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校党委围绕上级要求组织好主题教育,积极动员、开展调研活动。我通过问卷调查、听课、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南校高二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学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开展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2017年4月10号,由教育部课程中心牵头组织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四省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研部门各学科教研员召开视频会议,研究制订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相关事宜。会上,课程中心的有关领导提出了“三新一旧”这个概念。“三新”是指三新: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一旧 ”就是现行教材。
目前,高二年级正在“三新一旧”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三新一旧”是研究制订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一个指导思想。
二、 存在问题
为掌握高二教育教学情况,我进行了一周左右的专题调研。调研期间,通过问卷调查、听课和个别访谈深入班级了解学生、老师们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高二学生选科存在的误区:
误区1:“墙头草”现象。班里或者朋友里,哪科报的多,我就报哪科。
误区2:仅凭兴趣。兴趣是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学生经历所限,兴趣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现在的兴趣可能是表层的。
误区3:理工类学生就业前景一定好。未来的就业趋势很难预测,读偏文科存在就业上的风险。其实,各科类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的东西只是提高你的综合素质,让你的接受能力更强,以后的前途是靠你自己的。
误区4:理科不需要背书。化学生物上面的知识点非常多,物理到了电磁学的时候,光是受力分析都需要很长时间。而相对于偏文科目,也不仅仅是背书那么简单。偏文科类要求的综合能力比较高,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横跨几千年,并且牵扯到世界各国的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就需要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以上这些都不是选择科目的好依据,而且常常是导致选择后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又有70%以上的学生因为这些原因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科目,后悔莫及。
2. 教师方面存在问题:
误区1: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面“惜时如金”。
通过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前事先准备了大量的各种配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知识点的讲解刚一结束,这些练习就如潮水一样涌来,通常是每个题目刚展示两三分钟,教师就匆忙叫“停”,有的学生能做则请其回答,无人能做则自己讲解。一节课下来,大容量、高密度的训练使师生都疲惫不堪,可结果呢?差生课后抄作业成风,就连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学习能力下降。
据相关调查显示,发现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思考”的学生约占30%左右,“刚有点眉目就被老师叫停”的约占40%以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习惯——老师出题时你不用思考,因为老师一会儿就会讲,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学生由来不及思考发展成为根本不思考,而完全依赖老师讲解,继而发展到真正需要他独立思考时他已不会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何以得到提高?学生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老师精心准备的那些习题尽管面广量大、考虑周到又价值何在呢?
误区2:在教师的讲解用时方面“大手大脚”。
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想确定教学起点是问题的根源,同时讲课大而全,恨不能包罗万象,处处当作重点,最终导致结果是没有重点,学生无所适从,一味追求的低起点、小步子,让学生始终处于在一种“小跳”甚至是“不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地,这种低效的讲解耗费了太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却没有任何帮助,并且这种现象有逐步形成恶性循环之势:教师低效的讲解——学生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师加大低效讲解的时间和力度——学生能力更加低下、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误区3:在学生活动的用时方面“天马行空”。
目前,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时间也较以往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有些课时故意留下了许多“空闲”时间,给广大教师根据实际与学生基础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留下了广阔的舞台。但这种为了留时间而“留”,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结果就成了在“熬”时间;而有些教师的观点和做法可能恰恰与上述做法相反,他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对老教材不能割舍,他们的理解是“新教材=老教材+新增内容”,老教材的用时本已捉襟见肘,何况又加上了这么多的新增内容,所以学生在上这样的课时,真叫“冰火两重天”呀!
误区4: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的教学出现了越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这就是教学中的越位,因为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的东西老师全部包办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太注重知识的深度,总是想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一步到位,也就是说对某阶段某些学生不必掌握的内容也被教师强加于了学生,这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越位包括教学内容的越位,教学时间的越位,教学方法的越位,教学语言的越位。在平日的教学中,进行大量的难题、偏题、怪题的训练,浪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反而弄巧成拙,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三、问题对策
1.针对学生选科误区的对策
首先,要根据个人学科优势来选择。语文、外语好,史地政好的学生建议学文,尤其语文、外语内容有很多与史地政是相通的,会互相促进;数学好,物理、化学好的同学,建议学理,也是因为理科之间有更多相通之处,会互相促进。
其次,兼顾兴趣和特长。选科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的基点:文理科生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文科生眼中往往容得下一滴水看世界的浪漫与瞬间的灵感萌动,浪漫与奇思构筑的世界美丽如梦但充满不确定性;理科生眼中的水首先是水分子,结构性与理智性构筑的世界稳定简洁。但无论你学习文还是理,没有一定兴趣就会在竞争中丧失主动性,这在高三体现的尤为明显。
再次,关注潜能,这带有隐蔽性、后天性和可能性,学生难以判断。它主要以学习的效率优势为标准,也就是对于同一个体,如果付出相当的努力,成绩和效果较好的学科,正是其潜力和特长所在;反之,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对于这样的学科,自己很可能就欠缺学习的优势和潜能。当然因为潜能具有隐蔽性和可能性,而学生的学习经历有限,所以学生对此很难判断或很难正确判断。一个人的潜能主要决定其学习的效率和努力的效果,这在艺术类专业中尤为重要,因为,学习的效度和事业的高度,不全由个人努力的程度决定。
在学生选择分科后,班主任要做好引导。从现在看,尽管文理科录取比例有区别,但是学生都有较大的升学机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在选择之后如何适应文理科的学习要求。比如各类科目各有那些具本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重点呢?各需要考生具备哪些素质呢?
2.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具体说:由以升学为本的成才观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为学生发展服务,对学生一生负责是我校的办学宗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超越了只追求升学的片面性发展的局限,关注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自觉自为、全面发展的主体地位,强调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学习能力是终身发展之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能力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上的话,就很可能事与愿违,也就培养不出尽职尽责的各类专门人才,更难培养出杰出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即使是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复习课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题目其解法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3.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紧、内容多而无法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只得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方式,殊不知,为了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应该讲究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们不能依靠高考的重压及学生强烈的升学欲望来驱使学生去学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将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以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