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课程资源问题。课程资源对小学生的发展乃至相关学科课程的实施状况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致力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关注和思考,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必须做好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
一、对课程资源的正确理解
1、“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形式下,我们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广义的课程资源观念,因此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那些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设施和环境以及人们对课程的认知状况等因素。
如果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所谓校内课程资源,就是处在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而校外的课程资源则是指超过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观点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还要加强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建立联系,重视建立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应运而生,包括校园内部的信息源和学校外部的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学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分界线,从而使很大一部分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使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的理解为教材。我们常常会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会想到编教材、订教材,而想不到还有其它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僵化的观点长期存在,而导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以外,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和资源的内容等方面也很落后。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而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应学科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教材结构单一并且落后于时代,从而忽视了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这样的课程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说明:小学科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已迫在眉睫。
三、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1、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开发基本的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课程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而,小学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二、开放性。科学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第三、过程性。小学科学课主要是燃起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第四、发散性。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找到的答案或得出的结论有时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存在己见,鼓励学生的创新见解。所以,小学科学的基本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或是其它相关的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通过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间的联系;在开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认知途径和认知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学生“惟书”、“惟师”、“盲从”与“偏见”,让他们在自己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中提高实际生活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学校的师资力量就是我们需要开发的最好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德行的导师,也是实践的指导者。在教师队伍中,能者彼彼皆是,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有其擅长的一面。那么学校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这些特长,努力挖掘这些现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载体,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所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就不应该是固定的一两位,任课老师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年段的限制,甚至一个班级可以有多个指导教师。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实验室管理员老师,或者是自制教具室的管理员老师,那么,就由你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工合作、交流评价等才能;他如果是学校的图书室管理员或者是微机室负责人,就由他负责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查阅书籍或是上网收集科学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美术老师、手工制作老师及劳动老师来培养学生的制作科学资料卡片、科技手工制作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增长了科学阅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正如前面所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回归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应该从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所以,小学科学课程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有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的,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这就是小学科学最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2 、利用好实验室、自制教具室、图书馆、微机室以及各种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这些课程资源的最大功效。
(1)实验室
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学习、交流及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近些年来,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迅猛,许多中小学相继改进和修建的实验室,里面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基本上能满足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和分组实验,所以,管好、用好实验室,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是提高小学科学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 自制教具室
目前,由于新教材的使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己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但由于学校经济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及时补充。这就要求我们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学具,充实到教学中去。比如:潜水艇模型、小滚轮、小吊车等,这些自制器材虽然简单,但同样体现出师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把它们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图书馆
诚然,对于校内的图书室,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任课教师可以协调图书馆管理员,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专题阅读,或是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中自由阅读,收集各相关的科学信息,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而校外的图书馆,却是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对于它的开发,我们可以考虑采取学校与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以求实现二者资源的共享;当然,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聘请图书馆的相关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介绍图书情报及图书查阅、检索方面的常识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技能。
(4) 网络资源
众所周知,网络资源的开发,对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的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5) 科技馆、博物馆、及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等也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对于这类课程资源,我们应该一方面加强学校与这些场馆的联系,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或是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这类场所、基地与学校的相关课程相结合,或者通过网络和媒体形式作为连接起这些课程资源的纽带。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直观形象的理解,让他们尽情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和广博的文化礼义的教育、洗礼。
(6)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所谓“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它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每一所学校因其所在的位置而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必须加以利用和开发,使小学科学更加切合学校、社区和学生的实际。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及周边课程资源,设计活动方案,比如:师生共同采集本地岩石、昆虫和植物制作成标本。满城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全明星草莓、磨盘柿远近闻名,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这就让学生在尽情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领略祖国灿烂文化的同时,能够收集一些当地的岩石、小昆虫,植物的花、叶、根、种子等,把它们制成标本,陈列在实验室中,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班教室的窗台上,都摆放着盆栽的菊花、文竹、吊兰、仙人掌、望天椒等花卉植物,学生定时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做好生长记录;在校园的花池中栽种着牡丹、芍药、玉兰、迎春花,甬路两旁种植着榕树、法桐、侧柏、龙爪槐等;班级实验田中种植着蓖麻,油葵,或是国槐、速生杨等苗木或是几种时令蔬菜,这些活动基地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枝能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认识了自身价值;到了课后的业余时间,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自家小院中饲养家兔、鸽子、蜗牛、鸡或是金鱼养殖,这样,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特色人才资源,发挥家长、社区、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社会特色人才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特色人才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学生的家长在一定的程度上、或某一领域内都能对其学生进行指导,他们都是学生可以聘请的老师,可以学习的楷模,可以实践的范例。
总之,倡导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科学真正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让他们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基础学科的小学科学课程,其课程资源理应得到充分、高效的开发利用。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革科学教育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