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方式研究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08:12:2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方式研究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方式研究报告多篇

【第1篇】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一)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无沿海开放优势,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原则:

一是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落后地区也一样,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县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因而理应在经济起步阶段扬长避短,以发展资源工业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从经济学来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资源,不仅本地资源,还包括域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资源。因此,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时,应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落后经济的后发优势原则。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落后,但辩证地看,落后也有优势。首先,由于落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生产要素物美价廉,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其次,后发者有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免去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许多弯路。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最后,后发者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旧技术结构的制约,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追赶目标,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后发者也有种种优势,才有“后来者居上”之说。

三是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原则。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知识产业已控制了全球经济资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长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但大势所趋,观念必须超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及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有力保证。

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城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各县域情况不同,条件各异,所以在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县域要发展具有优势和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走特色经济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十基地+农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主线。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小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及时进行改造和转产,促进县域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和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业,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老路。发展园区经济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形成集群经济和块状经济。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放宽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气、道路、环保等行业和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六是要注意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配套空间。县域工业发展要适应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配合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要放开市场准入,废除一切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尽力降低民营经济投资创业的成本;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政府应出台明确的保护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放心经营、大胆发展。如在浙江省的工业产值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占到95%以上,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了60%。所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按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思路进行,吸引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鼓励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带活县域经济。

【第2篇】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重大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西安市文明校园、陕西省绿色学校、西安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西安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西安市廉政文化示范校、西安市红十字示范学校、西安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西安市先进党支部、雁塔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区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区316工程优秀学校、区平安校园及雁塔区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等称号,被西安市教育局推荐为身边的好学校。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设了舞蹈、绘画、英语、合唱、腰鼓、武术、绳舞、跆拳道、陶艺、航模、乐器等各类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所充满关爱的学习乐园里,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在尝试中学会探究,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人才的摇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操作的?有没有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题对本校 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发现综合性学习开展带来的教学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对象:我校24位教师及220位学生。

三、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四、调查内容及目标:

1、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2、了解教师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的操作方法。

3、了解并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变化。

4、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调查情况分析: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全校24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4份,收回24份。情况如下:

第一题有86.5℅的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15.3℅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太重要。第二题40.3℅的人认真组织活动,50℅的人当阅读课教,组织简便的活动,16.6℅的人大概提一下。第三题66.7℅的老师认为学生能积极参与,33.3℅的人觉得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难以组织活动。第四题80.7℅的人让学生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形式展示占19.6℅。第五题学生收集资料以上网居多,占50℅,其他方法50℅ 。第六题普遍认为能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第七题教师在评价学生表现时,注重学生成果交流的占66.8℅,注重学生参与性的占16.9℅,注重量化指标占16.5℅。第八题教师都认为综合性学习编排应根据年级水平而定。第九题教师都认为课文更重要,因为考试要考。能看出以下问题:

1、关于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把握。

语文课程课标中有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专项内容教师们知道,但不能够较准确地答出要点内涵及基本特征。

2、重视程度。

老师比较重视,都知道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学习有其重要意义,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

3、实施情况。

全校共6个年级,能根据教材认真实施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班级班级。教师缺乏指导策略,只是布置给学生就算开展了,大多数形式是办手抄报,没有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78%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5、评价情况。

老师能每次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一般采用成果交流的形式。不太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学校五六年级2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情况如下:

从中能看出以下问题:

1、概念理解。

知道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认为就是办办手抄报。

2、学习方法。

综合性学习时做了些什么时,回答最多的是办手抄报,其次是查资料,做得最少的是撰写研究报告,甚至有的 班只是老师宣读知识,没有组织过活动。

3、自主参与。

有学生78.9%认为,当老师精心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自己会积极地参与,主动进行探究,如果对活动不感兴趣,只能被动参与。

4、学习重要性。

当问及你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否重要时,全部学生认为重要,能扩大知识面,能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对学习有一定的好处。

(三)结合听课情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1、老师认识不到位。

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布置,有的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有的当课文讲解,采用单一枯燥的形式,使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2、指导不够到位。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主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应放在首位。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的指导并不到位。活动开始前,老师只给学生分配任务,活动的过程中就没有参与、过问,最后只检查结果,结果这次活动变成了少数几个同学的展示会,没有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意识和参与性。

3、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评价方法单一,甚至错误地认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节目表演,整堂汇报课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主,没有落实语文的听说读写,没有实效性。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是否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兴趣索然,没有成就感。

六、如何有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要很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深入探讨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有效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综合性学习的焦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不等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

2、多渠道开发学习资源。

我们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善发现,优化学习资源。教师要积极拓展课文内容,组织自主性活动,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去调查实践,优化课内外的结合。

3、教师要组织自主性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自主性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逐步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掌控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要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5、多角度、多种方式评价。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主要指向过程。要关注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阐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第3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

[3]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方式研究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方式研究报告多篇范文,共有1106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方式研究报告多篇下载
方式研究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