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市职教中心)学校“健·礼”文化基本内涵解读
“健”即健康。一般意义上的“健康”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国家对儿童健康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加深与扩大。广义的“健康”还包括生活方式健康、健康技能等。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拥有健康人生的能力。因此,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授和疾病的预防,还包括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心理的健康教育以及基本健康生活技能的教育等。
学生的“健康”是我们应该予以保证的,“健康能力”则是我们应该追求并予以期待的。“健康能力”是指个体通过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能力、有效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理情绪问题能力、缓解压力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各种基本健康技能等。
思想健康一般不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而是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思想健康不属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范围,但是如果将“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理念,思想健康又必然是更高层级的学校文化的一个层面。如果说“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拥有健康人生的能力,那么思想“健康”则更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贯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礼。
礼主敬——自谦而敬人是中华礼仪最重要的特色,中华之礼的基本精神,正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礼主博爱——中国人从童蒙时代起,便受到了博爱的教育。《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礼节人情——“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所以,在情感问题上,要懂得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把握好度。礼乐兼修——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对礼乐的职能这样表述:“礼,外也。乐,内也。礼乐,共也。”只有礼乐兼修,才能成为内外完美的君子。礼尚往来——《礼记》上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五千年历史与文化,蕴藏着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需要我们去发掘与提升。西方人的礼是礼节、仪式,中国人说的礼可谓无所不包,与西方人说的“文化”相仿。现在西方很多人狂呼“黄灾”,一是说黄种人人数多,更是说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不讲文明。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而中华腾飞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传统礼乐文明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必须讲“礼”!
“健”、“礼”有别,互为表里,又相生互融。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我们的校训“健康明礼,励志争先”内涵上同清华校训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表述上更加直白,主旨上更加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也更加符合我们豫东地区青少年儿童身体心理素质实际及我们初中、高中、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实际,因此,我们的学校文化精神内涵、学校核心价值观就定为这样两个字——健·礼!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识别码。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大体相当,都必须服从于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但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历史沿革、地域特点、人文传承等,其核心价值理念也就会各不相同,不过,学校核心价值观念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学校文化建构的精神统领,就会成为学校一切办学行为的校本最高标准,自然也会成为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内在标识,理所当然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参与度和提高学校发展力、竞争力的内核与源泉。因此,对于学校核心价值观——健·礼,我们应努力培育之,践行之,宣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