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家庭教育的指标
家庭教育的指标
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在发达国家,学生的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尤其是小学生,下午一点半要把孩子接回家,因为学校必须为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指标,希望有所帮助!
1、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概念:
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他们正常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说,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儿童不是马戏团的小狗,必须学十八般武艺,走钢丝,钻火圈。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能接什么好果子吗?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岁不会的事5岁做得很好,5岁不会背的东西6岁不成问题,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着什么急呢?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现在的做法是,层层施压,拔苗助长,大量施“化肥、农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更为具体的呢,第一,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
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人缘好,活动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2、人格养成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商,而不是片面强调智商,使他成为一个大气、包容、有爱心的人。所谓的“3岁看小,7岁看老”,看的并不是会背几首唐诗,而是遵守游戏规则,有感恩之心,乐于助人,有宽容心,为人正直,学会尊重,乐于分享,善以待人,等等。是开朗、大气、亲和力、合作性、讲规矩,这些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能不能成“大器”。一个小心眼、不合群、病恹恹的孩子,肯定是走不远的。
人格养成还包括生活能力的培养,其价值是培养一个人自强自立的能力,这是中国家庭非常缺乏的。美国孩子很早就开始做家务了:2—3岁,自己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刷牙、浇花,喂宠物;4—5岁,铺床,摆餐具;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7—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饭,修草地,等等。
有一个日本小学生吃早饭的视频,食品的分配、餐后的餐具收拾、地面清洁都是小学生自己做的。
3、与书为友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对儿童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和兴趣、好奇心、想象力、热爱阅读,等等,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比那些考试排名、竞赛证书重要得多。过去有一句电子琴的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阅读同样如此。
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的“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所谓“阅读奠基人生”,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件大事。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通过阅读和探究,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趣味和爱好,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通过热爱,形成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具备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而且,阅读可以抵御电子游戏、过多看电视等对儿童有害的娱乐。
4、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作为家长,你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吗?很可惜,现在很多家长只知道分数和名次。其实今后的竞争,将越来越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于别人的、真正属于你的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家长不要光盯着考分,而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爱好,点燃儿童内心的火焰,找到儿童成长的方向,这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有这么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回报或收入,要问心中的真诚和共鸣。
旅美学者薛涌的教子经验是这样的。他说,早教有两个基本面向:
一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心,刺激他对学习的兴趣,这就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
二是“给内心的火焰加柴”。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容易灰心,甚至放弃,而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挫折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一块粗糙的矿石才能百炼成金。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包括如何帮助他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令家长苦恼的事。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这里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这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下结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作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关于儿童究竟几岁学英语才合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说得好:几岁都可以,关键是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如在游戏中以儿歌、口语为主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
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在阅读和艺术教育之外,还需要靠与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等。
5、家庭教育的成功指标
1、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与书结伴,从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2、合作性。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能走多远,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听不听话、学习好不好,而是看他的情商、悟性、综合素质。
3、在高中前后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后能够去自主地强化和发展。
第2篇:家庭教育的指标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家庭教育的指标范文,送一篇给你。
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 李玫瑾
心理抚育1:子不教,父母过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狰狞,让父母发现突然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当他们把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还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出色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为此痛不欲生的父母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每当此时,我都想对可怜的父母说:知道吗,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的责任人??真相,多数时候很残忍。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他们只能诉说生病的痛苦??。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主动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孕期就开始了抚养的物质准备,如衣服、床和车等,但是,抚育的心理准备呢?该准备些什么?——有几位准父母能回答这一问题?
欲知结果,且听下回分解
心理抚育2:心理抚育非常麻烦
抚育的心理准备是: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育”?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
——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4、再具体些:
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可以张嘴说话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主观意向出现后: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面临小朋友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开始上桌吃饭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走向学校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
总之:
在人能出现的诸种心理现象中有:感知、情绪、情感、注意、观察、结伴、表达、操作、观念形成,这都需要抚育;还有兴趣、性格、意志,当然家长最关心的是智力,相关的还有记忆、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能力,这都需要培养;最终让孩子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格为上品?哈,这一切复杂吗?哼!说来吓人:肯定复杂!养个孩子要比买进一套房、买一套电器等复杂得多!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为一套房,一套电器,一套家俱反复斟酌,寻找种种相关知识并不断地考察??,但极少有夫妇为生个孩子反复斟酌、数次考察、不断寻求相关知识的。是啊,孩子大多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可教育孩子绝不像“有爱就结晶”那么简单!那是几分钟至十个月可完成的事,可教育孩子至少要18年的事,二者能简单相比吗?
所以,生孩子和养孩子——真是两个差别很大的事!没有心理准备,没有知识导向,啊?好生不好养!(后续)
心理抚养3:始于初生年的亲自抚养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出现对自己的仇视目光时(多为青春期),开始恐惧,开始寻找解释:“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变成了这样?”似乎孩子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的。其实,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这种“依恋人”(一般是孩子在饥饿和困乏时急于见到的人)为何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份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另外,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之他人、无情残酷等表现。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鉴此,想告诉所有年青的母亲:
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心理抚育4: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这种障碍如果再伴随他其
他方面的失败,如贫困、长相差、身材差、能力弱时??他会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出现更加内向、出现幻想、以至出现性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变态问题。
黄勇(河南平與县杀17名少年的主犯)、马加爵(云南大学杀4人的主犯)、赵承熙(美国校园枪击案杀32人主犯)等杀手都存在这类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不要轻视人早年的言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人在言语表达方面的障碍和人际交流的障碍。问题在于,这种障碍是如何出现的?——这也需要我们了解人在早年的言语发育背景:有无“爱的唠叨与陪伴”。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
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有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劳碌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这种孩子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社会性发展,唯一的优点是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发展,因为没有丰富的他人声音刺激,孩子会注意眼前的事物。注意力稳定且内向是这类孩子的特点。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心理抚育5: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是让孩子痛哭一番的经历??
问题在于,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我常讲: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不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记者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