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巧选切入点,让文言文课堂更精彩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思考、探索和尝试出来的关于“切入点”的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经验。希望能够解决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能让学生找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干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较顺利地进行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切入点猜谜语表演故事 诗词 歌曲 朗诵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都不太喜欢文言文阅读教学,学生也有点害怕文言文学习,尤其害怕试卷上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但现在的部编语文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篇目,因为文言文记录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中华文化思想,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精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笔遗产。但文言文因为历史久远,在词意、句式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文言现象,在情感思想等方面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多障碍,教师教学也要解决不少困难。其中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文言文课堂变得精彩有趣,变得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并在深入学习欣赏文言文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真正建立“文化自信”。
经过多年探究尝试,我发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学会巧选以下几个教学切入点,可以让文言文课堂变得更精彩,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以“猜谜语”作为切入点。我本期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咏雪》。《咏雪》出自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将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第一印象和态度。因此我在设计教学切入点的时候重点考虑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经过分析想到了小孩子对谜语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喜欢猜谜语,因为猜错了没关系,猜对了却很有成就感。但初一的孩子大都还没有去探究谜语的规律。所以我就想用“猜谜语找规律”的方法导入课文,事实证明这一设计效果很好,学生都被PPT上面显示的几个谜语吸引了,而且很快猜出了谜底都是“雪”,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谜语的编写规律——细心观察事物,借助丰富的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事物的突出特征。学生因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我趁机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你们觉得雪花还可以比喻成什么呢? 让举手的学生很自豪地说出自己想到的比喻,然后顺势引出课文——我们现在来看看东晋时的两个少年又是如何咏雪的,看看他们把雪花比喻成什么?让学生看课文找出两个咏雪的比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们很快进入了状态,顺利完成了任务。然后我再让他们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并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难点疑点。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认真思考、敢于质疑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避免了老师直接讲的 “填鸭式”教学,注重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和思维训练。我接着再强调和检测字音、重点字词、停顿,朗读和复述课文,对学生当堂消化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节省了课后写作业的时间,真正实现“双减”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赏析了课文的咏雪佳句和一些诗人的咏雪名句之后,我还趁热打铁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每人编写一个实物谜语交给语文课代表,我再从中选择一些编得较好的谜语(写上作者姓名)张贴到教室宣传栏里以资鼓励,也供大家欣赏、借鉴,还能让学生们课间多了一项有意义的猜谜游戏。相信学生们在编谜语和猜谜语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更多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初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阶段,兴趣至关重要。特别是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每堂课都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2、以“表演”作为切入点。初中生表现欲较强,如果把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鼓励并指导学生编排成“课本剧”, 指导学生试着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加上恰当的修饰语,逼真地表现说话者的语气、表情、神态等,让他们反复揣摩人物心理,课余时间排练好,再在课堂上当众表演,这样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肯定会高涨很多。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狼》和下册的《孙权劝学》《卖油翁》等课文都比较容易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表演、观看和点评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及思想情感等。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本学期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了这样的“课本剧”:
场景一:陈太丘与友(高兴)期行,期日中。
场景二:过中(友人)(迟迟)不至,太丘(无奈又坚决)舍去,去后(友人)乃(匆匆忙忙)至。
场景三:元方时年七岁,门外(自在)戏。客(着急)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彬彬有礼)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气得直跺脚)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瞪着友人,义正言辞)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君)不至,则是(君)无信;对子骂父,则是(君)无礼。”
场景四:友人惭,(拍拍脑门,叹气)下车(赔笑)引之。元方(噘着嘴,甩开友人)入门不顾。
学生们在“编剧”和“表演”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投入,争着表演的预期效果。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学习热情,文言文就不难教了。
3、以“故事”作为切入点。学生们大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现在也还喜欢听故事,我们教师自己平时要广泛阅读,精心备课,要熟记一些与初中文言文教材及作者相关的简短故事,在教学课文时恰当引入一些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故事,或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稍加“串讲”,既能让孩子们产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课堂就不再那么枯燥沉闷了,学生肯定会更加喜欢听课了。如果上课途中发现学生当中有人知道与所教课文相关的故事,就让学生来讲,效果更好,更能带动其他学生去广泛阅读,去了解熟悉更多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降低课文的理解难度。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一些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孙权”“吕蒙”“鲁肃”三人的故事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只需适当点拨补充就行了。这样学生参与度越高,课堂气氛就越好,课堂效率也会越高。
4、以“诗词”“歌曲”作为切入点。巧用学生已经熟悉的诗词歌曲可以缩短文言文与现代生活及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唤醒学生探究传承文化的潜欲望。例如在教学《核舟记》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背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说出苏轼这个人物,再引出苏轼游赤壁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设想怎样用雕刻艺术来展现苏轼一行三人游赤壁的场景,再告诉学生曾经有人用一个小小的桃核就出色的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雕刻任务,自然引出课文《核舟记》,肯定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兼葭》时,我课前就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在水一方》,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令人神往的意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为进一步赏析课文打好了基础。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继续用这个方法,还告诉学生利用那周每天课前唱歌的时间就轻轻松松学会了这首新歌,又背诵了课文,太有成就感了!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能激发学生以高度注意力、全身心投人其中的是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在教学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采用适当的方式切入,促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旧导新,以新促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积极投入学习之中来。
5、以“朗读”作为切入点。朗读课文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好“朗读”这个环节,必定会为课堂增彩。首先我们自己要重视诵读,必须精读课文,充分把握文章的精髓,在课堂上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点拨和鼓励。其次也可以“善假于物”,我们可以提前在喜马拉雅和百度上面搜索并精选一些高质量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在早读课时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反复模仿跟读,注意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文章的深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最后还要给学生展示朗读的机会,除了课堂上的朗读展示,还要开展朗诵、吟唱比赛,一方面展示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优秀语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起来,让良好的学习氛围催促学生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让学生觉得学文言文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们语文老师学会巧妙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