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孩子学习、夫妻矛盾、车房贷款……生活中烦恼太多,所以生活不那么幸福,但我们要幸福的生活。该怎么办?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改变可以改变的条件,让痛苦不那么痛苦?其实痛苦和幸福都是感觉,如何让自己感觉更愉悦?那么,必须拥有积极情绪,即正面情绪。在心理学上是指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伴有愉快感受的情绪。比如:喜悦、希望、满意……也就是好情绪。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稳定的情绪可以提高思维灵活性,增加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情绪积极的人更受欢迎,人际关系融洽,在友谊、爱情或合作等方面更易获得成功。
怎样拥有好情绪?
1、换想法。
有一个故事。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向上爬,又一次次掉下来。甲看到后叹了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正如这只蜘蛛,忙忙碌碌,一无所获。”于是,日渐消沉。乙看到后想:“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绕到干燥的地方再往上爬?”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丙看到后,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向蜘蛛学习,于是,丙变得更加乐观和坚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法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面对同一事件,正因为想法不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截然不同。所以,让我们不开心的是那件倒霉事吗?不,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那么,从改变想法开始。
周日,在家劳动的我提醒女儿该去美术班上课了,顺便续交学费。她轻描淡写地说:“不用交了,正好到期,已和老师沟通过,不继续学习了。”我很吃惊,学了九年美术,突然说不学就不学了,我都不知道,真是无法无天,很生气,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停下手里的抹布,怒火在胸腔里燃烧,有想摔东西的冲动,“你怎么这样?也不说一声”马上就要冲口而出。忍住,继续手里的抹布,假装轻描淡写答:“哦!你怎么想的?” 她笑,“老师问我是否打算考美院,我不想,我把美术作为一个爱好,初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我还是不去了。”我认真的听,抬头看她:“我的宝贝真的长大了!有主见,支持你的决定!耶!”挥舞手臂,“只是下次重要决定之前告诉妈妈,也许你需要商量呢?”“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她笑着跑开。“怪她善做主张”换成“也许她也有道理”。有时候别人的道理也有道理,只是和自己的道理不一样罢了。换个想法,情绪会变得平静,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坏情绪会越来越少,好情绪就越来越多。
2、去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萨拉·斯诺德格拉斯做过一个关于行为影响情绪的实验。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性,她假装告知实验参与者要做一个关于身体活动对心率影响的研究,要求参与者用不同的方式走路,并持续三分钟。她将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被要求昂首挺胸大步走,并摆动胳膊,让自己的四肢显得更有力量;另一组则被要求眼睛盯着地面小步走,并尽量用脚底拖地的方式走,好像脚上被人绑上了千斤巨石般沉重。完成这些动作后,参与者还要给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
实验结果显示,大步走路的人感觉更快乐;拖地小步走路的人虽然没有什么沉重的心事或烦恼,但却莫名其妙感到缺乏力量,心情沉重。
这个实验表明,人的行为会影响情绪,这正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现原理”的观点。威廉·詹姆斯认为行为和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甚至行为对情绪有极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行为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按照“表现原理”的观点,我们并不是因为快乐而微笑,而是因为做了微笑的动作所以才会感到快乐。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不会陌生:拍照时,伸出剪刀手说“茄子”灿烂笑容瞬间定格。这种拍照方法可以使情绪平淡者变得快乐。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在生理学上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当人在说“茄子”的时候,张开嘴,露出牙齿的同时面部肌肉牵动表情肌(笑肌),在手部动作的配合下,共同唤起关于快乐表情的记忆,提醒大脑这是快乐情绪,大脑接受信息后,快乐情绪被推动扩散,于是,你笑了。
詹姆斯的“表现原理”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其见解被不同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行为改变思想:表现原理》一书中列举了众多相关心理实验和研究,例如:研究者测试一些人做出不同表情时相应唤起的情绪。如果一个人做出愁眉苦脸的表情,他真的会抑郁忧伤;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在脸上挤出快乐的表情,他就会毫无缘由地感到快乐。詹姆斯的研究成果也被心理学家用于临床心理治疗。他们对待一些特别胆小自卑的自闭症患者,并不是从理论上灌输积极向上的道理,而是建议他们在走路时视线微微上扬看向前方,面带微笑,并且将步子迈得更大、更有力,同时关注自己畅快的呼吸和大腿肌肉有力的伸缩。这种方法效果显著,患者会感觉自己不比别人差,情绪体验变得积极,积极的转变源于行为的改变。
后续实验又证明,快乐的情绪一旦被行为激发出来,就会受到关注,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快乐的情绪上,负性情绪会被自动忽略,快乐情绪对行为的积极影响会形成良性循环,快乐情绪会持续的更久。
詹姆斯告诉我们,你想拥有某种品质,你就表现出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当你表现出快乐的样子,你真得会快乐起来。所以,好情绪的培养并不难,甚至只是改变一下表情,或只是抬头、挺胸、微笑,就能让好情绪更多更持久的出现。
3、记好事。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森一起实施了一项关于积极干预方面的实验。
他们将志愿者分为几组,请他们在一周时间内,分别完成不同干预法设定的练习。其中一组(三件好事组)志愿者的练习是每天晚上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以及好事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三件是虚指,有更多可以多写,想不起来可以只写一两件。实验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各组志愿者的幸福指数和抑郁指数,并在之后六个月跟踪调查。
实验数据显示,“三件好事”组参与者的幸福指数平均要比其他组高5%,抑郁指数低20%,即“三件好事”练习是这个实验干预方法中最能提升幸福感和降低抑郁的方法。
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记录好事能够改变我们关注生活的焦点,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事件上,有助于增加快乐、满意、希望、愉悦等积极情绪,从而减少关注消极事件所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好情绪多了,坏情绪少了。
写好事发生的原因一开始会觉得有点为难,坚持下来就会发现积累记录美好,时常回味能够帮助我们体会幸运、懂得感恩,好情绪自然常相伴。
总结一下,在心理学上意识决定行为,换想法就是意识层面的改变,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意识,这就是去行动,用积极的行动带来更多的积极想法。最后记好事,是对好情绪的再现和固化。如此这般,好情绪就会如影随形,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