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西晋乐府诗集中出现于太康之前,与西晋诗人多是寒门出身,追求以儒学、文章入仕有关。受西晋礼乐的影响,西晋乐府诗具有雅化的特点:既正视现实、重视道德,又极力追求辞藻清英,流韵绮靡,体现着自觉为政教服务的精神。
关键字:西晋乐府诗雅化
关于西晋诗风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有论及,《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总的来说,西晋一代的文学更加注重形式与技巧。如果对西晋文学的特征作一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拟古之风甚盛。拟古是文人创作追求技巧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则成为西晋文学的一大特殊景观。二是追求词藻的华美与对偶的工整。这种追求由于大多是刻意为之,因而显得文字雕琢堆砌,有失简洁明快。三是总体风格而言,繁缛成为其基本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则是其刻意呈才,过分追求对偶与藻饰的必然结果。在西晋乐府诗中,也体现了以上几点。人们常因它重模拟因袭的特点而批评其缺少社会意义,西晋乐府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一、出身寒门、崇儒政策
在热衷于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中,张华、傅玄、陆机都是寒门出身。与“士族”子弟凭借权势进入仕途的状况不同,西晋时期的寒素士子入仕需要依据“举寒素”制度,而他们被荐举的主要依据则是道德学问。寒族士子“学业优博”、"德行著称”,方可进入仕途。这一点,在西晋文坛的宗师傅玄和张华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且魏晋朝廷提倡儒学,执行的更是崇儒政策。文人们学习儒学文章,也都是寄希望于这种有政策保障的进仕之途。起初,文人们也许只是出于进仕的原因而学习儒学,但寒素士子立身处世的价值观念就会在这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应该也是西晋玄风流弥,却鲜有寒素子弟或已成名的文学才士参与其间的重要原因。
二、礼乐影响,风格古雅
晋初乐府诗的创作还不可能不受到西晋礼乐的影响,而晋初礼乐崇尚的是“古雅”的风格。晋武帝和前代的所有帝王一样,登基之后需要制礼作乐来歌颂他的开国功勋,泰始二年,晋武帝下诏命郊庙、明堂礼乐沿用曹魏仪式,只是让傅玄改其乐章,任命著名的乐律家荀勖管理乐事。荀勖本是曹魏大将军曹爽的旧臣,西晋的音乐机关沿袭的也基本上是曹魏的太乐、鼓吹、清商三署,但是对于乐曲歌辞却作了较大的改动。
西晋雅乐大多经由文士创作而成,而雅乐乐曲经过整理后也更为雅化。所以荀勖造作的晋歌,除《王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外,其他的皆为四言。这样,经过荀勖等人的加工整理,西晋雅乐的乐曲更为古雅了。西晋的俗乐也同样开始雅化。源于民间风谣的汉清商歌曲,经过曹氏父子的提倡、创作,已进入贵族文学之林。到了西晋,经荀勖等人根据古乐理整理后,雅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西晋的诗人由于出身的寒素以及进仕的需要,则更为自觉地养成了这种内文明而外柔顺的人格。傅玄在晋武即位之初的上疏中,就主张“举清远有礼”之臣,论兴儒学,以整顿当时浮华的风气和学风。他的主张得到了武帝的支持,成为西晋朝廷倡导的人格标准。这种将儒道二家的因素调和在一起的人格追求,其内在的动机当然是为了迎合统治者对人才的要求,对文学创作有着抑制作用。但它对于养成士人思心通远、博览图籍、文雅多识的个性特征和学术趣味,却具有推进作用。西晋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文学的一个兴盛时期,也不能不说与西晋士人这一好学守古、文雅多识的特征相关。
三、正视现实,追求新变
乐府音乐的雅化和西晋乐府曲辞力求“古雅”的风格,本是针对西晋宫廷歌曲的,但是它的影响却不可能局限于宫廷,因而当他们创作文人化的“乐府诗”时,笔端也往往带上了“雅”的色彩。从表面上看,傅玄的乐府诗所体现出来的用意和精神,并不尽同于乐府的古老传统。然而傅玄在乐府诗中着意表现、宣扬儒家道德礼义的努力本身,在精神实质上却是和“乐府”相一致的,所谓“有为”而作也,体现的是为政教服务的文学观念。
后来的唐代“新乐府”诗人,虽然绝口不提傅玄或者西晋乐府诗的影响,然而有意思的是,他们却在篇终“言志”的形式上表现出了一种与傅玄相似的用心。另一方面,西晋诗人却又表现出了一种背离传统乐府原则的倾向和精神。这种对于描摹刻划的重视,和西晋诗人追求以文学表现自我文学才能的心理愿望密切相关。这种追求,很容易被误会,而将它与对于文学的重视和追求混为一谈。但是这两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文学的重视和追求,虽然也包括文学技巧在内,但更为重要和本质的却是对于情志内容的追求。
技巧当然重要,文学的真正成熟,实际上也必然而且应该经历一个对于文学技巧的重视和追求的过程。然而,乐府的传统却是朴素的,西晋诗人将技巧和技巧的观念引入乐府诗,这本身就体现着他们的乐府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和他们延承乐府传统相为共存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西晋诗人既以写作乐府沿承儒家传统为追求,又力求通过文学表现自己才能的心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西晋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其实并不像我们以为的、也不像陆机所追求的那样是自觉的情感的抒发与抒写。相反,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很少有深沉淋漓的表现,多的是面目模糊、典雅板滞的情感。面目模糊,主要缘于个性与个人情感的隐藏隐退,典雅则刚好符合朝廷的追求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