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教学设计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近代革命的事实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行为习惯以及了解中国国情,从而激发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一点理由:
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教材主要是通过列举各方面的实例来表明这一观点。道理不难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由学生举出他们了解的当地实际事例予以说明。在理论上要注意,客观实际包括客观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等内容,但不必去解释“属性”、“状况”、“规律”的含义,学生自己体会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二点理由:
要分为两层来说明问题。一是“制定”路线,二是“执行”路线。
关于第一层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联系民主革命的史实,对比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两种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此明确制定路线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步,先由学生谈谈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适宜学生接受的解释,不宜采用新的哲学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讲解:“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第二层以教师讲述为好。要以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为基础,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分析指出执行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共性),可参照上述关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路来处理。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三点理由:
教材主要运用第一、二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这一理由,这又一次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15段是第一框题的理论核心,是前十几段的理论升华。因而要着重进行理论说明。教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从世界的本原和意识的性质、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根据。
第三,用哲学道理分析人们活动中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并指出什么叫“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叫“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并由此得出结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可利用学生学过的世界史知识稍加说明。
2、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应同旧唯物主义作对比。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来看,指出它实现了两个统一。一个统一是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观点是既唯物又辨证的。另一个统一是指,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不仅对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证的,而且对社会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证的。
3、旧唯物主义(包括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不知道应该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去改变世界。用这个对比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4、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还会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五、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 要结合“议一议”,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宜。主要是从世界观上划清界限,尽力减少宗教的影响。重点要多用事实列举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现在:第一,扰乱人心;第二,有碍社会安定;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在前一框题专门讲述过这一点,此处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教师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长处和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由学生谈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教师根据事前所做的调查,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要注意到,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别人,一是自己怎样办事。调查和讲解需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世界观上总结道理。每个人的既成思想和行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别人认识它,它就是一个认识的对象。所以教材才说,“把自己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来认识”,“彻底地反思自己”。中国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视正确认识自己的。
六、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
1、对哲学史料的讲解,采取概述与重点介绍相结合的方法。
2、在划界中进行介绍,在介绍中划界。介绍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作好理论说明。可先讲根本观点,后讲两类史料;也可先讲两类史料,后总结观点;还可按课文顺序进行。无论怎样,通过史料的介绍,最终要把理论观点说准。
七、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
1、应采取历史的叙述,概括我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探索。一方面,我们有一些可贵的见解,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来是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就应当了解的知识,但可能会遗忘了,或者是当时就未理解,所以现在还需要进行简要地说明。教材对此有说明,但较少。下面是引自《十五大报告》的一段论述,供教师使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对于第一个意义,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讲解。
在理论方面,运用前面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的阐述,抓住“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从国情出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实践方面,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作对比,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对比,以事实来证明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
4、对于第二个意义,要从制定基本路线和执行基本路线两个方面去讲解。
总的来说,要结合本节第一框题说过的“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从制定路线来说,要介绍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过程,说明它的正确性。应对基本路线的内容有一定的说明,分析时主要是明确它符合我国的实际;要简要地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我国国情的关系,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可以主要分析生产力状况、经济体制状况,着重说明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应联系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来说明它的正确性。
讲述第二个意义,要注意介绍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本点。《十五大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上引文还不是全部内容,而是同党的基本路线有关的内容。所以,在讲述第二个意义时,应联系到这些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八、教学重点、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教学重点。
对于这个含义,学生在理解中一般来说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关键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东西,客观是指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义
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相符合,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2、“从哲学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是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它是主观的东西。因此,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3、“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问题关键要把握一点:整个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即客观现实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客观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也要不断地随着变化。在看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不能用过去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事物。
4、“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要清楚党的基本路线是主观的东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客观的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在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时候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党的基本路线又在指导着我们改造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够指引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不断地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
5、“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是教学难点。
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怎样想问题、办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首先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够在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够明白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要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来想问题、办事情。但青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才能够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总体来说,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学习历史,通过书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了解中国的国情。
书本最后讲到了青年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1)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2)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要求学生能通过事例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为什么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并能够用哲学道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是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此概念是理解本节基本观点的基础。
2.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在教材谈的三点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
●教学难点
辩证地把握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从个别事实、个别情况出发。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体会教材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以及透过事例揭示深刻道理(教师加以点拨)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我国古代有名的“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目如青蚨,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曲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经书,按照书上所讲的这些特征出去“相马”。(按图索骥)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额头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四个蹄子不像垒起的酒曲饼。”伯乐见了,哭笑不得,对儿子说:“你的这匹马太会跳了,大概驾驭不了啊!”(讲此故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师]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把“癞蛤蟆”当“良马”的笑话呢?
[生]伯乐的儿子不顾实际情况,只是死搬教条。
[师]对,伯乐的儿子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就在于他生吞活剥书本知识,唯书不唯实,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随即板书节题、框题)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板书)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板书)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因此,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主观和客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9第2自然段。
1.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板书)
[生]所谓主观就是意识、思想,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等。客观即是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
[师]对。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呢?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板书)
[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师]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呢?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板书)
[师]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生](学生很快找到“首先”“其次”和“再次”三个方面)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点(随即板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板书)
(多媒体显示)
愚人集牛乳(佛经故事)
曾有一人,因举办宴会要用很多牛奶。为此,此人思忖:“我若从今日便开始挤取牛奶,日积月攒,多日之后就会攒得很多,那时不仅多占器具,还有可能腐败变质。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牛奶继续留在牛肚子里,临到宴会时一并挤出。此计甚妙,甚妙。”这个人为想出这么一个好主意而得意。为了让牛奶在牛肚子里攒多一些,这人又把小牛犊牵到别处去喂养,以免牛犊吸吮牛奶。
时过月余,宴会已到。这人此时将蓄奶已久的母牛牵出,要挤出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宾客。可是任凭他怎么挤,也没挤出一滴牛奶。那是多么尴尬的场面啊!
[师]这个人是多么愚蠢,他愚在什么地方呢?
[生甲]他根本不懂得牛的生理特征。
[生乙]他只想让牛腹中多攒奶,而不让牛犊吸吮,牛奶早憋回去了。
[生]好。我们不管干什么事,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实际。了解它的状况、属性和规律。此故事中那个愚人不了解母牛出牛奶的实际情况。牛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出的,必须是在牛犊吸吮或人工挤奶的刺激下,才能泌乳,这是规律。这个愚人自以为得到妙方,却主观不符合客观,当然不能如愿,只留下笑柄而已。
[师]同学们能否再举些例子呢?
[生甲]医生看病下药,不能随心所欲,他必须了解病人的状况,病情的发展等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生乙]老师教育学生也要从实际出发。
[师]很好。这位同学也为我的工作提了个醒。的确是这样,我们教师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基础,心理需求等,只有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师我也要深入学生,与大家交朋友,了解大家,进一步熟悉大家,把我的工作做好。
通过刚才与大家的交流,大家明白,从具体工作来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再进一步思考,从大的方面,大政方针的制定是否也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呢?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板书)
回顾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左” 倾、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会导致什么结果?
②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道路对于俄国十月革命而言是不是主观脱离了客观?对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是不是主观脱离了客观?为什么?
③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左”倾和右倾有什么区别?
[师]右倾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一再妥协退让,丧失了革命的主动权。“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不顾时机是否成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曾连续三次出现“左”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也主要犯“左”的错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既要防右,也要防“左”,更重要的是要防“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左”倾和右倾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主观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这叫做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都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王明的“左”倾路线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
[师]现在大家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学生回答略)
[师]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道路对于俄国十月革命而言是主观符合客观。因为这个革命道路的确定是以俄国当时的革命状况为根本出发点的,俄国的工人阶级力量壮大,而且集中在城市。对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搞城市暴动则是主观脱离客观。因为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的队伍不壮大、力量不强大,而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在城市的力量异常强大,农村则是反动力量统治薄弱的地方,中国农民又最多,中国革命是农民革命,基于此,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则是符合实际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根本区别在哪儿?
[生]区别在于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正确的路线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路线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师]大家是否可以联系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谈一谈我们党制定的政策,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制定的政策同样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前提的。诸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农村费税改革、退耕还林等等都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的。
[师]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政策已定,我们照搬,紧跟政策,准不会有错,对吗?
[生]我们执行政策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如课本上《脱贫之路》我国提出的扶贫攻坚计划,而各地区在执行这个计划时的具体做法不会一样,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如果一窝蜂地都去“种烟草”什么的,肯定不行。而在实际生活中,某地领导强迫当地老百姓必须刨掉地里的庄稼统一种某种作物或蔬菜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做法肯定事与愿违。
[师]谈得好。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而可抽象出这样一个结论:(随即板书如下内容)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板书)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医生对病人状态、病情发展、病史的了解研究从哲学上讲是什么过程?
②医生进行具体的治疗从哲学上讲是什么过程?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处理的什么关系?这一关系又是哲学基本原理中哪一对关系在人们活动中的表现?
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人们为什么会犯错误?
[师]请大家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这是想问题的过程。
[师]好,这个过程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呢?
[生乙]这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是处理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师]这一关系又是哪一对关系的表现呢?回顾一下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可能会受到启发。
[生丙]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活动中的表现。
[师]换句话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人们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脱节就会犯错误,这样,第四个问题,我们也就给出了答案,即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之,则会犯错误。
总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懂得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很重要,使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我们应如何做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少犯或不犯错误呢?
4.反对主观主义,辩证地把握实际(板书)
(多媒体显示右图)
[师]此漫画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生]图中的两个“裁剪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剪裁。
师:对。他们不是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而是只考虑“自我”,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去裁剪客观事物,这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它和从实际出发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
(多媒体显示右图)
[师]大家先看这幅漫画,它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说明了什么?
[生]漫画中的两个人在看到有人掉入河中大喊“救命”的紧急情况下,仍“从容不迫”研究“救人方案”对照方案,确定步骤。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此图比喻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脱离客观实际,不能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大搞教条主义,结果教条主义害死人。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主观主义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经验主义,能否举例说明?
[生]某些领导好搞“外出考察”,考察回来,也要搞什么模式,或者看人家种白菜发财了,我们也统统种白菜,不顾是否适宜。
[师]当然主观主义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原湖北省副孟庆平生活腐化,贪污受贿。当东窗事发,中纪委调查他,他竟这样讲:“好人坏人看面相也能看出来――这叫“麻衣相法”。就凭我这面相,你们仔细瞅瞅:我会是坏人么?!”好人还是坏人,只能看他的言行,怎么能只凭面相呢?凭面相当然不符合实际,看面相,孟庆平恐怕真的相貌堂堂,一副好人相,而事实上呢?
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多媒体显示)
把木梳卖给和尚
某企业招聘营销人员,企业负责人出了一个实践性题目:把木梳卖给和尚。众多应聘者困惑不解,光头和尚怎么会买木梳?纷纷离去,剩下了甲、乙、丙三人。甲历尽艰辛甚至遭受和尚们的唾骂,最后卖出一把木梳。那是下山时如火如荼的太阳下小和尚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甲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一用止了痒,顺便买了一把。乙为人比较机灵。他见朝圣拜神者个个被山风吹得头发蓬乱,便建议长老在庙宇里备一把木梳让进香者梳理一下乱发以免蓬头垢面对神不敬。长老采纳了这个建议买了十把,因为山上有十座庙宇。丙思路比较宽广富于开拓,一次卖出木梳一千把。怎么卖法?丙说,他到一名山古刹,见进香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便对主持建议说:“进香者其心虔诚,施主慷慨,宝刹应对施主有所回赠以报平安,鼓励他们多做善事,你书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写上“积善梳”三字作为纪念品赠给香客。”主持大喜,当即买下一千把,香客得到了纪念品也十分高兴。
[师]故事中的应聘者一听要把木梳卖给和尚而困惑不解,随即大都纷纷离去,是否表明他们这是从实际出发呢?
[生]不是。他们这是害怕困难,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表现。这不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
[师]你如何评价甲、乙、丙三人的做法?
[生甲]甲不顾和尚没有头发的实际,而直接向和尚推销木梳必然要碰钉子。
[生乙]乙、丙都机灵,特别是丙,思路比较宽广富于开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情况,一下子推销一千把,难得可贵。
[师]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因为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从单一的因素,不变的因素出发,它要求我们要看到各种因素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们不能消极地适应客观情况,人们可以发挥意识的力量去改变事物的原有状态,从复杂的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堂总结]
本课时,我们讲了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