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的主要问题、实施方法和过程及主要成效
戏曲表演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戏曲是中化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目前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发展的影响,戏曲行业面临着市场萧条,后备人才青黄不接。而长期以来,戏曲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学校为主体的普通学校教育和以表演院团为主体的科班教育。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戏曲院团育人的重要主体作用,鼓励校团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名家传戏活动,将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推行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戏曲创作表演过程对接。推广“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戏曲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面对戏曲教育背景的变化,学校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为契机,以学校与****艺术研究院深度合作为基础,积极构建戏曲人才成长规律与现代教育主张相契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走出了一条既有别于传统师傅带徒弟式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艺术教育模式的戏曲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学校与剧团、专业与演员岗位、教学内容与演员技能实现无缝对接,较好地解决原来学校培养中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分列、舞台实践能力少,岗位适应能力差的问题。
预期目标:探索实践新型的戏曲人才培养手段,建立完成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教学资源,同时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批具有既有人文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戏曲表演队伍。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提升剧团的参与度,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二、提升戏曲演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与岗位的匹配度
三、争决了规范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以绍剧人才培养为例,原来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很多问题。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核心技能课的比例严重失调,学科体系分门类设置,割裂了表演技能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低年级时,只知道基本功、毯子功、把子功,无法直观地、整体性认识绍剧表演,更不知道什么是绍剧艺术,绍剧的发展史,对乐理等理论性课程缺乏,在实际的教学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忽视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分成四个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技能课程模块和学生(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职业素养模块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徒)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徒)掌握绍剧表演的基础专业技能,包括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体系。岗位技能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徒)掌握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要以绍剧表演中,具体的行当(岗位)的核心能力,用人标准为依据。学生(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学生(徒)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实施个性化培养。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组采用先通过剧团演员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出剧团中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具体岗位的分析,归纳提炼出岗位的基础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学生(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需求以及学生(徒)个人的兴趣爱好。
四、解决理论与技能分离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双主体教学”、“双身份学习”等方面,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层面形成制度体系,从而突破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缺陷,较好地解决产教两张皮的难题。首先,现代学徒制吸引剧团参与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剧团对人才培养的分时段学习,以及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都起了决定性作用,直接打破了学校教育学科体系的逻辑性,使人才培养从按知识发展转变为按技能发展的方式,打破了知识与技能融合发展的界限。基次,“学生双身份”指的是学徒“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徒拥有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既完整地受了学校教育中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培养,又同时接受了剧团的专业技能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学习和就业的问题。最后,现代学徒制强调“岗位成才培养”,这就需要构建学徒在岗位成才的教学组织,基跨越学校课堂,职场课堂两个区域 ,形成新型职业教育生态供给链,为戏曲后备人才在剧团表演岗位的平台上,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促使学生能就业,早成长。
(五)解决传承戏曲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
言传身教是“学徒制”的主要教学方式,众多的现代教育模式,不一定适合于戏曲教育这种比较特殊的人才培养。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个戏曲人才培养与现代教育体系完美结合的方式,传统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依旧是戏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要培养方式,戏曲教学内容“唱、做、念、打”、以及戏曲流派、戏曲行当“生、旦、净、末、丑”等都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下,传统的口传心授脱离了传统的自由散漫式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稳步推进教学进程,既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培育,学生只掌握表演的技巧,而没有掌握表演的能力,毕业后,也无法直接上岗表演。在教学方法上,沿用口传心授,强调技能的传授,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校团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以岗位工作为导向,以校团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教师与师傅(剧团演员)双元教学,较好的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问题,解决了人才特殊需求的难题。
现代学徒制绍剧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即学校教师与剧团演员,全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共同制定绍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方面必须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完全适应岗位要求。在素质方面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文化知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不仅能满足剧团演出的需要,更要作为剧团未来事业发展的继承人,能支撑起剧团演出事业的长远发展。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实践,旨在构建“校团合作”下的绍剧表演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通过校团结合,打通学校与剧团之间的通道,建立双向机制;在原有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展探索性的工作,一方面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规律,同时也充分吸取原有绍剧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循序渐进,根据剧团发展需要,精准地为剧团培养优秀人才。
以往的院团合作班,基本都以订单班的模式,院团确定好招生指标数后,由学校负责招生,负责人才培养,教学的主体基本上是学校,校团合作度相当低,院团基本上不参与学生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更不用说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行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更好的解决了上述部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7年12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签头协调下,学校与**艺术研究院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建立学演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将学校教育的招生、教学、就业与科班教育的收徒、学艺、出师高度融合,学校与院团共同组建招生录取工作小组,真正的招生即招工;双方共同组建了教学团队,开展合作培养,学校教师主要解决公共文化、专业理论,院团选派的演员主要解决专业技能。
成果的意义: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新时期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该成果立足于戏曲表演专业,对学校音乐、舞蹈等其他专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戏曲表演是一项具体悠久历史的传统职业,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师徒面对面、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唱、做、念、打”四门功课的教学要求又因为“生、旦、净、丑”等行当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用这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学校戏曲专业现代学徒制创新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性:
一、传承与创新比肩。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式培养,过分地强调了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而在学校以学科本位的职业教育,强调知识体系,忽视了实践教育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现代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校团共同育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使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院团教师的教学,传承了戏曲原汁原味的流派和韵味,通过学校教师教学,传授了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戏曲向现代化改革的转变,通过双师资团队的共同作用,学生掌握了传统戏曲基本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规范与标准共存
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后,一直探索着课程体系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近几年来,学校多本校本教材面世,并得以应用,学校每学期,组织学校教师,院团教师,主管单位,三方进行教学评价。
三、素质与技能并重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德艺双馨,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与“精艺,尚德,传承,创新”的剧团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通过舞台实践,院团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技术技能。利于课程教学内容与剧团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更好地提高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学习发展。
戏曲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能够使校团合作渗透到教学层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学校与剧团的双主体的育人机制,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能到剧团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剧团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