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花,香溢校园
——浅谈如何健全“戏曲进校园”活动长效机制
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多种因素,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立体的、综合的、鲜活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它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独具作用。中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历史悠久,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戏曲剧种以平均一年一个的速度在消失。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学校音乐教育中,往往忽略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在这样的趋势下,合肥市各学校也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了“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这无疑让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为自信。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当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从小就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我们又当如何健全“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的长效机制,以怎样一种途径增强青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认同?下面,笔者对此浅谈几点见解。
一、戏曲进入校园的路径探索
戏曲进入校园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剧种、剧目,采用校园环境熏陶、重点学生培养、搭建青少年展示平台等三种方式方法,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一)校园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熏陶指在校园内营造有利于戏曲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师普及戏曲知识,提高戏曲文化素养,拓展戏曲文化视野。第一,利用戏曲校本教程普及戏曲知识。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地方剧种的唱腔、板式、代表剧目、代表人物等等。第二,欣赏地方戏曲唱段。如合肥地区的庐剧、黄梅戏。带着学生欣赏它们的代表性唱段,从而感受戏曲的主要板式、唱腔和艺术风格等。第三,营造校园戏曲环境。通过校园网站、校内广播、教室黑板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制作戏曲动漫这些学生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戏曲知识、听到戏曲名曲,从而爱上戏曲。第四,深入了解,让学生真切接触戏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 必须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除了课堂教学,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戏曲排练、演出以及参观演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 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真真切切地看、明明白白地听,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学生们通过观摩戏曲演员练功, 感受到了戏曲演员“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辛苦与执着;尝试演奏“锣鼓经”,认识到了戏曲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也真正从心里赞叹戏曲表演的精湛。通过参观后台演出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们看到了戏曲演员化妆、包头、穿服装的繁琐过程,认识了不同行当的“行头”。学生们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接触戏曲服饰, 都感到非常新奇, 同时也由衷地赞叹戏曲服饰的精美。经过了一系列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等活动, 学生们对戏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戏曲艺术了解得越多, 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就越加浓厚。第五,拓宽戏曲知识———赏析与学唱同步进行为继续拓宽学生学习戏曲的深度和广度, 一方面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赏析更多的戏曲片段, 同时化被动为主动, 将学生学唱、学做与戏曲赏析同步进行, 只有进入了这样的阶段, 学生的戏曲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例如我以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为线索,结合文学资料和音像资料让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经典剧目、 表演艺术家等,另外还重点地介绍了其他几种全国性剧种及代表剧目。欣赏的内容有:
1、黄梅戏经典传统戏片段:主要有 《女驸马》 、《桐城六尺巷》、《胭脂湖》、《惊天一兰》、《送香茶》等。
2、黄梅戏现代戏:有《遍地月光》、《柳暗花明》、《忠魂曲》 等剧目, 让学生们在了解戏曲文化发展史的同时, 理解 “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的文艺指导思想。
3、其他全国性剧种及代表剧目赏析:主要有豫剧《智取威虎山》 、 《红灯记》;评剧 《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越剧 《红楼梦》、 《五女拜寿》;河北梆子《辕门斩子》、《杜十娘》等。在赏析的同时,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唱段为学生的必唱曲目在课上集中学唱,像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路遇”、“还家”等鼓励学生练习表演。由于经过赏析, 学生们对这些戏曲剧情与片段已经相当了解,因此学唱和表演起来都很有兴趣。
(二)重点学生培养
重点学生培养指专门针对对地方戏曲有兴趣,在表演、演奏等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培育戏曲艺术苗子。一是在校园内建设戏曲社团,成立学生剧社。组织爱好戏曲的学生,邀请戏曲表演团体的艺术工作者担任老师,传授学生传统折子戏,学习戏曲的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等表演程式,组织编写排演适合小学生演出的小型戏曲剧目,让学生登台演出,逐渐掌握戏曲的表演程式、人物形象等。二是做好戏曲苗子的深造。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潜质的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深造学习,为当地院团培育艺术新秀。
(三)搭建青少年展示平台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举办各种展映展播展演展览和品详鉴赏传唱活动让优秀文艺作品走进青少年”。一是学校通过举办校园艺术周、戏曲知识竞赛、学生戏曲展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二是表演团体以各校学生剧社为依托,以剧场为社会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入剧场演出,鼓励借鉴青春版 《牡丹亭》 经验,改编传统剧目,打造学生版剧目,做到学生来演戏、演戏学生看。
三、存在问题分析
在戏曲进校园推进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如经费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社会的支持等。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会随着政府工作力度加大逐渐解决,目前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学生爱上戏曲、做好戏曲传承的保障。
(一)激发学生的热情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学生有了更为广泛的娱乐选择。戏曲进校园,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学生,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呢?一是在教学上不要仅采取传统的口传心授,而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戏曲动漫人物等方式,让学生感觉不到枯燥无味。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戏曲是一种舒缓的音乐,现代生活节奏快,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动感音乐,久而久之,就对悠久绵长的戏曲产生了抵抗力。所以,教师首先要能发现戏曲的美丽之处,这样才能悉心教导学生,指导他们正确地鉴赏戏曲。比如我在上《走进越剧》的戏曲课时,就用越剧中特有的出场姿势向学生问好,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再如我范唱了几种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戏曲,如黄梅戏、京剧、越剧等,让学生分辨,哪个是我们合肥的地方戏,还有两种戏曲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点,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家喻户晓的越剧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了,最后有的学生甚至用巢湖方言唱起了《化蝶》,短短的一节课,学生的情绪被带动了,兴趣被激发了。在整堂课中,教师就是通过自身的范唱和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溢于言表。
二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曲调动听、易于上口的优秀唱段,在作文上组织学生尝试创作小剧本,体会表演场景和角色冲突。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制作戏曲APP和戏曲角色小游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逐渐喜欢上戏曲课,从而爱上戏曲。
(二)做好家长支持学习戏曲的工作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戏曲不认可,认为戏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的东西,没有必要学,不如学习其他艺术以跟上时代潮流,因而会消极应付或抵触戏曲进校园。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戏曲进校园之前,面向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家长对戏曲进校园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向一些家长进行宣传,通过对戏曲发展脉络、剧种、剧目、行当、乐器等全面介绍,让家长了解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人的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瑰宝——戏曲传承下去。
四、结语
戏曲进校园,是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时代就是播种的季节,在这一重要时期给青少年学生注入戏曲艺术细胞,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戏曲的亲和力,如此,戏曲就有了新生代观众基础,戏曲进校园,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培养潜在的观众群体和传承人。但是戏曲进校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是一项长期工程。“戏曲进校园”作为党和国家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和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必须要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