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06 10:45:0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前言

所谓人性文化,是指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什么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延续后代。所谓“食、色,性也。”不过这是动物的共性,是作为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人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

“三言”“二拍”诞生于明末,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作者运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当时市民们在思想层面的需求,即对于人性的追求。论文以讨论探究“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表现做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言”“二拍”中人性文化出现的社会意义。

一、人性文化的本质

人性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人性从字面解释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特有的本性,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追求财富地位、性欲和情欲本能等。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文化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人性文化亦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佛教文化中对人的基本大欲,即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主张化导,即所谓“化欲”,以使人们的这些欲望不至于走向极端。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对人性的压抑,一种社会现象,亦是属于人性文化。儒家文化中对于人性也有独特的见解,如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都是对于人的本性的见解,是对人的本性的诠释,其中有解放人性也有压抑人性。儒学对于人性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成人性文化的一部分。

二、“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三言”“二拍”诞生的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专制已慢慢没落。当时社会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它在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慢慢成长,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旧制度的衰败和新的阶级的产生,使中国像英国、法国等国家一样,首先在思想方面被敏感地反映出来。明末程朱理学盛行时期,“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加深了思想方面的的矛盾。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看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儒学思想批判继承,他们成为这一时期“新文化”中的领军人物。“三言”“二拍”便诞生于这一时期,它较全面的反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市民们真实的生活风貌,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封建社会老百姓的思想解放、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

  市民阶级的崛起

“三言”“二拍”的人性文化是在明末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末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经济也随之崛起,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一个社会阶层的产生和扩大,即市民阶层。“三言”“二拍”创作于明末程朱理学盛行时期,“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但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文化层面的变革。市民阶级追求人性中的性欲、情欲和财富地位这一阶层与其它阶层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有特殊的文化趣味和审美要求,使得市民文学成为一种风尚,为了满足这种普遍存在文化要求,文人也开始了市民文学的创作,这种符合大众口味的市民文学实际上就是世俗文学,文人参与世俗文学的创作对“三言”“二拍”的催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三言”“二拍”的创作满足了那一部分人的需求,但是作品在创作上还是受到了主流思想的影响。作品多次表达出了对人性的追求,虽有抗争但是结局大多是悲惨的。作品中的人物对儒学思想的抗争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三言”“二拍”出现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创作走向繁荣的时期,与其它白话小说不同的地方是“三言”“二拍”对人性的诠释。现今对“三言”“二拍”的论文研究中主要从人物形象上进行分析,却忽略了对人的本性诠释。“三言”“二拍”里边收录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它用通俗的话语与儒家思想斗争,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爱情是神圣的,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至今依然有大量的爱情故事为人们所流传。在“三言”“二拍”中我们看到了在儒学重压下的新女性,她们敢爱敢拼,向我们诠释了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作品中对于商人也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描写,作品对于商人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对于商业活动的描写,更是大胆的向我们展示了新的商业现象即士人弃儒从商现象。作者在“三言”“二拍”对于人性文化的诠释主要就体现在女性爱情婚恋观和士人弃儒从商两方面。

  (一) 封建礼教下女对于爱情的追求

数千年来中国女性饱受艰辛,她们被“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禁锢,还要被囚禁在狭小的空间里,终日坐穿小院。无论是她们的身体还是心灵都长期受着压迫,在男权当道的社会下,她们根本就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她们自幼便受父母的教育,只知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自己的婚姻对象甚至没有见过一面,她们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女性的自主意识被繁重的家务压迫,逐渐沦为生育工具。但是在“三言”“二拍”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女性,她们不再沉默,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唤醒了沉寂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义。爱情自古就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古往今来无数爱情故事为人们所传颂。“三言”“二拍”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大概占据了作品的三分之一,我们从中看到了主动追求爱情对抗儒家思想的新女性。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集美丽才貌于一身,年方十八依然待嫁闺中。在一次父亲出远门的情况下,她到一酒楼喝茶,正值春末夏初她遇见了酒楼老板范大郎的弟弟范二郎,他们四目对视爱情的萌芽就此产生。周胜仙观那男子有潘安之貌,长得十分英俊,心里暗思我要认识这一男子该多好。于是她巧借甜水有毒报出自家家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她的聪慧和勇敢。对于爱情敢于自己追求,敢于对抗封建礼教,她就是新女性的代表,聪慧、美丽,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再看范二郎也明白了她的心思,对她也是一见钟情,亦是用同样的方法自报出家门。两人回家都因为相思成疾,范大郎在了解情况后便请媒人去提亲,周胜仙母亲也答应了这一婚事,只等她父亲回家就可以结婚了。

故事到这里感觉应该是圆满的结局,但是她父亲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拒绝了这一门婚事。明明母亲已经收下聘礼,但是男权当道,在周胜仙父亲面前毫无话语权。甚至是在女儿听到父亲反对后晕死过去,父亲不让找郎中,母亲依然无法反抗,只能看这女儿“死去”。这就是古代女性的悲哀,对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却落到如此下场。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冯梦龙用纠结的笔墨,纠结的思想完成了这个故事。原来周胜仙并没有真的死去,她阴差阳错的活了过来。周胜仙虽然重活新生却被朱真囚禁在家中,几个月受尽凌辱,她对范二朗的情义没有丝毫减少,每日都想逃走。最后终于逃走与情郎见面,却被自己一心想见的情郎误伤打死,范二郎也要面临牢狱之灾,好在她托梦给县官,才让范二郎免受牢狱之灾。文学作品生天生地生人生鬼,而作者偏偏要写成这要的结局。周胜仙先后受到了她的父亲,还有朱真的恐吓,她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爱情。作者在创作她的时候也是纠结的,既想表达出女性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又迫于当时的主流思想,封建礼教,不敢写出美好的结局。在“三言”“二拍”中凡是女子主动追求幸福的故事,结局大都悲惨。

《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璩秀秀,她出身卑微,自幼便在王府做婢女。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灵手巧,她的性格大胆泼辣,一手刺绣工艺叫人称绝。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爱情为婚姻自由,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女子。当王府失火时秀秀偷了一些金银财宝,在出逃时碰见了崔宁,便主动提出与他成亲。崔宁在文中是一个憨厚怯懦的形象,他虽然技艺高超,但是对于追求爱情却十分软弱,胆小怕事。秀秀在他家中既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又表现出她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等他们逃到了安全的地方,他们便成亲过着幸福的生活。没过多久他们便被发现,被押回了王府。面对王爷的恐吓,秀秀没有害怕她不向封建势力屈服,最后惨遭毒手。她死后鬼魂依然与崔宁同住,并杀死了告密者郭立。秀秀她敢于追求幸福、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最后哪怕是做一对鬼夫妻,秀秀依然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让我们为之感动。

《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的小夫人,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本是风华正茂之时却遭遇两段不幸福的婚姻,这也促成了后来她爱上年轻的张主管。但是,她一个弱女子怎样对抗这重重的封建礼教,最终被逼自缢,她的鬼魂依然追寻张主管。我们不难发现“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大都被妖魔化处理,其中的女性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人性不可压抑,压抑的结果就是反抗。作品中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幸福,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而那些男子面对女子的热情反应出来的是软弱,逃避。作品中的女性无论是千金小姐、妓女还是传说中的人物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哪怕是违反封建礼教,哪怕是付出性命。她们的死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最大的对抗。

   (二)弃儒从商追求财富的士人

“三言”“二拍”中还有对商人大量的描写,商人阶层的崛起颠覆了以往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升。人们改变了对于商人的偏见,开始正视他们。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是人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想要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士人从幼年时期便读书一心考取功名,随着商人地位提高出现了弃儒从商之风。

商人这一阶层自春秋时期就被视为下层,很多文学作品中把商人描写成奸诈狡猾之徒。明清时期,儒学受到一定的质疑,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有所松动。部分思想家对于商人有了新的定义,对商业和商人有了新的评价。明代儒学家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王守仁作为儒学大家对商人的社会价值给予这么大的评价,可以说是儒学中的大事了。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时人的常理”,把人对于物质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是正直的行为,进一步肯定了存私欲的合理性。

中国的商人自古地位低下很多人的第一职业选择并不是商人,而是学习儒学寄希望于科举考试。但是中国的商人中却有大量的读书人,他们放弃科举放弃儒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读书人的穷困潦倒,如唐朝大文学家杜甫晚年凄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杜甫住的是草屋,被子烂得不成样子,连屋顶都被大风吹走,甚至连几个小孩子都欺负杜甫这个大文学家。当大唐军队击退叛军时,杜甫决定结束漂泊在外的生活,带着家人返还故乡。在路上恰逢遇见逃难的李龟年,有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李龟年的嘴里知道李白已经去世,杜甫悲伤不已。得到了李龟年的救济,在回乡途中碰到水灾,被困在江中,寒冷之中,杜甫一家五日没有吃东西,当地一个官员闻讯,送来牛肉和酒,暴食后,杜甫旧病复发,病死江中。连这样有名的大文学家都穷困潦倒,可想那些默默无闻的士人生活环境有多凄惨。二是科考屡试不中。特别是明后期,士人越来越多,而名额就那几个,最终能中皇榜之人少之又少。到了清朝人口增长快,考生相应也大大增加,科举考试难度可想而知。三是商人地位的迅速提高,商品经济下商人队伍迅速提升,出现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们受到市民的崇敬,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不再是下层人民。所以很多人放弃儒学,放弃清贫的生活而从商以求物质生活。

细查“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出身,不难发现有一部分人原本是书生和封建士人。如《杨八老越国奇逢》杨八老因为年过三旬还没有考取功名而导致家境贫寒,他就想凑些资本,买些货物经商意图赚些利息贴补家用,他的妻子非但没有反对而是十分支持。市民阶层的兴起,逐渐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商人因为积累了大量财富而社会地位提高,相对的士人的生活就相对贫困了。在这种价值观的推动下,士人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地位在市民眼中就不复存在了。《警世通言》第六卷中的俞良,去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身无分文。一遇到秀才去酒馆喝酒,他便上前讨酒喝每天在酒馆白喝酒,喝醉了还在酒店耍酒疯。每日房钱还不交,天天耍酒疯,开店孙婆无奈只能不要房钱,并给了他两贯钱才把他送走。士人儒雅形象完全消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痞无赖。《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五回中儒生李生,穷困潦倒被一个和尚敲诈多次,最后只能露宿街头。市民对他非但不是同情反而对他是冷眼嘲讽,作品对士人的嘲讽一是因为商人地位提高,二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才造成众多士人不再压抑本性。他们大部分人纷纷放弃儒学,经营商业以求追寻良好的物质生活。《叠居奇程客得助》中提到微州士人以“商贾为第一产业,科举反在次者”,商人职业已经在人们心中高于士人。上文提到的杨八老,还有《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巧成祸》中的刘贵等人都是放弃科举转而经商致富。更有甚者,《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老尚书家财万贯,依然叫自己的儿子去经商。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士人放弃儒学选择经商,不只是因为功名难以考取,更是对商人这一职业的肯定,士人弃儒从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现象。

、人性文化的社会意义

人性文化在三言二拍中主要体现在,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士人弃儒从商。明清的主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难得可贵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形形色色,各具特点。作品中展现的人物真实反映出市民阶层对于自己的本性追求,在那个时代他们显得不伦不类。“三言”的思想内涵比较复杂,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们从作品中看出冯梦龙的笔墨充满了纠结。他思想里并不是完全反儒学,虽然他看见了市民的需求,但他还是忌惮主流思想。总体上说“三言”“二拍”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魅力,现今对于“三言”“二拍”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对于人性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当时的思想趋势,可以从作品中读出作者对于人性的追求有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级迅速崛起,市民的崛起使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人的本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主要用通俗的故事从女子婚恋爱情观和世人弃儒从商两方面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魅力。在理学盛行的时代,女子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强烈的,然而结局往往比较悲惨。在这种情况下女子敢于面对自己的欲望是难得可贵的。部分士人对于儒学的放弃不单单是对于儒学的抗争,更向人们展示了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女子形象和士人形象在作品中个性鲜明,很好得诠释了“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作品对于人性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文章中看到了明清时期的人们对于自己本心的追求。在现存的作品中很少有描写市民阶级反抗“天理”的作品,“三言”“二拍”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用社会百态和各型各色的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人的本性,对于研究现在人们追求本性依然有重要意义。

word该篇DOC格式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范文,共有638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下载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