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次根式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次根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运用法则
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2.会用公式
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运用
进行化简或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旧知:什么是二次根式?已学过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计算:
二、探索活动:
1.学生计算;
2.观察上式及其运算结果,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3.概括:
得出:二次根式相乘,实际上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而根号不变。
将上面的公式逆向运用可得: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三、例题讲解:
1.计算:
2.化简:
小结:如何化简二次根式?
1.(关键)将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使之出现“完全平方数”或“完全平方式”;
2.P62结果中,被开方数应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四、课堂练习:
(一).P62练习1、2
其中2中(5)
注意:
不是积的形式,要因数分解为36×16=242.
(二).P673计算(2)(4)
补充练习:
1.(x>0,y>0)
2.拓展与提高:
化简:1).(a>0,b>0)
2).(y
2.若,求m的取值范围。
☆3.已知:,求的值。
五、本课小结与作业:
小结: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作业:
1).课课练P9-10
2).补充习题
次根式 篇二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3)∵x取任何值都有2x2≥0,所以2x2+1>0,故x的取值为任意实数。
(二)二次根式的简单性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了解了第一个简单性质
我们知道,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分别记作零的平方根是零。引导学生总结出,其中,就是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将符号看作开平方求算术平方根的运算,看作将一个数进行平方的运算,而开平方运算和平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因而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式成立的条件是a≥0,提问学生,a可以代表一个代数式吗?
请分析:引导学生答如 时才成立。
时才成立,即a取任意实数时都成立。
我们知道
如果我们把 ,同学们想一想是否就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了。
例1 计算:
分析:这个例题中的四个小题,主要是运用公式 。其中(2)、(3)、(4)题又运用了整式乘除中学习的积的幂的运算性质。结合第(2)小题中的 ,说明 ,这与带分数 。因此,以后遇到 ,应写成 ,而不宜写成 。
例2 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11; (3)1.6; (4)0.35.
例3 把下列各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分解因式:
(1)4x2-1; (2)a4-9;
(3)3a2-10; (4)a4-6a2+9.
解:(1)4x2-1
=(2x)2-12
=(2x+1)(2x-1).
(2)a4-9
=(a2)2-32
=(a2+3)(a2-3)
(3)3a2-10
(4)a4-6a2+32
=(a2)2-6a2+32
=(a2-3)2
(三)小结
1.继续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及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2.关于公式 的应用。
(1)经常用于乘法的运算中。
(2)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解决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等方面的问题。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填空
注意第(4)题需有2m≥0,m≥0,又需有-3m≥0,即m≤0,故m=0.
2.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分析:通过本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0,b>0,且|a|>|b|.
3.计算
二、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2、3;B组2.
补充作业 :
下列各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该式成为二次根式?
分析:要使这些式成为二次根式,只要被开方式是非负数即可,启发学生分析如下:
(1)由-|a-2b|≥0,得a-2b≤0,
但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有|a-2b|≥0,
∴ |a-2b|=0,即a-2b=0,得a=2b.
(2)由(-m2-1)(m-n)≥0,-(m2+1)(m-n)≥0
∴ (m2+1)(m-n)≤0,又m2+1>0,
∴ m-n≤0,即m≤n.
说明:本题求解较难些,但基本方法仍是由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式)大于或等于零列出不等式。通过本题培养学生对于较复杂的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概念。
三、板书设计
次根式 篇三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的化简。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与计算进行,而 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
.
这个公式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实际运用时,则要牵涉到对字母取值范围的讨论,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性质的引入方法很多,以下2种比较常用:
(1)设计问题引导启发:由设计的问题
1) 、、各等于什么?
2) 、、各等于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出
(2)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入。
2.性质的巩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注意与性质 进行对比,可出几道类型不同的题进行比较;
(2)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形式的表示方式,在教学时要注意细分层次加以巩固,如单个数字,单个字母,单项式,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等等。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能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
对比、归纳、总结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难点:理解式子 中的 可以取任意实数,并能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正确地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对比,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们知道,式子 ( )表示非负数 的算术平方根。
问:式子 的意义是什么?被开方数中的 表示的是什么数?
答:式子 表示非负数 的算术平方根,即 ,且 ,从而 可以取任意实数。
二、新课
计算下列各题,并回答以下问题:
(1) ; (2) ; (3) ;
(4) ; (5) ; (6)
(7) ; (8)
1.各小题中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是什么数?
2.各小题的结果和相应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 表示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将有怎样的结论?并用语言叙述你的结论。
答:
(1) ; (2) ; (3) ;
(4) ; (5) ; (6)
(7) ; (8) .
1.(1),(2),(3)各题中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是正数;(4),(5),(6),(7)各题中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是负数;(8)题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是0.
2.(1),(2),(3),(8)各题的计算结果和相应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分别相等;(4),(5),(6),(7)各题的计算结果和相应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分别互为相反数。
3.用字母 表示(1),(2),(3),(8)各题中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有
( ),
用字母 表示(4),(5),(6),(7)各题中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有
( ).
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非负数本身;一个负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负数的相反数。
问:请把上述讨论结论,用一个式子表示。(注意表示条件和结论)
答:
请同学回忆实数的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它和上述二次根式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答:
填空:
1.当 _________时, ;
2.当 时, ,当 时, ;
3.若 ,则 ________;
4.当 时, .
答:
1.当 时, ;
2.当 时, ,
当 时, ;
3.若 ,则 ;
4.当 时, .
例1 化简 ( ).
分析:可以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
解 ,因为 ,所以 ,所以
.
指出:在化简和运算过程中,把 先写成 ,再根据已知条件中 的取值范围,确定其结果。
例2 化简 ( ).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当 时, .
解 .
例3 化简:(1) ( ); (2) ( ).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当 时, .
解 (1) .
(2) .
注意:(1)题中的被开方数 ,因为 ,所以 .
(2)题中的被开方数 ,因为 ,所以 .
这里 的取值范围,在已知条件中没有直接给出,但可以由已知条件分析而得出。
例4 化简 .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有
.
所以要比较 与3及1与 的大小以确定 及 的符号,然后再进行化简。
解 因为 , ,所以
, .
所以
.
三、课堂练习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2) .
2.化简:
(1) ; (2) ;
(3) ( ); (4) ( ).
3.化简:
(1) ; (2) ;
(3) ; (4) ;
(5) ; (6) ( ).
答案:
1.(1)0.1; (2) .
2.(1) ; (2) ; (3) ; (4) .
3.(1)4; (2)1.5; (3)0.09; (4)-1; (5)4; (6)-1.
四、小结
1.二次根式 的意义是 ,所以 ,因此 ,其中 可以取任意实数。
2.化简形如 的二次根式,首先可把 写成 的形式,再根据已知条件中字母 的取值范围,确定其结果。
3.在化简中,注意运用题设中的隐含条件,如二次根式 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 ,这是隐含条件。
五、作业
1.化简:
(1) ; (2) ;
(3) ( ); (4) ( );
(5) ; (6) ( , );
(7) ( ).
2.化简:
(1) ;
(2) ( );
(3) ( , ).
答案:
1.(1)-30; (2) ; (3) ;
(4) ; (5) ; (6) ; (7) .
2.(1)2; (2)0; (3) .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二次根式教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