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听课记录多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听课记录 篇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10篇听课记录 篇二
听课记录1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曲线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
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
优点: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缺点:
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
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建议: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老师 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听课记录2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计验证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2、通过对平抛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
4、分组实验。优点:
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训练入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
3、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4、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缺点: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建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听课记录3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
3、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优点: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这几个物理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缺点:
1、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做题,老师不应在旁边指点。
建议:在讲解圆周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时,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
听课记录4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引入新课
2、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3、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
4、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5、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6、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
优点:
1、课堂有知识落实有当堂练习,落实得好,联系的实。
2、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
3、注重文本教学,突出了文本与中考的链接。
4、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缺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
建议:应给学生留些思维的空间、空白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
听课记录5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过程及方法:
1.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原因认识的过程: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
2.引力的推导: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优点: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饶太阳旋转的周期数据通过EXCEL软件探究行星饶太阳旋转的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2、老师通过严谨合理的数学推导得,学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道理,更容易接受。
缺点:节奏过快,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较吃力。
建议:老师多进行板书讲解,以免用多媒体使教学过快。
听课记录6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及方法:
1、通过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比较认识弹性势能
2、根据弹性势能与弹力所做的功的关系设计理论探究方案、用重力这个恒力对弹簧做功改变弹簧的弹性势能,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优点:
1、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探究形式的多样性,对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有积极意义 课流程设计很科学,自然流畅,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语言教态好,板书字体美
缺点: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测定重物的最低位置,由于是在重物运动过程中记录该位置,难度较大。
建议:
1、教师设计实验时应选取一些课堂上易于观察,实验误差受影响不大的实验。
2、选择劲度系数适当小一些的弹簧实验效果比较好。
听课记录7 科目:语文
课程章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导入新课。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
2、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生平
3、诗文品味:听配乐朗读、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找同学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4、积累名句
优点:
1、开课娓娓导入,给学生以平静而实在感。
2、朗读时,给学生以方向感,平静和谐而有效。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率高。缺点:分析课文的问题设计不够精炼。
建议:
1、课堂教学要避免全是教师评点,应多让学生讲。
2、要力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文本。
听课记录8 科目:语文
课程章节: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字词障碍
2、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设喻说理的特点及其好处
3、在全文学习的基础上,评价人物形象
4、欣赏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三层排比的巧妙结构 优点:1.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2.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3.突出了文言文复习特点,诵读和文言现象落实到位。
缺点:课堂容量过大,课堂结尾收场匆匆,时间安排就会给人感觉有点“败笔”。建议:课程内容较多,安排成两节课较好。
听课记录9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优点:
1、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中构建物理模型,体现了物理知识“从 生活中来,又回归社会”的教学理念;
缺点:对一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语言描述上重复过多。
建议:在学生进行探究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结论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
听课记录10 科目:数学
课程科目: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变式训练学会应用
4、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5、课外练习巩固提高
优点: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 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 多地方值得学习。
缺点:课堂中虽说注意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对单个学生提问,但个别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一些个别的知识点让学生一起回答,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建议:老师应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听课的方法 篇三
高质量地听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课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课堂。
第二,多思考,多鉴别。不能全信,切勿照搬,应该创造性地吸收,有选择地学习。
听课时应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
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老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老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同时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
应听和看结合
听课应做到听看结合: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①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②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目标采用什么方式实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
③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④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⑤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此外,教师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也应同时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应边听边思考
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
听课时应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重难点是怎样突破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
听课时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思考之后,可以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
此外,听课作为第一感受,需要有反馈式的交流,才能有进一步的深化。
听课中要使思维和老师、学生的思维一致。做练习时,可做启示性的引导与剖析。
听课后要交流
听课后,可以详细地向教师汇报收益与看法,在具体问题上作进一步的切磋,共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向别人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有赖于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探索,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将别人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理念,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方法与技巧的增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首先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让自己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个人和整体教学活动得到改进和提高。因此,发展性听课需要在课后对教师进行积极鼓励、针对性的讲评,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发展。
听课记录 篇四
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 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 光 添 彩
(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
遮 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
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
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评:这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质疑部分便慢慢指导学生该如何来品味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以往地学习自己探索出品文的方法,而并未采取繁琐地讲解。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概括、说话、读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此外,李老师还注重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补充好词、纠正学生的语病等等。学生学得
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听 课 记 录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习作3 《春游》
过程:
一、看图:
师:你觉得图中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点?
要求:按顺序说,要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生: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麦苗、岸边的小草长得正旺、柳条、河流、鸭子、花
二、学习例文:
师:有一位小朋友就用文字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请同学们用“~~~~~~”划出观察的地点
用“(三角形)”划出看到的景物
生:麦田旁 麦苗 绿油油 泛起波浪
小河边 桃花、小草、河水、鸭子
(清、缓慢、荡起波纹)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呢?
用圈把相关句子划下来。
(划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生:
1、麦苗:不光写出颜色,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2、娇嫩的景物 让人不忍去破坏它。
3、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作写出了鸭子的可爱。
师:作者选出了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动物,鸭子选得与众不同。
齐读例文。
三、指导习作:
师:那天春游,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色?该怎样来写?
归纳要点:
1、写景不需要写人或事。
2、有详有略,选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来写。
3、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
学生口头说景:(内容见板书)
可挑选景物有详略地进行描写。
四、板书:
阳光、空气、风
花 柳树 动物
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杜鹃、紫藤)
柳枝吐翠 柳絮飞舞(枝、叶、絮)
柔软
忙碌的蜜蜂、昆虫
草
小河
评:课堂伊始,通过仔细观察图,进而说图的方式,使学生能将自己说的内容与例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例文的缺陷,为自己的写作指明了方向。整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例文,来发现写作手法与要点,而并未框定学生的写作内容。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易于写出精彩的文章。“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这一写作要点的归纳,也使学生明白文章的条理性十分
重要。
听课记录 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听评课记录
日照第四实验小学
赵辉
吕凤荣:《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通过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周瑞芳:赵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将文字符号化为一种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写”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拓展思维与丰富积累并行。
宋丽娜: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亓玉霞: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赵辉: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读,唱,吟,舞”的
方式教学古诗。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所以开始导入问孩子们:家人在什么时候喝酒。学生很快进入到“幸福酒”的氛围中,对比引出此诗中的送别酒。渗透了古人饮酒送别,折柳赠别的习俗。
刘青:当学生的情感急需待发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写自己情怀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挥洒,达到了课已尽,意未了的效果。
付成桂: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周鲁艳:指导古诗诵读从“平长仄短”“尾韵拖长”“依字行腔”的最基本的读法要求做起。就在那平长仄短之间,就在那曼声唱和之间,就在那尾音的颤动。修饰。延绵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沟通了与诗人的情感。
相丽:“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同一个诗人写的诗要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境界。
卞玉洁: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听课记录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
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
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今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己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来上。
听了汤老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广角这个内容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老师对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老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内容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听课记录 篇七
授课教师:xx
科目:语文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蜜蜂引路
听课地点:xx班级
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样会引路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二、自学生字新词
⑴读准生字的读音
⑵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景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扩句法说一说。)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听课评析
课堂中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中,要把指导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听课心得体会 篇八
这次中心学校组织全镇教师到小学听课学习,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中心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让我看到课堂上上课的那些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这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赶上新课改步伐的紧迫性。通过听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做好这么几点: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小孩子,课堂上孩子们天真的语言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必须的,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空课堂的能力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三、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备学生、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听课中我发现上课的老师都对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四、必须要对所教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但同时我也觉得我们新教师自身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体态语不够丰富,不能和孩子充分沟通,在临场发挥上也不能象老教师一样挥洒自如。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的听课,它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听课记录 篇九
授课教师:xxx
科目:语文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生命的药方
听课地点:xx班级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师:今日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xx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欢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欢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上了xx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xx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xx病是经过血液等传播,跟xx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xx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教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听课记录 篇十
一、听课时间:
20xx-4-5
二、授课老师:
王丽红
三、授课学校:
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授课年级:
不详
五、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悲——阴}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听课记录多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