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3篇

发布时间:2021-02-20 08:29: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1

近几年来,xx县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高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共有贫困村xx个,建档立卡人口xxxx户xxxx人,顺利通过国检。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近期,本入深入乡村牧户,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xx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成效是显著的、群众是满意的,但要切实做到贫困农民脱贫不反弹、快速致富奔小康,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受农村牧区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分离等因素制约,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后的管护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通村公路、人畜安全饮水、水利灌溉、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资金、人员保障不到位,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动能不足。有的地方、部门后续帮扶手段简单,为图省事,将后续帮扶转化为“送钱、送物”;个别地方对脱贫摘帽的成绩沾沾自喜,有完成任务、松口气的想法,存在对脱贫成果巩固重视程度减弱等现象;有的地方发展的扶贫产业没有因地制宜,是为完成脱贫任务而盲目跟风,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有的地方也还存在增收产业发展不足被“脱贫”现象,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压力大;有的地方村支两委班子弱,凝聚力缺乏,发展观念落后,有的贫困户受制于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生产经营技能缺乏、现代发展理念落后等因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

三是陈规陋习尚未全面改变。受长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群众自身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依赖思想严重、惰性依旧,对脱贫攻坚实施的惠民、兜底政策产生更大的依赖和期望,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部分贫困户没有从根本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个别农村生产生活陋习依旧存在,环境脏乱差现象死灰复燃。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使贫困户早日致富奔小康,各地各部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要像抓“脱贫摘帽退出”一样重视,并将贫困地区、贫困户纳入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示范,在贫困地区实施“四个三”巩固提升、致富奔康工程。

(一)整合力量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力量。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工作思路由脱贫摘帽向脱贫摘帽与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转变,做到政策不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帮扶关系不变,“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巩固提质增效、确保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二是强化工作队伍。继续坚持部门联系贫困村制度,派遣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进一步完善乡镇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明确考核目标、奖惩条件;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意识、致富带富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脱贫奔康的带头人、引路者。三是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区、市)、乡(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三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的原则,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提升脱贫成果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实效。

(二)加强保障狠抓“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残、因灾、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农村居民实施“动态清零”制度。通过建立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的报告机制,根据具体情况,或新增纳入国家贫困户或进行临时救助,做到整体推进与“插花”扶贫并重,切实阻断贫困路。建立实施“回头看”“回头帮”制度,及时查找、发现、分析、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落实贫困群众生活兜底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财政兜底的政策长期坚持不变,并根据现实情况扩大报销病种、困难人群;对无力供养适龄儿童就学的特困家庭,免除学杂费、办理免息或低息助学贷款;对长期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特困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在农村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好土地承包权收益这一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生命保障底线。三是落实返贫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户及时进行救助,防止返贫。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一篮子”保险产品,引导县域保险机构扩大地方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针对个别脱贫户中儿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积极探索司法干预机制,在贫困老人自愿申诉的基础上,由司法调解员实施司法干预,通过沟通协商、教育引导儿女认真履行义务,推崇孝道。

(三)夯实基础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保障发展资金。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抓住中省重点投入脱贫攻坚、全民奔小康和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强化资金整合力度,建立资金整合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规模效益。结合各地实际,可通过一次性奖补、建立基础设施管护专项巩固提升资金等方式,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成效真正得到巩固提升。二是重点扶持培育长效产业。对贫困地区以及帮扶的扶贫产业,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促使在脱贫摘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其早见成效、大见成效。三是重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对在脱贫攻坚摘帽过程中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确权,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四)激发动力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新文化新风尚教育制度。继续通过村民大会、农民夜校、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实行脱贫致富与奔小康相结合,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思想,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实现精神挺立、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二是建立技能提升培训制度。进一步抓好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教育,着力通过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帮助贫困农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致富观,努力提升贫困农民就业增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三是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表彰制度。各地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脱贫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宣传和表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建立表彰制度,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带动脱贫户自力更生奔小康,实现中国梦。

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也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同等重要,不能因防止返贫而停止继续攻坚,也不能出现一边攻坚一边返贫的现象。因此,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近几年脱贫攻坚成效

  (一)政策宣讲深入人心,群众脱贫攻坚信心满满。随着精准帮扶工作的推进,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通过广大扶贫人员传至千家万户,党的好政策极大地鼓舞着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党建工作规范有序,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基层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三会一课”逐步规范,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同步发力。

  (三)各项秩序步入正轨,乡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村容村貌整治效果明显,制度落实逐步规范,乡村发展面貌正焕然一新。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生扶贫覆盖点多面广。通过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扶贫覆盖点多面广,受益的群众和地区越来越广。

  (五)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为民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真心帮扶,与群众感情不断加深,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为民服务意识显著增强。

  二、当前巩固脱贫成果的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基础设施落后。目前还有少数自然环境恶劣、历史欠账较多的地区,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交通设施、饮水问题、通讯问题、农田水利、村屯亮化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落后的基础设施不仅影响脱贫问题,也影响长远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二)产业发展薄弱。目前多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支柱产业或者说产业发展十分薄弱,产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还处于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产品盈利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三)整体素质偏低。多数贫困地区、贫困户文化程度偏低,认知水平和思想眼光不高,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种养,也不能从事其他生产经营,外出务工也仅能从事原始的体力劳动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收入。

  (四)灾害疾病影响。多数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防灾抗灾措施和能力较差,农民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一旦遭受自然受灾,就很快导致返贫。还有的因家庭成员患大病重病,因治病费用偏高,也容易导致返贫。

  (五)思想观念滞后。少数贫困户把脱贫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帮扶上,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有的生育观念落后,认为多子多福,结果陷入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贫困恶性循环;有的贫困地区陈规陋习影响深远,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铺张浪费严重,吃喝风气漫延,不堪重负的变味风俗导致返贫。

 三、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措施办法

  (一)整合社会资源,强化“三股力量”。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力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坚持脱贫摘帽与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做到政策不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帮扶关系不变。二是强化扶贫工作队力量。继续坚持部门联系贫困村制度,派遣年富力强的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作为扶贫中间力量,确保扶贫一线力量不减。三是强化用好社会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在培植扶贫产业、“扶贫车间”、设农村公益岗位、畅通销售渠道、创新公益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见成效,千方百计为群众创造就业机会。

  (二)加强政策保障,抓好“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残、因灾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群众,纳入国家贫困户或进行临时救助,实施“动态清零”制度,切实阻断贫困路。二是落实兜底政策。围绕建各种类型的贫困户,继续落实和兑现农村低保、贫困户生活补助、社会救助三项政策,加大对突发重特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临时救助力度,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三是加大参保力度。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一篮子”保险产品,引导各类保险机构扩大地方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

  (三)突出绿色兴农,搞好“三大产业”。一是巩固传统产业。遵循“自我发展、创业脱贫”原则,以建立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产业为目标,加大传统产业扶持力度,巩固和保护那些发展时间长、种养经验丰富、市场需求大传统产业,为群众稳定创收蓄力。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争先、特色增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立以“基地+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创建扶贫产业园区,成立农民合作社,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三是形成品牌产业。帮助群众树立品牌意识,对一些优质的农特产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包装力度,打出知名度,形成品牌产业,激发群众争创品牌产业的动力源泉,为群众增收创收。

  (四)着眼持续巩固,做实“三大工程”。一是党建引领工程。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抓班子、强队伍,树导向、增活力,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争创星级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的作用。二是民生基础工程。主要围绕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推进提档升级工作,打通群众心中的“症结”,确保最大限度发挥民生基础工作作用。三是扶智创新工程。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子女15年免费教育、“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教师队伍培训力度等教育扶贫政策,将推动教育作为主攻方向,提升教育扶贫工作质量,切断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激发内生动力,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教育制度。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平台、跟班学习等方式和载体,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强、诚信和对党的感恩意识,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意识,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脱贫”。二是建立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的宣传、种养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致富本领。三是建立表彰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脱贫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表彰先进典型,曝光鞭策后进,积极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坚持移风易俗,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树立文明乡风的观念。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注重乡土味道和民族风情,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二是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启发群众自觉的内在动力,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三是树立节俭办事的观念。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节俭新风尚活动,从管住农村红白喜事大摆宴席入手,提倡、鼓励村民节俭办事,革除农村生活陋习、生产陋习,以移风易俗全力助推精准扶贫。

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3

长期以来,贫困如影随行,成为制约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安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不懈斗争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战动员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减贫成效。安康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和最大的作风建设,勠力同心,苦拼实干,精准施策,攻坚破难,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有望在2019年底实现全域脱贫摘帽。随着全域脱贫摘帽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和现实课题。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活动有关要求,近期我带着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以期找到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新路子,为稳定脱贫、持续脱贫、全面脱贫提供参考。

  一、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3.5%下降至目前的1.3%,镇坪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剩余9个贫困县区今年有望全部脱贫摘帽。2017、2018年度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相继获得优秀等次和好等次。
  产业就业全面提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治本之策,全市99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5+X”主导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所有贫困村和所有产业扶持户。全市累计实施特色产业项目2864个,覆盖贫困人口17.76万户44.39万人,其中2019年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830个,覆盖贫困人口10.39万户25.97万人。在贫困村新(扩)建农业企业297个、农业园区401个、专业合作社1094个、家庭农场200个、产业融合示范点32个,目前全市有2308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务工、流转资源、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78208户。建成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254个,发展镇村电商服务站点700余个,开设农村网店5600余家,年均线上交易23.8亿元,安康扶贫空间效应明显,被评为2019年中国网络扶贫10大案例。贫困村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208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19837名,全面兑现生态补偿政策,生态扶贫受益贫困人口17万户59.1万人。积极开发公益特岗和专岗,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全市年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25.97万人,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3154余人,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1.44万个,培育认定就业扶贫基地319家。“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住房保障力度空前。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下大力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问题,“十三五”全市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0.5278万户33.5198万人,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并逐步实际入住。坚持把“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一并谋划推进,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已建成新社区工厂553家,吸纳就业2.05万人,其中贫困户6740人;创新推出“新社区工厂贷”,累计为62户企业发放贷款5324万元,取得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受到刘鹤同志批示肯定。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全市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5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安居问题。
  基础设施提等升级。紧扣脱贫退出标准,坚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共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和改造11513.9公里,建制村通村路已全部硬化畅通;建成人饮工程2159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实施电力保障项目944个,电力入户达标率100%,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73个,基层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大保障”有效实施。有效实施医疗保障,全市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参加大病保险、实现大病集中救治、落实慢性病签约服务率实现“四个100%”,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对全市25种大病贫困患者按要求开展了集中救治。有效实施教育保障,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困失学辍学,514名重度残疾儿童全部接受“一人一案”送教上门服务。有效实施兜底保障,按照“应保尽保”原则,统筹各类保障政策,全市共保障建档立卡低保对象8.39万人、特困人员3.49万人,落实渐退帮扶政策3405户9852人。
  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以来,中省市县1301个单位共派驻干部4956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6亿元;江苏常州6个市区与我市10个县区开展对口帮扶,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亿元,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536个;省派11家国企、10所高校、10所支援医院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56个;市内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各类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6亿元。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总体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域脱贫目标有望如期实现,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短板弱项仍还较多,稳定脱贫基础还不牢。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三保障”方面还存在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有差距、安全饮水保障质量不高、脱贫监测户和收入边缘户监测帮扶不到位等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还存在实际入住质量不高、后续产业就业帮扶和公共服务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在对象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三精准”方面还存在扶贫基础数据信息与村户实际不相符、帮扶信息不真实、项目受益不精准、部门数据不一致、信息衔接不及时等问题;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方面还存在少数驻村工作队员对扶贫政策业务学习不深不透,对村情户情民情缺乏研究,工作被动应付、机械执行、简单照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
  (二)产业扶贫支撑还不够,持续发展动能还不足。从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分析,目前67%的收入来源于务工,13%的收入来源于生产经营,还有20%收入主要是转移保障性收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支撑作用还较弱。重点产业规模小、经营主体培育难、市场主体活力弱、带贫益贫效果差的现状还未根本性扭转。有的地方还存在发展的扶贫产业没有因地制宜、风险较大、不可持续等问题,产业扶贫任重道远。
  (三)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扶贫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扶贫资产,一是村组道路、安全饮水设施等基础设施资产,二是产业扶贫形成的资产收益、集体经济等资产。对这些扶贫资产管理权属问题、管理责任问题,以及后续管理、安全运行及保值增值等问题,普遍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管护机制,亟需建立和完善扶贫资产的核算、登记、运营、监管、收益分配、后续维护和资产处置等相关制度。加之地质脆弱,灾害频发,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易损易毁,巩固维持难度大。
  (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需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市通过新民风建设,在促进乡村文明、破除陋习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受长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群众自身依然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对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策依赖性强和期望值高,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脱贫攻坚队伍。一要持续强化领导力量。不断夯实市级领导联县、县级领导包镇、村实行总队长制的责任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做到领导力量不减、工作力度不减、帮扶关系不变。二要持续强化队伍建设。继续坚持部门包抓贫困村制度,实行驻村帮扶轮换机制,选派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加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和考核,突出作风纪律,注重帮扶实效。大力推进能人兴村战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意识、致富带富能力,让他们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有力带头人。三要持续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区、镇办、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退出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二)持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和巩固脱贫质量。一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紧盯到村到户到人脱贫退出达标指标项目,持续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特别是加大对7663户涉及24042人的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的帮扶工作力度,细化帮扶措施,落实帮扶政策,确保稳定脱贫。二要围绕明年全国脱贫攻坚普查,持续扎实做好动态管理及常态化信息更新工作,防止扶贫数据信息失真失实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不出问题。三要扎实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90%以上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等五项重点工作,统筹解决好非贫困村、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三)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夯实稳定脱贫基础。一要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以村党支部为纽带,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着力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价值链中,确保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获得收益。二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建立“造血”功能和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在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品牌培育、政策导向上给予倾斜支持。三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消费扶贫、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四要积极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加强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搬迁群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和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公益岗位,确保贫困群众脱贫后有稳定收入来源。
  (四)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依靠“四支队伍”工作力量,加强边缘户动态监测预警。要摸清“两类人群”的底子,即对非建档立卡农户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进行摸底;对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户中的不稳定户进行摸底。摸底造册后进行重点监测,运用现行政策开展针对性帮扶,确保少返贫和少新增贫困。同时,完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过帮扶确已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程序及时退出;对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按程序及时纳入,兑现“三个落实”,切实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
  (五)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强化稳定脱贫支撑。要对各类扶贫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建立专门台账,研究扶贫资产登记、产权归属、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基础设施类的资产,要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保障,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对产业扶贫类资产,要明确资产权属和收益分配,投入到村的产业扶贫资金资产权属明确为村集体所有,收益分配要杜绝简单平均分配,探索通过公益岗位、产业奖补、政策激励等方式分配资产收益。同时,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及时恢复重建、提等升级,确保稳固持久。
  (六)提升扶志扶智实效,增强稳定脱贫后劲。持续强化新民风建设,综合运用道德评议、评先树优、爱心积分、依法治理、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有效手段,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不断促进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实现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同步发展。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增强他们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word该篇DOC格式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3篇范文,共有1136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3篇下载
关于如何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3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