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到了各类考核评比、总结汇报、传达部署的关键时期。上级部门都会列出一个考核清单,各单位根据清单上逐条检查,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为迎接上级部门的年终考核,各部门加班加点,忙到焦头烂额。繁杂的年终报表、台账等资料真的有必要做吗?年终考核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工作、考核功夫应该下在平时。
基层考核过多过滥。有时月月都上报的工作情况,等到年终还得再报一次;刚布置的任务就要接受检查;考核条目繁多、重复频率高……考核的初衷是为了检查工作的落实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起到监督作用,是一项好制度,但如今却已变了“味”。考核关系到各单位的“面子”,又与年终奖的多少挂钩。为了在考核中得到一个好的成绩,许多单位的侧重点都放在了“做材料”上。考核变成了形式主义。
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方面基层考核要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长期以来,繁杂的各项考核即浪费人力、财力,又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因此,上级部门应该将考核分解,把大部分考核放在平时,加强对各部门日常工作的监督。将考核重点从各类报表、台账移到实处,不以年终“数据”论好坏,而要长期关注各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例如,考核脱贫攻坚工作,上级部门可以定期前往贫困家庭看一看他们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有改变,听一听人民群众的声音。
另一方面要激励干部创业,完善容错问责机制。许多干部研究考核要求,上面怎么考核,下面就做什么。但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各单位不应该仅限于做上级部门“要求”的工作,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因此,在考核各单位工作成果的同时,要给基层干部创业创造更宽容的环境,不能过度依赖考核、问责来推动工作,应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基层干部“负重”工作,长此以往,容易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工作没有干到实处。考核应该改进制度,让基层“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