我们大脑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就是理性阶段,也就是我们对一事物的抽象认识。

2.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我们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需要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什么我们有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许多环境的破坏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就是我们所要掌握的感性材料。第二个条件是要经过大脑思考,我们理性的认识需要有一种思考的能力,要有一种抽象的能力,将我们所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我们的大脑汇聚分析,进行思考,最后抽象出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如果我们不去分析,不善加分析,我们就无法得出这种理性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

3.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可以说整个《实践论》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发展总规律是什么,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整个认识发展的一个总过程。那么在整个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中,它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种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的过程,什么是阶段性和无限性?正如他在《实践论》中写到: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没有这种实践,所以说认识是具有阶段性的,因为认识必然会受到当时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影响,从主观方面看,由于环境的不同、由于平台的不同,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对于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认识又是无限的,因为认识的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过程是没有完结的。只要去实践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只要产生新的认识,就会去指导实践,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一个过程,而认识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过程中最终才得以实现的。比如我们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改革开放,最初很多人对改革开放是提出了质疑的,这样一种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受到当时的那样一个阶段性的客观制约条件限制,它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样一个政策的初衷,但是随着我们改革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改革的又有了新认识,新的认识又指导我们变换改革思路,如此无限循环,才促使我们队改革的认识逐步深化,也推动了改革更好更快发展。

(四)《实践论》揭示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讲《实践论》是揭示了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改造好了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才能够改造主观世界。比如,在早期人类发展史上,每当有疾病瘟疫发生时,我们人类往往习惯借助于鬼神的力量,我们祭天祭祖祭神灵,妄图用鬼神的力量来使我们人类摆脱疾病的困扰。这种认识就是一种主观世界的认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医学逐渐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我们改造了我们的主观世界,认识到了真正能够治疗疾病的并非鬼神,而是我们的现代医学。因此,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去建设我们现代医疗体系。而被改造了的客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治疗更多的疾病。由于被改造好的客观世界,强化了我们的主观思想主观世界,这就使得我们对于客观世界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因此我们说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这就是从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辩证统一关系中得来的。

三、学习《实践论》的几点感悟及现实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朴素、最实用的原理,最后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以往以至无穷”,既有理论高度,也有现实意义,既有认识论,也有方法论,近期学习之后,我有4点感悟:

(一)认识源于实践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也就是实践,通过实践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等。这里主要讲3点感悟:一是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即从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阶段到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工作生活中,我们去了解一个人,通过见面交谈,首先产生的是“第一印象”,就是最初的感性认识,随着交往时间增多,熟悉程度增加,就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加上主观的思考和分析,对这个人就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这就是对人的认识过程,认识客观事物也是如此。二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大家都有实弹射击的经历,我们都知道该如何瞄准,只要三点一线就行,这就是我们的感性认识,那是不是这样就能打得准呢?在实际射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瞄准的时候会手抖、击发时手腕会不自觉的用力、枪的后坐力会改变瞄准方向等等,都会使我们打不准,这就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不是仅仅三点一线瞄准就可以打出好成绩的,我们必须把以上矛盾和症结解决了才能打出好成绩。所以说,我们干任何工作,如果没有深入一线、了解实情、亲身体悟,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得出的结论、提出的意见就是空洞且脱离实际的,只有扑下身子,设身处地了解情况,通过不断地思考分析,找准矛盾和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论》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工作中大家都清楚思考的重要性,但往往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环节,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或只进行了简单的思考,而选择相信直观的判断,盲目地把感性认识当作理性认识,造成决策的失误。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实弹射击,理论大家都掌握,但对射击中存在的各种细节如果思考不深入,你就调整不好射击方向,就不会取得好成绩。所以说,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解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通过思考逐步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

(二)实践取得真知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理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来找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出理论。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哪一个理论是人随口说出来的。解决问题离不开实践。《实践论》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反思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粗疏错漏,很多都是凭感觉办事造成的,感觉没问题,感觉应该这样,感觉准备的得差不多了,而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结果却事与愿违,即使筹划的再周密,不到现地,不见现状,难免会有疏漏,这就是脱离实践去思考问题、筹划工作。要避免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掌握实践的方法,全面细致的了解情况,充分借鉴以往的经验,解决过程中的矛盾困难。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践论》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而且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别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以我们学习射击为例,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了解枪械原理,熟悉操作,学习瞄准要领,这些都是别人的直接经验,对于自己是没有“体验感”的间接经验,但是经过反复地瞄准练习,体验射击,不断校准射击方法,就能能掌握射击本领,提高训练成绩,把别人的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知识不等于智慧。毛泽东同志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足不出户了解到任何想了解的信息,但仍有些人寒窗苦读十多年却就业无门,有些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不能处理好眼前的实际问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的本质是信息、资料,而智慧则是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必须依靠思考和实践这座桥梁,将知识进行消化整合,通过不断实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服务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这里给大家举3种现象:脱离理论的经验主义。即盲目一味地相信经验。毛泽东指出,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日常工作中,大家常说有些同志总爱跑跑颠颠,热衷于干事务性工作,遇到材料任务就抓耳挠腮、如坐针毡,办事积累了很多经验,理论水平却有待提高,其实就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做了脱离理论的事务家。文以辅政,文达则政通,看轻了理论的重要性,工作就会缺乏指导,缺乏创新,缺乏把握大局的能力。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即盲目一味地相信理论。过分的相信理论,而忽视了经验的重要性也是不对的,处理相同的一件事,客观环境不同,内在矛盾不同,“真理”也有所不同。日常工作中,还有些人只愿意坐在办公室里搞材料,不参与事务性工作,这样脱离了实践也是不行的,材料也如空中楼阁,水月镜花。一语不能践,万卷图空虚,脱离了实践,理论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所以各级都要求机关干部既要能扑下身子干工作,也要能静下心来搞材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脱离现实的空谈主义。即用幻想出来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做真理。近年来,少数同志热衷于攀比,满腹牢骚抱怨,总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其实他们所看到少数人的光鲜,都是现象的、表面的,而没有看到这些人成功背后付出的辛苦与努力,而自己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作为还要跟别人比这比那,觉得不公平、不如意,并把此作为“真理”,必然会导致自己走很多弯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并付诸行动,才能功不唐捐,有所收获。

(四)实践检验真理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实践的结果而定。这里跟大家分享3个概念: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人们可以通过无数的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但是所谓的永恒真理和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比如我们说“在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相对真理,因为在宇宙中光会受引力影响而发生弯曲。由此可见,相对的真理是在某一阶段,某一条件下被实践所验证的真理,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由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没有实践能去验证未来发生的事,所以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必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绝对的真理,说白了就是别太较真、别事事都追求完美,而是应更多的把心思精力投入思考和实践中,想到什么就去做,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思考是否正确,用实践来纠正我们的思考认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同样的工作去年这么干,今年还能不能这么干,有些同志会抱怨说干了这么多年都没问题,为什么到今年就要变。同样的工作,今年与去年很多外部因素不同,内部因素也不同,例如今年的工作就要考虑疫情因素,考虑今年单位工作的总体思路,还有这项工作自身存在的困难矛盾等等,如果不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就会逐渐积压旧的矛盾,制造和产生新的矛盾。实践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实践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比如我们观察自然规律,就是为了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风是怎么刮的吗?当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些自然现象加以利用,发明风能、太阳能等等,而在进行技术发明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又会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让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范文,共有1117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下载
党课讲稿:《实践论》的基本哲学原理.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