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改之我见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课程改革推进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学习兴趣;教学理念;师生关系
引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程改革有过很多次。上世纪末,国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说,新课程改革的原因是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顺应世界的潮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及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谁拥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这一切,迫使我们必然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另一方面是实际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因此基础教育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然而课程在教育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育理念落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等情况;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学科体系的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情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成绩;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这些问题影响并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小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多元化的大众教育,小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化知识。小学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安全意识等,这些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
正文:
一、新课改对学生的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实现教育的再次腾飞,已是社会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已经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再单纯的依靠书本、课堂、校园环境,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要求的提出与实施是教育的重大变革。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主要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踏步不前;一些课看上去十分热闹,学生都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很少;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校中选择熟悉的研究性课题,并利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尝试,创设比较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方法,形成自觉参与、积极合作、主动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它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积累出发,改变旧的学习模式,培养新的学习习惯,让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了解自然、社会、人生,学会生存、学习、交际,增长见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性质特点。它不受时间、空间与知识的限制,可以融合社会的多个领域达到教育的整合,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
在国家还没有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老师上课都以传统教学方式来教学生,那就是以灌输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老师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就形成了题海战术,学生每天都承受大量的课外作业负担,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干其他的事情,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也是主动的带学生走。这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满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这样的讲课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教学,一切都会成功的。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地去探究它,使得活动过程不是一种负担。
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但是由于我国才开始推行新课改不久,很多东西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会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老师观念,更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以前的小学教学中,都以传统教育为主,都是老师在带着学生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基本都是统一模式;然而新课程改革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而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教师观念如果不能转变,学生还是读死书,那么学生的思维模式都会被固定,这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所以传统模式下的教育,必须从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注入新模式、新思维、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建立的教学观
1.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建立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的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习惯性的去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然后不加考虑地加以利用,而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积累的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
1.教育服务是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该让每位学生和家长满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但要使得效果满意,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慢的学生,要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同时要学会表扬学生,让他们得到鼓励,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2.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新的变化也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就难以集中起来,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把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因此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但是这种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的,引导的内容不但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也包括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和一种激励。而帮助就更为具体了,例如帮助学生自己学会检视和自我反思,确立能够完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要与其他教师联系,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间必须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要与家长协调一致。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教师上课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这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计划,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别,它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可以觉察到的,是显性的,另外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千万不可忽视的。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大家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也在完成着不可见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并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种隐性任务,基本上是课前不可能预料到的,它是一种“生成性”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显性的既定任务显然没有这种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教学任务观”。
三、新课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说到师生关系,这可能是许多人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吧!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而在这之前,我们学生都会对老师产生惧怕感,甚至许多学生不怕自己家长,而是怕老师,在路上遇见老师,招呼都不敢打,掉头就跑!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新课改中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们只有改善了师生关系,我们的新课改才能够很好的推行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以下几点来改进师生关之间的系,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因此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几点:
1.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以交往的方式来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加强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的内涵。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过去,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因此很多学生对学习严重缺乏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是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她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
2.教师应该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达到共创共生、评价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 “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以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并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进行发掘,而且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三)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不是过分的追求结果,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对教师来说,要明确以下几方面: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给予了学生权力,才能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注意自己心中所谓的爱,不能以此名义对学生实施不恰当的行为。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以上只是其中的几点,当代的教师只有从这些问题出发,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才。可以说新课改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许多教学方式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新的东西,才能够更好的去教育学生,从而做一个真正合格的现代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深入的去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领会她的精神实质: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中心,抛弃那些形式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取得好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片天空下展翅高飞。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师指导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体验与情感。
参考文献:
【1】《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
【2】《新课程改革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教育学》张乐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P19-20
【5】《教师怎样写案例反思和论文》黄勇2009.2.7
【6】胡定荣 《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 教育科学出饭社 2005
【7】《解读新课标 确立新理念》 2003年
【8】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9】《合作教育》陈淑萍,王俊相,宿文传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