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民情日记 >

居民情况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08:51:2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居民情况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居民情况报告多篇

【第1篇】关于农村居民2022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22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情况,近日,××劳动保障局组织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运行平稳,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的现状

××自20xx年10月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试点,到20xx年5月31日止,全县共有54024人参保,参保者按类别分:学生25081人,一般居民28943人,参保者按地域分:澧阳镇(县城)49489人,其它乡镇4535人。共筹集保费874万元,其中征缴筹集677万元,中央转移支付97万元,省补贴53万元,市补贴3万元,县财政补贴44万元。实行首诊医院制度,确立首诊医院13家,其中澧阳镇4家,其它31个乡镇9家。已有1194人住院,其中927人报销了住院费,实际报销住院费96万元。共有10人因大病住院,支付大病住院费16万元。住院人员分布情况是:县人民医院604人,中医院68人,第三人民医院235人,澧州医院149 人,其它首诊医院138人。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选取了澧阳镇澹阳社区、多安桥社区和××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样本,其具体情况是:澹阳、多安桥两个社区共有居民8205户,20xx9人。其中参加职工医保的有7659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1958人,参加居民医保的有2149人,享受二等乙级伤残和离休待遇的35人,未参保8278人,均应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尚未参保的对象占居民总人口的41%,应参加居民医保而参加农合的占居民总人数的10%。

在两个社区中共入户调查参保住院人数43人,其中首诊医院选择第三人民医院15人,人民医院24人,澧州医院4人。3家医院的报销比例分别为41%、31%、50%。

同时,对第三人民医院实施首诊制度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参保居民选择第三人民医院为首诊医院的有10514人,已住院150人,其中本院住院126人,住院总费用21.53万元,基金报销8.83万元,报销率为41%;转诊住院24人,报销比例为31%。而据调查,在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农合参保者911人,其医疗费报销比例为46%,高出居民参保人员报销比例5%,高出转诊人员回院报销比例15%。

经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民医保待遇未达到设计目标,挫伤了居民参保积极性。在启动居民医疗保险时承诺:参保居民住院比农合多4500多条药品目录,一、二、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高10%、10%和5%,而实际结果是低了5%甚至更高,负面效应明显,导致一部分已参保的萌生退意,已住院的心生悔意。

2、扩面工作欠力度。对澹阳、多安桥二个社区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参加农合和未参保比例为居民总数的51%,足以说明扩面工作不到位,潜力很大。一方面政策范围界定不清,以及低廉的缴费政策,使一部分居民选择参加农合;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对医保政策还不很了解或不认同,继续徘徊观望。

3、制度设计欠合理。一是享受待遇与参保时间缓冲期的设计,使扩面工作陷于停滞。办法规定,参保者缴费3个月后方可享受住院报销待遇。目前,居民医保已经运行8个月,也就是说,现在参保缴费的人在本年度内享受待遇的机率已经很小了,降低了参保者的心理预期和积极性。

二是首诊医院制度与县情实际不符。首先是居民对首诊医院制度不十分理解,尤其是职工医保和农合都没有这样的制度设定。参保者往往认为,自己参保后需住院,只要选择方便对路的医院就可住院了,实际上,这样做会给住院费报销带来不便。澧州医院是××开展腹腔镜手术最早、价格相对低廉的医院,澹阳社区某参保居民胆结石发病后直接前往澧州医院就诊治疗,而该患者所选的首诊医院是县人民医院,按规定,其住院费应由县人民医院报销,当他治疗终结前往报帐时,却遭到县人民医院拒绝,理由是:“该病作为首诊医院能治疗,而你却转诊,更何况县人民医院是二级医院而澧州医院是一级医院,没有高级向低级转诊的道理,且报销比例不一样,难以操作”。其次首诊医院的主要特性是:“节约归医院”。这个原则,驱使医院增加参保病人的自负项目和选择自负比例高的药品进行检查治疗,导致参保居民住院费的自负率居高不下,损害了参保者利益。第三是首诊医院少,且多数乡镇未设首诊医院,乡镇参保者就诊很不方便。第四是首诊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对转诊转院的参保者回首诊医院报帐持从紧原则,而转诊医院又在提高自负比例,使参保者利益受损,限制了转诊转院的有序进行,侵害了参保者的权益。

三是大病互助与基本医疗捆绑,抬高了居民参保的门槛。城镇居民除学生群体以外,由于受经济状况的制约, 往往容易忽视自身健康状况,从而诱发大病。对于大病患者,仅靠基本医疗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开辟新的途径。基于为民办好事的考虑,经省市主管部门的同意,××政府在启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参照城镇职工大病互助办法,同时启动了城镇居民大病互助,即每人每年缴纳96元大病互助费,报销待遇最高可以达到10万元,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因病致贫的问题。虽然此想法和做法很具前瞻性,体现了民本思想,但由于一方面在做法上区别于其它县市,部分居民不认同;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受到经济状况制约,无力承受。

4、监督手段欠刚性。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主要依赖于经办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协议及相关考核办法,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医疗行为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为,医疗方案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医保经办机构与医院相比,技术力量和水平都较欠缺,考核难以深入。因而对医院提高自负费用等一些做法确是束手无策。

三、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几点建议

1、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应保尽保。

一是要加强宣传。尤其是要把国家开展居民医保的指导思想,优惠补助政策等宣传到位,吸引居民参保。二是要强化工作责任。由县政府与各乡镇结帐,每月调度,确保进度。三是要优化服务。乡镇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逐家上门开展工作,办理手续;并加强对参保病人的跟踪服务,确保医疗费报销待遇落实。四是要界定范围。城镇居民不得参加农合,已参加的要转入居民医保。

2、合理确定享受待遇限制时间,维护参保居民权益。

试点期间,可以不设定限制,即自参保之日起,就可以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制度完善后,也宜将3个月限制期改为1个月。作为基本医疗,作为政府行为的社会保险,应该尽量让利于民,不宜商业味太浓。试想,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病,又急需住院,此时再来参保,他能挺一个月吗,应该是不可能。

3、取消首诊医院制度,并轨定点医院制度。

实现首诊医院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收支平衡。从××目前运行状况分析,一是整体运行情况,全县54024人参保,基本医疗已筹资611万元,大病互助筹资263万元。8个月共支出基本医疗费96万元,占基本医疗基金的16%;支出大病互助费16万元,占大病互助费的6%。如改为定点医疗制度,并按不低于50%报销率测算,需支出基本医疗费 136万元,只占基金收入的22%。二是以选择第三人民医院为首诊医院的10514人为例测算,年可筹集保费101万元,而实际8个月共支出医疗费8.83万元,报销比例为41%。如改为定点医院制度,并按不低于50%报销率,也只需要支出11万元。从测算情况分析,实行定点医院制度后,基金完全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因此,取消首诊医院制度是可行的。

4、合理确定大病互助缴费标准,造福广大城镇居民。

据统计,20xx年度××职工医保大病互助参保43600人,年大病患者为80人,患大病率为0.2%,支出大病医疗费201万元,人均2.5万元。目前××居民医保参保人群中学生达到46%,而学生患大病比率相对较低,运行8个月来,没有学生因患大病住院。如学生患大病率按0.05%、一般居民按全县职工患大病率计算,则现有居民医保参保者中年患大病者约73人,按职工人均支出大病住院费水平80%计算,人均需支出2万元,也就是说全年需筹集大病互助费146万元。参保者人均需缴纳27元。因此,建议继续实行基本医疗与大病互助捆绑,但宜将大病互助缴费标准确定为学生每人每年30 元,一般居民每人每年48元,减轻居民缴费压力。同时,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可将报销封顶线降为8万元。

5、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监管确保安全运行。

一是要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要充分体现社区医疗公益性质,要让居民医疗解决在社区,同时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二是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确实把医疗负担降到合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定点医疗制度。一方面要提高医保经办机构人员业务水平,努力实施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定点医疗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医、患及经办机构的行为。同时,应逐步提高定点医疗制度的制度层次,最终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使之更具约束力。

【第3篇】关于贫困居民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_____省_____县_____镇曾经是_____县城所在地,地跨一江两河,是三峡库区的移民大镇。在三峡工程建设中,_____镇顺利完成了公路复建和集镇建设搬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一、二、三期移民搬迁清库以及库区地灾治理等项目工程,确保了三峡工程按期蓄水发电通航和库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受到了国务院三建委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可是,因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原因留下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贫困居民生活困难、失地农民发展艰难等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问题现状

(一)县城东迁和移民搬迁过程中原老县城和香溪集镇剩下的居民困难突出。其主要特点是:

3、家庭负担过重。多数贫困居民家庭负担最重的是子女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负担各不相同。其次是房租费,40的贫困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每月要30-120元不等的房租费开支。家庭经济承受力及其脆弱,最担心家中有人染上疾病。

4、多数家庭住房困难。据调查,现有贫困居民只有25左右的家庭建了房,并且100的负债,大都在3-6万元。没建房的家庭只得靠租房或是搭临时简易房居住,还有一部分贫困居民则居住在老县城175米线上经过政府出钱改造的残值房中。

(三)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发展值得关心。1997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每年都有100多乃至几百人盲目无序的流向社会。这些人的户口很少迁往农村,一般都是找人托亲挂靠在县、镇不同单位。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居民,更不是干部职工。什么就业再就业、惠农、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都沾不到边,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几乎成了社会的盲点,发展十分困难。

二、问题影响

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生活艰辛,发展困难,若长此下去,将会影响社会稳定,不利构建和谐社会。突出表现有四:

(一)影响社会稳定。多数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家庭子女因经济条件差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初中未读完即流向社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在这部分家庭中,少数子女生活堕落,抽烟酗酒,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影响家庭稳定。在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中,离婚的多,出走的多,留守的多,孤居的多。不少家庭主妇忍耐不住贫寒,不得不抛开朝夕相伴的丈夫和老人小孩离家出走,谋求新的生活出路。贫困限制了子女读书就业和今后的发展,造成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家庭生活状况的恶性循环。

(三)是影响政府形象。上述人群总认为他们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付出了牺牲、做出了奉献。政府亏待了他们,造成目前状况的根源在政府。因而,他们埋怨政府,怀疑党的政策,思想消极,牢骚满腹。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属人员生活贫困和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5个方面:

(一)政策原因。一是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考虑农村移民的多,考虑城镇居民的少,农村居民可以外迁,而城镇居民不能,农村居民搬迁有房屋补偿费、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外迁补助费、过渡期生活补助费、搬迁费等各种补助费用,而城镇居民搬迁则只有房屋补偿和253元/人的搬迁费。城镇贫困居民与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沾边,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又享受不到,各级的重视程度又不能与大中城市相比,各项政策对城镇贫困居民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二是政策不配套。对于在改革和发展中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群缺乏配套的政策管理和跟踪的社会服务,使得他们成了党恩惠顾的盲区。三是政策滞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改革与发展、发展与稳定、建设与吃饭统筹协调不够,一些领域的政策适应不了日益变化、多元发展、社会转型的具体社会活动。

(二)社会原因。就老香溪和老县城而言,蓄水前,老香溪是长江中上游的一个重要港口,非常繁荣,居住在老香溪的居民随便开个小店、或是出租房屋、或是做点其他事情每月都有不少收入;居住在老县城的居民,条件更是优越,生活的门路宽广,勤快一点,每天就有几十上百元的收入。蓄水后,留下来的居民无论是居住的小环境,还是生存的大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来源。占地移民失去了生产资料,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格局,一时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加之仅有的补偿资金用于建房,没有发展空间。同时,大坝蓄水、县城东迁失去了往日的商贸优势,资源匮乏,企业破产重组,库区产业空心化,就地就业的门路极其狭窄,导致生活与发展十分困难。

(四)自身原因。历史的原因,导致绝大多数贫困居民很少走出去,视野不开阔。移民搬迁后,限于各方面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也很难走出去,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的路子越走越窄。经过几次移民搬迁,有钱有能力和有门路的或是因特殊关系都搬到茅坪去了。留下来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少文化、缺技术、无出路的人,缺少发家致富的先决条件,只得依靠周边环境或是他人过生活。蓄水后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先前的优越环境不存在了,再也没有多少好事可干,他们变得无所适从。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和谐。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从长远来谋划,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因此,就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活及生产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提以下5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研究,深化社会管理。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和完善城镇居民、失地农民以及为改革和建设付出了代价的扶持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长效机制,从长远上解决根本问题。加强和细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科学有效的归属人口管理、户籍管理、社区管理和政策管理,使社会的每一阶层,每一群体,每一角落都享受到党的春风和阳光。

(二)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吸纳城镇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方弱势群体的生活出路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_____县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已逐步迈向工业新县、旅游名县、物流大县的行列,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都在不断增加。各级政府要有意识的通过合法程序,吸引城镇居民、失地农民或零就业家庭成员及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三)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归州作为老县城所在地,情况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贫困居民在库区移民搬迁中做出了牺牲,县级人民政府在出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可适当考虑归州的特殊情况,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真正保证这部分贫困居民,尤其是绝对贫困居民能够吃得上饭、吃得饱饭。创新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人们参与社会保险,以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心。人生最宝贵的是对生活持积极健康乐观的态度,从精神上战胜困难。对于库区城镇建设搬迁后留下和新出现的贫困群体,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首先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的多余人,要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强化居民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创业。在打工经济已发展成为农(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要研究具体措施,为他们打工构建信息传递、技术培训、维权保障等机制。社区居委会要逐一对贫困居民家庭进行解剖分析,建立贫困居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档案,派出专人走出去联系劳动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帮助他们融入经济社会的大潮。

【第4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22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5篇】海州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工作深入开展,有效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6月中旬,我们组织调查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区城乡低保工作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低保工作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区政府和民政部门始终把抓好低保工作做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管理体制。结合我区实际,先后下发了《海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海州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低保政策,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定期举办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完善,操作规范。在开展城乡低保工作中,区政府和民政部门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优化低保工作方式、方法,促进低保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档分级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在具体管理上,规范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在今年开展的复审中,有81户因生活条件改善等原因而被取消了低保。

3、资金到位,统一发放。区财政每年将城乡低保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低保补助金。为了加强对全区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管理,我区财政统一设立低保资金专户,低保资金由财政部门按民政部门核准的数字,将低保资金拨付到指定的银行,统一打卡发放,低保资金发放效率得到提高,低保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确保了低保资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杜绝了挤占、挪用、克扣等现象的发生,政府信誉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申请对象多,收入核实难。低保范围均以家庭收入为标准,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低保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准确核实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这也是容易造成低保对象不准确的制度性根源,同时也为人情保、关系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二是低保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部分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政策了解不够,运用低保政策不够熟练,在执行中容易出现偏离或违背低保政策的现象,从而造成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少数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针对低保对象的优惠待遇越来越多,少数人把低保当成永久性福利,当做养老保障,造成就业不如吃低保等现象。

三、几点建议

城乡低保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保障民生、维护民利、稳定民心的重要举措。针对我区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城乡低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低保法规、政策,提高全社会对低保工作的认识。要改变落后观念,积极引导群众由主动申请低保向积极走出低保的转变。通过宣传,不断提高政策公开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降低上访率,推动城乡低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2、强化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与低保相配套的救助制度,把低保与医疗救助、子女入学、廉价住房等配套政策结合起来,完善以低保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就业部门要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就业培训,努力促进低保对象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退出低保。二是加强对全区城乡低保对象的跟踪调查核实,力求动态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要根据低保家庭收入变化进行核审调整,根据具体情况取消或降低补助金,对低保对象做到进出有序。

3、夯实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低保工作水平。基层低保管理工作力量薄弱是影响低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要根据工作需要,选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低保工作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大对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低保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在培训中突出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强化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城乡低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6篇】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7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之某镇居民收入情况

7月20日,我们实践团在新桥镇的大集市上针对当地居民的收入情况展开调研。

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是我们的调研员们都活跃的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当地的人们也很热情的接受我们的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主要了解到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当地的工厂打工和种庄稼。新桥镇是一个产鞋大镇,当地的大部分男劳动力都是在鞋厂打工,还有部分妇女也在那里打工。调研中一位大妈告诉我说在鞋厂中干得好的话可以一年可以挣2—3万元。

而新桥当地居民的另一大收入来源就是种庄稼。据了解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花生等。在调研中一位大叔和我说:“原来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但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中的不但不要钱还有补贴,他们村中很多劳动力都返回村中种地了。”

因为我们在调研的时候时值大集市,一位买甜瓜的大叔向我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他说他家有四口人,他、他的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儿子。他的妻子在鞋厂上班,而他就是在家种地和卖水果。他的大儿子已经结婚了,他的小儿子在上高中,他的家庭情况在他们村中属于中上等,已经基本属于小康社会了。

在这次调研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好多,这是我在书本中学不到的,即使有,绝多没有如此的深刻。这样得来的是在心中刻苦铭心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第8篇】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深入开展,监督政府将这项“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为低保家庭正常生活提供保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我办在新年伊始,利用一周时间对我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听取区民政局的工作汇报,分别到湖西和红旗等街道社区进行实地座谈、调查等形式,对我区低保工作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20xx年,全区共有11,787户、31,316人享受到了城市低保,上述低保对象完全按照《长春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若干规定》(试行)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救助,共发放低保金1036.9万元,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几年来,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这项“民心工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政府投入200万元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扶贫超市”,至20xx年5月全区8个街道全部成立了“阳光超市”。其中南湖街道湖东社区“阳光超市”在20xx年5月迎接了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视察。

在区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目前,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配套、运转有序的城市低保工作机制。20xx年1月,我区代表长春市在重庆街道接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社会保障问题专项调研,低保工作受到检查组的充分认可,为朝阳区乃至长春市争得了荣誉。

20xx年4月,在我区召开了全市“阳光超市”现场会;20xx年9月,全市低保金实物发放试点在我区实行。标志着我区低保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市前列,并继续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二、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为全区低保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区安定团结大局的大事来抓,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政府年初财政预算都要优先安排低保资金,确保低保金全额到位,区财政和审计部门实行联审制度,保证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为保证低保工作运行顺畅,落实到位,政府建立了由常务副区长直接负责,区民政局具体操作,各街、镇民政科长、民政助理、社区主任、低保专干分工把关的低保组织体系,上下联动,目标明确,责任清楚。

社区低保评议小组定期召开低保工作会,了解辖区内低保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力求为低保户解决实际困难。政府领导重视,工作支持,为我区低保工作顺利、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组织保障。

【第9篇】宁波市居民假期出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宁波的旅游业发展日益红火,各旅行社也此起彼伏的出现,旅游更成了宁波市居民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事情。

于是,我们调查小组特地对范江岸小区进行了定点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100份,回收了100份,回收率100%。通过这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宁波市居民,尤其是在假期的出行情况,同时也可从中发现本市旅游业的某些不足之处,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点意见或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出行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宁波市居民双休日、节假日真正出行的人较少,且每次出行时间间隔较长。下面是些有关数据,即可证明:在家基本不外出的(包括在家休息、在家打扫卫生、给自己充电学习)占51.5%,剩下的48.5%包括了外出旅游、走亲访友和购物逛街,而真正外出旅游的也只占全部人数的15%。其中39.6%的人已经有1年甚至更多年没外出旅游了。

2.出行目的:

如今人们出行目的各异,休闲观光、探亲访友多种多样,至于宁波市民的出行目的如下图所示:

3.出行方式:

据我所知,如今的出行方式主要有两种,跟团出游和自助旅游。当然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而我们74%的市民选择了自助旅游,原因很简单,多数人认为可以省钱,当然时间、路线方面可以自由支配,不像跟团去那么贵。

在问及旅游形式时,有将近一半的居民选择了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方式,这是与出行目的较为符合的。同时,我也发现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野营探险型。这说明,在出行人之中年轻人占了不少的比例。

4.出行的注意点:

在居民的心中,我们在旅游时通常最担心的还是天气和安全两大因素。这两点直接能导致此次旅游的顺利进行,谁都希望一路顺风而去,满“载”而归,即使累点也无所谓。

当然问到黄金周是否愿意出行时,我所调查的11户家庭绝大部分都说不会,有的则不肯定。因为他们认为黄金周出行的人太多,交通拥挤,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各种花费也随之上涨,自然不能尽兴而归,还不如其他时间出行更好。

5.对旅游地的评价

据调查,宁波市居民除对交通、景点评价较好之外,其余的住宿、餐饮、旅行社、导游服务都认为一般。他们认为宁波的旅行社报价不明,服务欠好,导游的个人素质也有待提高;同时,宁波景点少而散,门票价格又高,少特色旅游,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开发。

二、原因:

对本次调查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宁波作为正在全速发展的新兴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自然变快,导致市民们缺乏时间外出旅游;有时间的也多数选择了短线。

其次,那些居民多为工薪阶层,有限的收入支付不起较为昂贵的旅游费用,因此也减少了出行次数或选择了短线。

再次,宁波虽然有着较为久远的文化历史,但开发较晚,景点不多且分散,同时景点又缺少特色,这样一来,又限制了短线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宁波的旅游业发展不够完善。宁波的旅行社个数也不少,为何生意并不红火呢?许多旅行社纷纷打出低价旅行路线,可为何还是少游客呢?这与旅行社发展不健全有关。市民希望跟团去有较为合理的价格,有较好的导游服务,给出行带来方便,而宁波旅行社在这些方面做得都不到位。

三、意见及建议:

针对上述四点原因,我总结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打造甬城文化,发展特色景点,注重“长短结合”,把宁波的悠久历史及文化介绍出去。这样文化、景点双管齐下,宁波才能成为旅游新城。比如我们的梁祝、河姆渡等已小有名气,但浙东大峡谷、天下玉苑等如今还并不出名。所以我们应该在原有的景点上多发展新景点,不但在市区内发展,而且还要在全大市发展,余姚、象山、宁海等地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有的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有价值的景点群,形成“长短结合”旅游,不但能吸引本地游人,更能招来外地及国外游客。

当然,这些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推行有利于旅游业的政策,为旅游部门做坚强的后盾。通过市定时定点搞的有影响的大型活动来带动市旅游热潮,以及充分利用两个“黄金周”的效应。因此,像“宁波国际服装节”这样的活动就是典型。

还有就是旅行社的健康发展的问题。他们可以把自己打造成特色旅行社,适合各个层次市民的需要。在各自发展的同时,注重集体以“诚实守信,热心服务”为宗旨,做到真心为游人,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市场。例如,可以针对市民收入,开辟特色市场,制定合理价格,开展“市民实惠游”游线等。还可以根据我市景点少而散的特点,开专线游车,分别组织长线游或短线游等,这样既能满足游人的目的,也给自己带来收益。当然,对导游素质的提高,对旅行社服务信誉的改善,旅行社也是刻不容缓的。

同时,要想提高市民出行率,调动市民出行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合”。只有“人合”了,事情才会更好办。

当然,做好这些事需要时间,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不急,慢慢来,发展好了,一步到位,到时候就不怕宁波市民没有出游地,就不怕宁波旅游业会不振兴!

【第10篇】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现状

分析2022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22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

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第11篇】对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

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

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2篇】居民住房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辽宁大学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作为09级本科生中的一员,很高兴可以有此次机会,从身边生活环境入手,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此以个人为单位,在自家居住的社区xx小区进行调研。围绕居民住房情况这一选题作此报告,报告涉及社区住房现状统计、社区居民房租房用途、社区住房未来发展以及调研建议和结语等四方面内容。

一、xx小区地理位置和住房现状介绍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凌海市内分布着众多的居民小区,多数分布于商业街、娱乐场所附近以及城郊,从居住环境来看,这些地方一般位于交通要冲地带,来往车辆较多,环境较为嘈杂,或者位于城郊距离市中心较远。另有一部分依学校而建,这些小区或建于小学、中学附近,或建于高中附近,是大多数家庭优先选择的住房地点,其中以依高中而建的更为抢手,而xx小区正是环绕在凌海二高附近的小区之一,拥有文化区的所有特点,周围环境清幽雅致,噪声低,书店、文具店齐全,且没有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学习氛围浓厚。

处在这样环境中的xx小区,其居民结构大部分被在校教师家庭和有学生的家庭占领,因为高中时间紧张,而xx小区距离学校的路程时间,不超过5分钟,因此极为便利。还有一部分居民是老年人,看中安静的居住环境和压力不大的交通环境,此部分居民通常住在二三楼层。

此外,小区内有相当一部分面积用来绿化建设,楼层间间距较大保证采光,还建有众多花坛给了社区小朋友充足的游戏空间,夏日的傍晚,花坛边飘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整个小区顿时热闹起来!

(二)住房数量调查

xx小区现正扩建,暂不计算扩建后的住房量,现在小区内共有八栋楼房,每栋楼房分布四个单元,六层楼高,每个单元每层两户人家,在我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有售楼现象,以此计算,xx小区住房数量已达384户。

二、xx小区居民买、租房用途

时下人们买房通常是为了“工作生活较临近”、“学习便利省时间”以及“新婚买房置新房”,在xx小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们住房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一般在学校附近的小区,都会存在房主出租给学生住房的情况,且在高中附近尤甚,在xx小区的调查中,我访问了几名高三的学生,问她们为什么选择到校外住宿,她们告诉我因为学校宿舍要求按时熄灯,一般在十一点钟,想要抓紧时间多学习的同学就会受到制约,现在处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希望可以用灯自由;此外她们还告诉我,校外几人合租房的价钱也不贵,一年每人1500元,水电费包括在内。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我发现这种合租房的现象很普遍。

(二)还有一种学生租房情况,称作“陪读”,一般租一楼的车库仓库或门市店(经营商店、药店、门诊等),由家长长期陪同,可以很好的照顾孩子,且租金较低,等到一二年考学后再搬走。xx内有七八处陪读住房,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三)在xx内,还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具有经济头脑买房不为住,而是为了“钱生钱”,就好像一笔定期存款,随着房价上涨,将来就可以卖个好价

钱。他们敢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对xx的地理位置很自信,在高中附近永远有人买,也是对未来的一项不错的投资,当然,这类情况在xx内占少数。

(四)在xx内走访过程中遇见不少老年人,他们有的自己买房有的儿女给买,认为xx的居住环境不错,用来安享晚年,清晨和傍晚,经常有老年人出来运动,小区一带树木较多,路上车辆较少,空气清新,确实是锻炼身体的好场所。

三、社区住房未来发展

xx小区南面有大面积平房,是市内少有的几处具有东北特色的民居平房之一,由于城市化进度加快,这些民居正在拆迁,xx年8月初已经开始。

这部分土地用来扩建xx,其面积将扩大出两栋楼的位置,一两年内竣工后将有更多的楼房等待出售,给那些为了满足孩子上学便利的家庭带来了好消息,届时,我相信这些住房将不难卖出。

只是我想,这一大片平房中能否留出一部分进行保护,城市里高楼林立,偶尔出现的二十年前的民居作为景点也可以为人们调剂一下生活,增添一点情趣。而且据我调查,这些平房中住有很多退休老职工,他们觉得老年人还是住平房外出更方便些,更有利于活动腿脚,自己还可以种些蔬菜花草,岂不乐哉!

而且,在这些房子附近长有多年的老树,已是参天碧野,倘若建楼,定会毁掉这些和时间一路走来的老树,金钱与经济发展固然重要,可是有些自然的东西却更为珍贵,一旦失去就会后悔莫及,如果在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保护,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议和结语

出水一芙蓉,宁静与雅致的家园。以上便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具体调查情况,从多方面让人感觉到了xx小区的优势所在,看似好像是对她的宣传和颂扬。但是任何一事物都有其不足所在,在实践调研中就不可能不会发现,在调查中,要秉持客观的原则,在调研中,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xx小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家庭在此居住,社区绿化让居民满意,现如今,它也正迈开步伐向前发展,扩建版图。可是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易被忽略的点,在被我询问的几位居民的口中得知,他们觉得社区警戒力度不足,虽然处于文化区,治安较为稳定,但他们仍然担心不定的安全隐患,以此,我建议社区管理中心可以在门卫处加强警戒,增派几名社区保安,费用由受益的小区居民分担,让每位居民都可以有一个安心的居住处所。此外,也有几位老人反映,他们每天在楼上有时会觉得很无聊,是否可以开个小小交流会,大家之间也可以认识认识。在城市里,有时住个两三年对门邻居间不打招呼可能也属于正常现象,可是我们都听说过远亲不如近邻、远水解不了近火,邻里间的相处也很重要。就此我有个建议,在调研中我发现,当我问不同的人同一个问题时,大家的反想几乎一样,这说明同一社区的人虽然彼此不认识却仍存在很大的共鸣,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作为交流感情的基础,我想,xx小区中毕竟年轻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平时可能没有时间,我们可以在节日的时候大家聚一聚,例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上,在小区中点上烟花、挂上灯笼,时间也不长,不会占用大家太多休息的时间,只要把它办得热闹起来,一定可以吸引很多人参加,不需要很多次,一年两三次,就可以为社区间交流做出很大贡献了。

这次调研给我感触很大的是,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粒子,人来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区,一个个社区才组成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这样有小到大,我们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和谐”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所努力的目标,人与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直至社会和谐,环环相扣,而这里,使我认识到,和谐,要从小处着眼,从基层抓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从建设国家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并得到创新发展起来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实践是多么重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社会实践工作原则提醒着我们社会实践中应注意哪些点,我确信,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我们从知识上、认识上、能力上都得到很大提高,而这些,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也是我们要急待加强的。

【第13篇】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工作深入开展,有效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6月中旬,我们组织调查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区城乡低保工作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低保工作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区政府和民政部门始终把抓好低保工作做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管理体制。结合我区实际,先后下发了《海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海州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低保政策,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定期举办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完善,操作规范。在开展城乡低保工作中,区政府和民政部门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优化低保工作方式、方法,促进低保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一户一档分级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在具体管理上,规范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在今年开展的复审中,有81户因生活条件改善等原因而被取消了低保。

3、资金到位,统一发放。区财政每年将城乡低保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低保补助金。为了加强对全区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管理,我区财政统一设立低保资金专户,低保资金由财政部门按民政部门核准的数字,将低保资金拨付到指定的银行,统一打卡发放,低保资金发放效率得到提高,低保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确保了低保资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杜绝了挤占、挪用、克扣等现象的发生,政府信誉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申请对象多,收入核实难。低保范围均以家庭收入为标准,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低保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准确核实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这也是容易造成低保对象不准确的制度性根源,同时也为人情保、关系保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二是低保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部分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政策了解不够,运用低保政策不够熟练,在执行中容易出现偏离或违背低保政策的现象,从而造成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少数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针对低保对象的优惠待遇越来越多,少数人把低保当成永久性福利,当做养老保障,造成就业不如吃低保等现象。

三、几点建议

城乡低保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保障民生、维护民利、稳定民心的重要举措。针对我区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城乡低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低保法规、政策,提高全社会对低保工作的认识。要改变落后观念,积极引导群众由主动申请低保向积极走出低保的转变。通过宣传,不断提高政策公开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降低上访率,推动城乡低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2、强化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与低保相配套的救助制度,把低保与医疗救助、子女入学、廉价住房等配套政策结合起来,完善以低保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就业部门要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就业培训,努力促进低保对象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退出低保。二是加强对全区城乡低保对象的跟踪调查核实,力求动态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要根据低保家庭收入变化进行核审调整,根据具体情况取消或降低补助金,对低保对象做到进出有序。

3、夯实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低保工作水平。基层低保管理工作力量薄弱是影响低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要根据工作需要,选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低保工作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大对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低保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在培训中突出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强化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城乡低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14篇】2022年关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22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第15篇】居民收入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学校研究决定,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大一下学期的暑假(年7、8月)在县社区进行调研,并通过走访各类家庭,了解基本状况,通过研究当地经济变化发展及模式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生活环境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等成就等几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问题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我的家乡——社区基本简介

县是省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省西部,市东北端。东部依绕河与县、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自治县为邻。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一)地形地貌

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二)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经济概况

⒈农业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⒉畜牧业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⒊工业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八大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社区位于县北部,该社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县位于前列。该社区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财产性纯收入下降。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纯收

六、居民收入变化特点

(一)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较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至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2、增长慢导致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增收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间收入差距仍较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供需影响职工正常增收。

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四)部分城乡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

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宁愿吃低保不就业;被征地农民中有的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愿望,也有的有参赌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补偿”再吃“低保”。部分城乡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不仅自我封闭了就业增收之门,而且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调查

根据走访各类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关键词:养房、养孩、看病、吃药。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贷款买房,每个月的月供大约在800-1000左右。社区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费用在生活总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舒适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区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多有人就业于事业单位中,因这些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大多数人群是就业于地方中小型企业中,只有地方企业效益取得整体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最终才能促进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扩大财源和尽力争取转移支付额度的基础上促工资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时足额兑现津贴标准,促进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总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xx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作为“xxx”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城乡经济,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要根据农牧区和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和结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过改革完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缚和技能障碍,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

十一、结语

此次调研结束后我深有感触,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30年里,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回顾总结过去,努力把握现在,着眼开创未来,在对抗贫困,对抗落后的战争中,取得了历史性的骄人战绩.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县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居民情况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居民情况报告多篇范文,共有3901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居民情况报告多篇下载
居民情况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