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分层设计
【内容摘要】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正确理解作业的价值,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个性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更应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变“独立”为“合作”,变“封闭”为“开放”,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完成作业,彰显他们不同的个性,让他们都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作业设计 形式多样 彰显个性 体验快乐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的作业学生乐于去完成,他们觉得是充满趣味的,真正的作业更应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只有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探索中,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才能成长。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到底是什么呢?它应是具有学生鲜明个性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而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作业该怎样设计呢?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的设计要从单一的“写”中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参观、访问、游戏、制作、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多彩的活动巧妙联系,这才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1、在生动的情境中完成作业
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的心理。生动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趣中生疑,在疑中生奇,在奇中生妙,不断地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如学了 “10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一道“今天我当家”的情境作业,给学生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他们自主购物,算一算“32元钱可以买什么?”“46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想买什么?”“共需要多少钱?”……
这样,就把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题目巧妙地化为富有生动情境的作业,学生感到了作业的有趣,从而喜爱上了作业。
2、在游戏中完成作业
可以说,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让作业蕴涵愉快的游戏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学生边玩边学,在学中有玩,在玩中有学。如教学 “乘法口诀”后,可设计“对对碰”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老师玩。再如教学《可能性》后,可设计“猜硬币”等游戏,课外时间学生之间互相玩一玩。
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既体验了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觉得数学作业就是一个游戏的天地,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乐园。
3、让作业充满艺术气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充满艺术气息的绘画作业,以此来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以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是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并涂上颜色。又如学了时间,绘制一天的作息安排;学了路程,画一画旅游路线图或旅游分布图。这样,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做的已不是一次次的作业,而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想做”“我要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1、我的作业,我选择
作业难度大,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自信的完成作业。因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不同水平等进行自主选择,实现“人人都能练习、人人都会成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2、我的作业,我当家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由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可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时也更投入。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家,自己创作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交流。在这个自由的“天空”里,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思,兴趣非常浓厚。
形式丰富多样, 彰显个性的的数学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疲惫、厌倦,而是创造发现后的成功与喜悦。学生在自行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同时,学生的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了张扬。
三、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新课程的生成和建构性,也强调了这一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自主探究性作业,这就需要学生们相互合作。只有打破传统作业的形式,采用互相合作的原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才能互相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1、“亲情合作”式作业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上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以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
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特定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与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2、“友情互动”式作业
制作手抄报、做社会小调查等都作业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长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种类型的作业,学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并且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无形之中促进了交流,学会了合作。设计“友情互作”作业,促进了学生的优势互补,在思考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互相尊重,进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拓展空间,让作业更开放
走出课堂,打破传统的作业形式,拓宽学生作业的空间,从而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与社会活动“牵手”。
1、操作实践性作业
操作实践就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的阶段,对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学了“认识图形”之后,让学生动手剪剪
学过的一些图形,并给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成一副美丽的画。
2、调查统计型作业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课外知识的确层面上,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想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获取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再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超越课本。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阅读有关数学知识的书,或是利用网络的优势,收集有关数学人物的事迹、一些数学常识等加以积累,增大阅读量,使作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例如教学“时间”之后,我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以下作业:
1、请你选择平时学习方面的一项活动(如口算、写字等),做一做,并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
2、你的爸爸妈妈做什么?他们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3、给你一分钟时间,你会去做什么?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田边、街头、超市、玩具厂……处处都是学生的身影。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再如,在学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统计你们家一个星期要扔掉多少节废电池,并画出统计图,从而说说为了保护环境,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在这些调查的实践作业中求真求实,真正回归到生活的“大课堂”中。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统计比较、分析概括,不但学到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同时还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教师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正确理解作业的价值,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主体的回归。只要我们一直追求那份“精彩”,我们的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也就会永远洋溢着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