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变化,反映在中国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上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通过乡村生活资料的改善、娱乐方式的变化、家庭生活方式的裂变以及春节习俗和职业方式的变化,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状态。
关键词:改革开放;乡村;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围绕自己的生命存在,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样式和总特征,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变化,反映在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上,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生活方式,显著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基本取消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计划手段组织经济生产和社会消费,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出集体主义取向,具有高度同质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又停留在贫困和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很难谈及生活质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来。1979年,创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1983年,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又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这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
1.生活资料逐渐丰富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来,民众在饮食方面经历了从食品短缺、凭证供应到市场繁荣、供应充足;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位;从自产自食,到市场化,再到多元化食品来源。健康营养、合理科学膳食成为当今民众生活饮食的主基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现在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虽然我出生在90年代以后,我没有经历过饥荒的时期,但是在小的时候食物依然不丰富,经常吃的还是芋头羹拌饭,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在我的记忆里面,最高兴的是有酒席可以参加,因为酒席上可以满足我对于荤食的渴望。我小的时候爱吃肥肉,那时还爱吃猪油拌饭,但现在也很少会去吃它们了。现在在家里,鸡鸭鱼肉摆上桌面俨然已经常态化,只是来到大学读书了伙食才倒退回去了,应该说伪进步。现在更多的是担心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比如这个鸡蛋是不是人造蛋?有没有放过量的食物添加剂,食品生产环境是否卫生?使用的肉是否新鲜?高密度养殖的速生鸡是否有营养价值,或对人身体有害?国内学者对食品安全的问题也进行了诸多的探讨[3-4]。
民众的居住情况经历了人工土房、砖瓦平房、钢筋水泥楼房、多层小洋房。房屋的功能从最基本的遮风避雨栖身之所到安居乐业的支撑点再到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点,甚至不少乡村家居房成为游客观赏景点和农民获取收益的来源。从我的家乡来看,以前的房屋大部分是夯土及木质结构,连基本的粉刷也没有,从外观来看显得有些粗糙;内部而言透光性较差,房间内较阴暗潮湿。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盖上了钢筋水泥楼房,有干净的白墙和明亮的玻璃,以及漂亮的内部陈列和装饰,也有干净的卫生间。虽然不及老房子冬暖夏凉,但总体上还是舒适了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居民家庭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购买各种高档家庭耐用消费品已成为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部分乡村居民逐步向现代化生活迈进。20 世纪80年代末,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乡村迅速得到普及并渐趋饱和;90年代后,以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为代表的“三大件”逐渐成为乡村居民的消费主流。近年来,随着乡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乡村居民购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乡村电网的改造以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行,空调、热水器、汽车等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乡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
2.娱乐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举措,大大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乡村居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新乡村建设的推进,使乡村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递进。乡村民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改变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享受需要。这一时期,乡村居民的休闲消费支出主要是购买文娱用品如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等产品,其他的支出性休闲消费很少。乡村居民中自费订阅书报杂志的也不多,用于文化娱乐费很少,多数的闲暇活动都是非支出性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居民休闲活动日趋丰富多彩,休闲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提高。在休闲生活方面,现代家用电器和休闲文化用品在乡村居民家庭中的发展速度很快,这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洗衣机的使用减轻了妇女的一部分家务劳动,电视机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已广泛进入农户,家庭影院、音响设备等家庭娱乐设施增加了乡村居民在家中消费、娱乐的机会。电脑等体现现代化生活的传媒工具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些现代化的传媒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学习的方便,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广大乡村居民闲暇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同时,看书、听音乐、玩乐器也成了新一代乡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卡拉OK现在也成了村里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宠物的饲养也随着城里人的到来而流行起来。农民的休闲生活观由前些年单纯的“为了体力恢复”转变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积极消遣。
外出旅游在乡村也渐渐火热起来,2008年乡村居民旅游人次10. 09亿人次,。旅游总花费2777. 6亿元,人均花费275. 3元。乡村居民出游率高、人数多,但消费水平不高。无论是总花费还是人均花费,,村居民旅游消费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旅游花费。乡村居民包机旅游活动已屡见不鲜,乡村居民自发组织其他形式旅游,建立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等旅游接待场所也逐渐增多[5]。
但是如今乡村孩子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往儿童的娱乐方式亲近自然,在春天去采摘覆盆子,养一群蚕宝宝;夏天去河里游泳和捕蝉、去野地里偷摘西瓜、掰玉米;秋天爬到树上去摘枣子、摘柿子、去果园采橘子、到田里去打泥巴战;冬天打雪仗、围着火炉听大人们唠家常。还有用油茶树干制作陀螺,用棕榈树叶来抽打陀螺让它旋转,做弹弓打鸟等。除了与自然相关,还有许多与手工制作相关和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游戏。比如折纸,用纸折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像飞机、青蛙、纸鹤等,用瓦片磨成五个小石子在手掌手背上翻飞。而现在由于科技进步,电视、手机及电脑越来越普遍,在电子游戏及电视剧电影的包围下,孩子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弱,动手能力也大不如前。现在很少有小孩子会去田地里打滚,会去捕鸣蝉,会去蹦蹦跳跳地玩皮筋游戏。在我看来,他们已经失去了这世界很美好的一部分。
3.家庭生活方式的巨大裂变
3.1.以核心家庭为主呈现家庭小型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每对夫妇生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少,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目前户均3.33人,33人,而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在2007年户均人口不到3人,如北京2007年户均人口只有2.73人。并且当前女性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即便已经开放了二胎,但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49 岁有1 孩的育龄妇女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占比还不到31%。其中,城镇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25%;乡村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略高一些,但也只有40%[6]。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大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用工需求,使得原本缺乏流动性的传统大家庭开始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冲击了原有的大家庭模式。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越来越多,而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都在逐渐变少,核心家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改革开放来乡村中还出现了许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包括我自己,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在90年代开始的打工浪潮下,村子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外地,比如温州,东莞,上海等大城市打工。家里的小孩子基本上都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照顾。
3.2婚姻方式的变化
传统上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通过拜托媒人,以相亲的方式促成婚姻,相亲的对象也仅限于在村子里或邻村找,最多是在所在市范围内找对象。而现在人们由于求学、工作,活动范围和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自由婚恋的情况越来越多,并且突破了地域范围得限制[7]。就性行为而言,主导的观念仍是传统的性行为与婚姻的一致,但是在婚前发生性行为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重视婚后对配偶感情与性生活的忠贞;对婚外越轨的不接受性。但在婚姻家庭内部价值观念上,人们更重视双方感情的满足,平等意识增强了。但不能不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婚姻关系中主导意识、个性解放得到增强的同时,人们对婚前、婚后的越轨行为有了较多的宽容。婚姻变得不稳定了,离婚现象日益增多。
4.春节习俗的变化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回家团聚是每年的主题。但近年来,也有很多人选择留守城市,去外地旅游过年,春节习俗正在传承中发生变化。春节习俗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产物。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变,传统春节习俗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8-9]。
在以前,还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娱乐设备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也都渐渐地丰富了起来。90年代以后,乡村地区电视开始普及,许多人的童年中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过年期间谈论春晚上的精彩节目,传唱经典的歌曲是大家最热衷的事情。除此之外,放鞭炮和烟花也是美好回忆中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鞭炮,仍在水里的鱼雷,摔在地上就能响的摔炮,能飞上天的窜天猴,以及乡村的那种点燃速度十分快的,惊险刺激的土鞭炮都让我们乐此不疲。
踏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崛起,“网络过年”也成为了一种常态。网上购年货,看新年贺岁片,微信送祝福,发红包慢慢出现在生活中。以前除夕全家一起看春晚,现在的除夕大家都忙着呢,忙着建群抢红包。除夕夜,大家不再期待某个明星的出现,不再谈论某个小品的笑点,而是述说着抢了多少红包,集了多少福。过去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主要是聊一些家常事,或者聚在一起玩玩扑克和麻将。而现在除了这些活动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春节期间出游在乡村也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出游的地点一般是市内或者邻市的一些景点。而其他活动,如ktv唱歌也越来越受年轻人和大人们的喜爱。
5.职业选择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空前活跃使人们的职业选择空间也极大宽广。总体上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与改革前相比,现代乡村毕业的大学生明显地认为自己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有制上,许多人已经不再认为国营企业能够提供稳定且高报酬的工作虽然目前乡村毕业的大学生选择的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师、公务员等职业,但职业选择多样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显[10]。
学习和培训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争取成功职业生涯的必备条件。面临日益规范且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人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以保住自己的职位或者获得提升,而且还需要为换工作而准备。许多乡村的年轻人越来越愿意花钱为自己投资,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例如学习电商运营、进行化妆课程培训等。
对于乡村年轻人而言,他们的职业选择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与父辈不同,他们不再种地,不再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农业劳动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也与当代年轻人的职业观念密切相关。他们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而90后的到大城市打过工的年轻人,接触的信息较为广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头脑较灵活。他们与其父母不同,他们的父辈后乡村在主要从事于家庭装修、建筑行业等工作,而这些90后不再单一地认为到外面打工是他们挣钱的唯一出路。一些年轻人在经过几年的初始资本积累后更愿意自己学习一门技能并创业,愿意自己通过打拼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参考文献
[1]郭玲玲.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8(09):43-46. [2]徐晓新.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2]尹木子.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浙江城镇居民消费变迁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05):67-74.
[3]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2(06):29-35+52.
[4]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5]余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及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76-85.
[6]徐康顺,范君晖.农村人口与乡-城迁移人口二孩生育意愿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64-66.
[7]周占杰,方奕.中国农村婚姻形态的流变[J].青年学报,2016(01):60-66.
[8]颜宏赫. 从过年方式转变看转型期社会生活需要的基本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7.
[9]陈洁君.社会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闽南春节习俗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02):38-41.
[1]赵钟恒.改革发展四十年:就业的五大转变和四点感怀[J].中国就业,2018(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