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

发布时间:2024-04-21 20:11:0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

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汇编(5篇)

1.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三个着力点

2. 三个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 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4. 新质生产力发展靠什么赋能?

5.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三个着力点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2023年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奋进新征程,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已成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

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在这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产业变革面前,我们只有紧紧跟踪并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思想解放是先声。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性的变革,谁在思想观念解放上先行一步,谁就能在形成新的经济竞争优势上抢先一步;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谁就会拥有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一是在生产力质态上,要勇于挣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困扰,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提高基于数字信息系统的体系生产力,通过加速科技创新,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在生产力自身系统性上,要敢于打破不符合新质生产力生成规律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紧紧抓住机遇推动产业升级,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换道领跑的关键,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在生产力的呈现特征上,要坚决破除阻碍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利益固化藩篱,把数字化和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以敢试敢闯的精神充分调动各类要素活力,积极推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产业,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找准契点是关键。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通过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新兴技术去催生新的产业、新的动能,还包括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舞台很广阔,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契合点和耦合点。契合点找到了,就可以拥有空间、大有可为。其一,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多层次布局和协同发展。其二,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产业。其三,要注重数智赋能,做强数字核心产业,一体推进补芯、引屏、固网、强端,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光电、先进计算等产业链,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拓展“人工智能+”、“5g+”等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等。不同行业和企业,其发展战略和阶段也不同。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转型升级路径,培植新动能的生长点。要明确自身的技术路线和攻坚目标,前瞻布局、积极动作,促进技术更新换代,推动生产力提质发展,就能够确保见诸实效。

——科学方法是密钥。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本质是一个选择科学方法推进成功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新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四是新型基础设施。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同时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供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用高科技或以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去赋能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一方面,于企业而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去完善构建生态,找出自己的细分市场和生存空间,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以及细分领域的状态,积极融入新质生产力布局。另一方面,于政府而言,要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健全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机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确保产业政策精准发力,包括研发、公共技术补贴更加精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加快培养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让创新型人才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

三个维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明确指示,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本原则、施策方法。必须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全面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科学认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原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总书记立足于我国长期的生产力发展实践以及现阶段新发展格局而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具有非常鲜明的问题导向与现实指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理论框架,结合我国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基本原因。

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中国国情高度契合。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根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任何脱离现实的具体的前提条件,盲目地“跨越”或“忽略”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都是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都很可能造成生产力的降低、停顿甚至倒退。例如,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算力供小于求,如果因市场原因而将大部分数字基础设施转移至东部地区,势必会造成数据资源的结构性紧张。因此,之所以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因为我国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起跑线”不同,在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因地制宜”准确反映了总书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思考,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内部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客观现实,在实事求是中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正确道路。

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承认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发展只能任由规律支配。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人们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世界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佐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率先发生在欧洲并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所有权制度以及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日益扩大的机器生产规模等要素的支持。正如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据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恰恰是为了破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多能够让各种数字资源充分涌流的有利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性保障,全国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准确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准确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从学理上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情形,而且对于在实践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为特定逻辑前提而加以使用的,离开了这一特定的逻辑关联而将其泛用、滥用、误用,则很可能在实践中迷失方向。严格地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形成方式不同,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我国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符合地区实际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简单粗暴地通过行政命令或绩效考核实施的强制性发展,既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也不能搞机械论、唯工具论,而是要立足地区现实情况,循序渐进地推动差异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区域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性发展。简单地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优势特色,采取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

第三,采用先进科技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前提。总书记强调,“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新质生产力是伴随科技创新而出现和发展的,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发挥着关键作用。回顾历史,从蒸汽机到电动机再到互联网,屡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所引起的生产力变革都是由科技创新所驱动的。因此,只有牢牢紧抓科技创新这一关系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扎实的技术条件,加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全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且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同的演变趋势和发展潜力,这种区域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在保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长期发展战略。

第一,用好地区资源禀赋,找准具有优势基础的领域布局新赛道。各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统筹区位优势、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实际,挖掘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与相关新兴产业进行匹配,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以形成强势驱动力,在主动探索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优势的差异化赛道。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经济新产业。推动农林畜牧、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在新旧产业的迭代更新和渗透融合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支柱数字产业,从而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形成有序的、分层次的数字经济产业框架。

第三,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培育具有广阔前景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主动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政策机遇和项目支持,有步骤地办好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生命力的新兴产业,切实提高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例如,虽然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但随着“东数西算”“宽带边疆”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西部转移,进而激发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并在因地施策过程中予以实质性推进。

总而言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所释放出的巨大潜能,绝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系统升级”和简单优化,而是由科技革命性变革和创新性发展所催生的新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对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和竞争格局带来根本变化。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先立后破、超前布局,落实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源源不断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到2024年1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述;再到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一、科学把握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是在生产力革新中不断深化的。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最早提出“生产力”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农业生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不同国家生产力的差异取决于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8年,***立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生产力样态的显著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新旧社会的更替代谢,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此前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紧迫课题。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离不开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的研究。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上,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解构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要求,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并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这三者更好结合起来。

二、科技引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升级,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18世纪60年代,力学和热力学发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纺织、冶金、铁路、航运等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英国、法国、美国等在技术革新中完成了资本积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19世纪中期,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变压器、电线电缆、电器、绝缘材料等横空出世。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生产力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物理、空间科学和分子生物等方面的突破引发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各发达国家通过专利垄断、技术垄断掌握核心科技,保障了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当前,新兴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谁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运用新科技抢占发展先机,大幅度提升战斗力和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国际力量对比中赢得优势,这从根本上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和民族复兴全局。近年来,美国相继发布《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报告、《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并在2023年开始实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旨在抓紧先进制造业链条的科研开发、团队技术等关键环节,推进半导体、矿产、能源、医疗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革新发展。德国在2010年推出《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工业4.0”战略随之而来,在2019年又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着力在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工业领域发展等方面推进价值链上游研发和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航天,从计算机到5g,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伴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正不断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新时代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呼唤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发明和实践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人才教育层面看,掌握着前沿科技的高素质战略人才是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推动科技创造取得重大突破的决定性力量,以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各学段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向。从技术革新层面看,新型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虚拟现实技术大幅度拓宽了生产革新平台,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使制造流程更加智能化、规模化。

以创新驱动构建高水平、高质量产业链条。生产力革新主要表现在产业的迭代升级,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我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正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4.3万辆,比2022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产业在发展中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完善。也正是立足于新质生产力产业链条的优化提升,国民经济双循环格局逐步畅通,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农业、服务业、国防等领域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一定是包含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作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就会缺乏方向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就会丧失协调性。同样,伴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速度与效益、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等重要关系问题,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质生产力发展靠什么赋能?

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新征程上,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雄厚人才基础和更强大战略支撑。

——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生产力要素和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关键变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对人才进行“适当之储养”和“适当之练习”,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党务等领域优秀知识分子加入到革命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人才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把人才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日程,加快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归祖国,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战略定位出发,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国策,在体制机制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党的十八大提出“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说,党中央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高度,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人才形势

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大国竞争的关键,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核心要素。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和话语权竞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人才形势。

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6月数据,各国每百万人中r&d研究人员比重最高的是韩国,而我国在现有统计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仅排第51位。要想解决“卡脖子”难题,就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营造良好环境。

人才评价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近年来,为了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我国在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作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依然存在,“以‘帽’取人”现象不时发生,以创新价值和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

人才结构性错配问题仍然存在。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也从原先的“无限供给”,加速向“有限供给”转变,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才供需匹配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新兴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逆全球化”的兴起,“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日益凸显。以制造业为例,数据显示,到2025年时,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突破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将高达48%。倘若不及时引导人力资本在社会层次得到科学有效配置,必然会抑制创新,对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

——加快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核心要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始终秉持“大人才观”,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

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着力提升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要细化干部管理颗粒度,加强干部政绩观全链条闭环管理,推动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要常态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做到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全面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是开展创新和推进技术应用的主体,是保持市场生机和活力的动力。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要完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诚坦荡地与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接触交往,做到主动担当,清而有为。要完善法治体系,强化以人才、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参与重大科技行动和创新课题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千工易寻,一技难求。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高素养劳动者自由流动。要深入推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劳动者专业能力。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高素养劳动者劳有所获、劳有所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对加快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基础,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以配套制度改革创新为突破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基础

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局部调整和升级,而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对生产力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新优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要着眼于产业发展全局,依据产业基础、科研实力、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阵地、开辟新的场域。一是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的根基,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关键是推动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渗透,以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具有的强渗透性、强融合性能够与相关产业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要巩固风电光伏、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布局,推动集链成群、集群成势,强化新兴产业在发展中的话语权、主导权。三是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集聚地,是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场域,具有巨大的活力和潜力,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要强化先进技术驱动作用,建立研发+企业协同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导向,加快先进技术的转化运用。要完善政策工具箱,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内,做好各项支持工作,为未来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目标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主导作用。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聚焦底盘科技、核心科技和前沿科技的研发,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新质生产力打造核心动力。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的规划部署,推进各领域、各区域协调发展,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各个环节有效衔接、有机融合,进一步弥合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让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优势更鲜明。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和生产要素,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集成优势。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普及各领域、惠及全体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作为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制度体系改革为突破路径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让新的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减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梗阻,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样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加快科技制度改革。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要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健全科技研发体系,发展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持、增强要素供给,提升重大科技攻关能力,集合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攻克先进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研发体系,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将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教育是打通科技制度和人才制度改革相互联通的中间环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高校要放大视野,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与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加快建立完善跨学科和前沿技术交叉科研集群,强化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打破校企所的隔阂。三是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人才支撑,要加快人才体制改革,强化荣誉激励、绩效考评、提拔任用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充分激发高素质人才科研动力;根据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加快培育一批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人才。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对名师名匠、优秀企业家的帮助扶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导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与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的指引下,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以破解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标,实现更加协调高效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优势,不仅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进力,还能实现经济与生态、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高效统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上,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弓臂”,以新发展理念为“箭头”,以制度改革创新为“弓弦”,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呈现蓄势待发之势,将以不可阻挡之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范文,共有1416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下载
(多篇)2024年4月新质生产力评论.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