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加强服务培训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最新江西省人大调研报告指出须加强专利服务体系建设
近日,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江西推出《关于鼓励省属独立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试点办法》,在政策方面最大限度地给了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自主选择权,并指出科研院所处置成果收益无须审批。
“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知识产权工作将越来越重要,专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法制日报》记者从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了解到,去年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高院和省知识产权局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8个月对《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该条例自xx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全省知识产权事业步入快速上升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各项数据指标快速上移,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江西省知识产权工作在全国还相对落后,与四川、广西等兄弟省份相比,在经费投入、体系建设、转化运用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五年来专利数量稳步增长
据统计数字显示,截至xx年12月,江西累计申请专利86644件。其中全省1985年至xx年24年间总共申请专利36044件,xx年至xx年5年累计申请专利达50600件,是前者申请量的1.4倍,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34.2%。
xx年全省专利各项数据继续稳步增长,截至9月已逼近xx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和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专利技术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该省先后有南昌、新余、景德镇、上饶、鹰潭被国家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经过两年的示范创建期,南昌市和新余市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此外,该省还开展了多层面的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动”试点示范工作体系。
通过试点示范,知识产权制度被引入试点单位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初步估计,全省有40%的发明专利、30%的实用新型专利和15%的外观设计专利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运用,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提升了企业和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实施。
“该条例的出台,为我省专利行政执法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专利行政保护力度得到不断加强,严肃查处了一批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等违法行为。”江西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xx年xx年全省专利行政执法案件量为587件。
过半数企业没申请过专利
调研报告指出,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的程度较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截至xx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自有专利技术3347项,占企业专利拥有量的71.4%。
“xx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累计投入30亿元,平均累计投入为740万元;专利累计收益313亿元,平均累计收益为7828万元,其中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有限公司专利累计收益达136.5亿元。”江西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高新技术企业以全省专利累计投入6.48%的占比,获得了占全省企业专利累计收益58.07%的收益,专利投入产出比高达1:10.43,是全省企业投入产出比的10倍,专利产业化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但通过调研发现,截至目前全省仍有过半数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或获得授权专利。”江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负责人表示,xx年江西企业申请专利7480件,仅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44.2%,而发达国家80%的专利申请多来自于企业。
调研报告认为,企业整体上对专利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专利管理制度多数还未形成体系,有的形同虚设;多数企业没有专美的专利管理机构和人员,即使在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只是产权管理工作也多事由其他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兼管,难以适应专利工作发展的形式需要,企业还未真正成为专利创造主体。
目前全省专利服务能力弱
“我省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投入不足,行政管理体系、执法保护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个专利工作基础薄弱。”调研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xx年专利申请量全国排名第21位,仅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1.07%,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垫底。
相关数据显示,江西省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比例较少,专利质量亟待提高。现有的大量专利被束之高阁,专利转化率低,转换运用太少。无效专利造成了创新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必须要重视有效专利的累积,特别是高度重视对全省涉及行业、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核心专利技术的广泛应用,避免专利的沉淀。
调研报告认为,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对专利管理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专利管理工作实践表明,专利事业的良好发展,需保证专利工作经费投入不低于整个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的10%。
与此同时,加大执法维权体系建设,必须参照外省的做法,成立江西省专利行政执法总队,整合执法资源,以改变执法人员匮乏、执法能力不足的现状。目前,要保把省、市、县三级执法体系建立起来,必须保证每个知识产权局有三名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建议五年内,在全省设区市法院把知识产权审判法庭建立起来。
调研报告强调,专利服务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专利事业总体发展水平,是挖掘专利数量,提升专利质量的重要保障,影响着专利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等专利工作各个环节。江西专利服务能力弱,必须大力加强专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涵盖专利信息服务、代理、交易、转化、评估等领域的比较完整的专利服务体系。
【第2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3篇】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和团结农民的坚强堡垒。XX多万名农村党员是带领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通过采取座谈交流、实地查看、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发挥服务作用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服务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各地采取行业统建、区域联建等多种方式,在维稳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园区、产业链条中建立党支部或功能党小组,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模式。对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先行建立群团组织,以群团组织为纽带,延伸党的触角,实现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探索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现了行政村、责任网格、小组三级组织网络全面覆盖。全区农村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农村中心学校、卫生所、防疫站等基层乡镇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率达到了99%。
(二)服务帮扶机制逐步建立。把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民需导向、直面农村的服务帮扶体系。一是建立了以“下基层”活动为主体的多种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全区3.7万名机关干部全员下基层,进村入户解民忧、帮发展、促和谐。各地也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群众机制,如灵武市“五送两带一包”活动、贺兰县“两集中两优化两满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等。二是健全常态化民情收集、办理和反馈机制。全区“下基层”活动建立以县为枢纽的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各类问题。各地探索建立了“5188901民生专线”、政务微博等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事办理制度。三是健全统筹城乡的服务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连心工程”,通过“三连”结对方式,形成城乡基层党组织整合联建的新格局。设立农村党员“双带”资金,目前已发放6批800万元,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广泛开展了党员承诺、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提供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帮扶支持,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互促、困难党员共帮、为民实事同办、和谐社会联建。
(三)服务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加强农村党组织的服务平台建设,努力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服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设立200万元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专项资金,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在沿黄城市中选择试点推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银川市设立村(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市、县财政每年支出7000多万元,按照行政村每年不高于20万,社区每年不高于10万的标准给予支持,提高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能力。二是扎实推进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已建成功能比较齐全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多数活动场所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三是全面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在已有县、乡、村党员服务中心(站、点)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党员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的整合,打造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党员服务和便民服务相统一。四是积极构建农村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各地着力加强以工作网站为重点的组织工作信息发布平台、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以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党内信息互通平台、以微博为重点的党群即时互动平台等建设,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的党建工作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网络党校,大力推广网上宣传党建知识、受理入党申请、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生活等。五是着力打造党代表工作室。自治区制定了《关于在全区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指导意见》,并召开现场会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到XX年全区乡镇(村)、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都要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党代表工作室,充分发挥党代表工作室深入联系服务基层党员和群众的作用。六是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村干部“两提三保”待遇保障机制,对连续任职20年以上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给予一定奖励补贴,全面落实村干部任职补贴“不低于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的硬指标。大学生村官待遇比照各地新录用公务员工资标准发放,并缴纳相关保险。
(四)服务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完善。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方面,突出群众满意的导向,努力赋予群众更大的话语权、评价权、监督权。一是深入推进群众评议工作。各地认真总结推广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群众评议的有效做法,在XX年基层组织建设年分类定级工作中,分领域组织党员群众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意见,把群众评议与年度考核、党员民主评议、行风评议等工作相衔接,推动群众评议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二是优化农村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在基层组织建设年考核中,引入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满意度指标,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三是注重考核评议结果运用。XX年在全区乡镇推行“两管三评一推优”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管理考核。开展农村党员“评星定格”活动,定期对党员党性进行分析评议。深入开展“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工作,坚持把服务党员群众情况作为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把服务成效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评议的导向性作用。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全区各地在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方面认识到位,行动积极,开展了有益探索,但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有限,需要各级党组织在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调查问卷》中,“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项,选择“思想认识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占25%,选择“工作经费短缺,无法开展服务”的占30.6%,选择“人员素质、配套设施落后、限制了服务”的占24.8%,选择“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未形成长效机制”的占29%;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的看法,比例最高的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基层的服务保障能力”一项,占25.8%。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我区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
(一)服务意识不到位。树立牢固自觉服务的意识,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从调研情况看,一些乡镇、村党组织和党员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认识比较模糊,服务党员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还存在“官本位”思想意识,以及受计划经济时期重管理的工作模式影响,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
(二)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到位。如在“下基层”活动和各地开展的其他一些联系服务群众的活动中,如何实现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有效地联系与服务基层党员群众,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一些地方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群众的正常诉求得不到反映、解决,最终演变成持续不断的上访,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或恶性案件。
(三)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建设服务阵地、打造服务平台,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基础。目前,全区仍有52.87%的村、社区党组织年度党建工作经费低于1万元。此外,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普遍偏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后继乏人、知识老化、能力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弱、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现状也制约着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亟需完善。目前,受重视程度、工作基础、物质条件、党员队伍素质等因素制约,各地在探索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方面进展不够均衡,做法各不相同。如在部分市、县(区),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化、网格状的党组织服务体系,有的还很不完善。目前,由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准确定位、评价体系尚不统一,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开展服务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本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和层次。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区目前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调研,我们认为,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从认识上提高,从功能上强化,从机制上健全,从保障上增强,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党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让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成为基层党组织的自觉行为。
(一)要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首要任务是提高乡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明确自身功能定位,把握好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党的xx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党的十八大和xx同志一系列讲话明确指出,要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这就决定了基层干部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服务”这一核心要求上,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意识。一是服务大局。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始终把农村党建工作置于发展大局中来思考、来把握、来推动,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科学发展的高度对接、深度融合,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农村党组织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是服务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利民政策,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创造条件,帮助群众解决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服务群众。牢牢牵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能力,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四是服务党员。进一步健全完善关怀服务、素质提升、互助服务等制度机制,保障农村党员民主权力,使广大农村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关爱和温暖,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全面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是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要主动适应城乡协调发展新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要求,着眼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创新农村党的组织设置,密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络,构建全面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做到党员全员参与、党组织全面覆盖;积极拓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的覆盖,根据农村村庄规模、产业布局、组织形式、党员流向等发展变化,在规模较大、党员较多的村建立党委或党总支,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农村社会各个层面。
(三)要健全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这个重点来深化。一是打造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一体化服务平台。要加强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农村民生服务中心等有形阵地建设,积极搭建民意表达诉求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助民增收平台、惠民保障平台、安民稳民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健全远程教育网、党建网、手机网等网络服务阵地,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二是拓展多样化、便民化的服务渠道。要完善一线工作法、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考核和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有效做法,积极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网格服务团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三是完善经常化、制度化的服务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下基层”及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制度,不断完善“搜集、分类、流转、反馈、督查”群众反映问题五步调处机制,做到思路在一线谋划、工作在一线推动、矛盾在一线调处、成果在一线体现。
(四)要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一要完善农村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全面推行“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统筹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设置机制、城乡一体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城乡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城市和机关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努力使城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目标相协调、工作部署相适应、工作成效相促进。建立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拓宽群众参与监督评价农村党组织服务业绩的渠道,努力形成组织评价机制,确保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着眼于增强党组织助推经济发展的功能,采取“产业+服务”、“支部+协会+基地”等方式,把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新型社区、产业链条、合作组织上,通过实现共同利益把农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务工作者队伍,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挂职任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党组织书记,探索在村级组织配备专职党务干部,充实工作力量。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自荐公推民主选、跨村任职能人兼等方式,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选拔上来。抓好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梯次培养使用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坚持严格管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统筹解决农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动力和创业环境问题,通过办理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待遇、定期走访慰问、机关事业单位定向考录等方式,激励引导农村党组织书记热心服务群众。三要加大工作投入,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物质保障。健全和完善农村党建工作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农村党组织自我补充的多元化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党组织活动有经费、有场地的问题,确保村干部报酬待遇增长幅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农村下移,为农村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拓展村级阵地服务功能,保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发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建立经济薄弱村财政专项扶持制度,“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第4篇】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加快建设新农村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本人对开发区所属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开发区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发区行政村进村道路全部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过水利大建设,农村河塘、水库整治效果明显,恢复和增强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电网、通讯网络的改造,现在开发区所属村落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
2、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
农村卫生一直是开发区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民营医院3家,从业人员80人,其他各类诊所、医务室27家,从业人员112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开发区把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主,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到20xx年底,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5%,居民参保率95%,农村新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8%。同时,开发区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失地必保、即征即保,符合条件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补助。
4、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全区三个镇街共拥有幼儿园10所、小学6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468人,小学教职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职业中学生964人,初中学生2065人,小学生3078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5、农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保障逐渐提高
随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大量转移出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发区从20xx年开始,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人,培训失地农民390人, 就业率达6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8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信”。这里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给与技术服务。开发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每百户拥有电脑12.5台,用本户电脑上网的户数占90%。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
一是目前农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也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地头。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农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饮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
2、医疗卫生环境总体水平较低
一是目前开发区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每个村还只有1个卫生室,且许多问诊病房陈旧,必须进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 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市里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在职的城镇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较为缺乏,农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农村基本社保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
开发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xx年,开发区农村低保对象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89.62元,低于城镇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标准和132.45元的平均补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要低于城市。
4、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区差距明显。20xx年,开发区农村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城市的82.5%,农村生均仪器设备折算金额仅为城市的58.2%。同时,由于开发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5、再就业培训组织化就业程度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深度不够
就业再就业培训由于受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之参培学员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培训层次基本限于初级上岗类培训,另外培训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训后基本上以分散就业为主,组织化就业程度不高。培训受资金制约,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开展不够,目前培训的补贴额为人均480元左右,从开始培训起一直到后续服务,时间跨度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服务工作大大缩水,深度明显不足。
6、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规划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靓丽的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镇街公路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延伸改造,实现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硬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快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实施受益人口达1.5万人的饮用水改造工程。
2、进一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补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建设朝阳镇文化中心办公楼。努力在苏北县(区)农村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朝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不断完善农村两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开发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单一、运营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步,应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为核心,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实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延伸服务功能,推进拓展服务功能。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对原区工业公司办公楼进行改造,力争在年内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劳务派遣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人性化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
3、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
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第5篇】如何加强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调查报告
党的十八大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有效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这是对新时期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加快发展时期,离退休干部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退休干部队伍的不断扩大,退休干部的高峰期也即将到来,着眼未来,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工作任务,将出现在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的前提下,服务对象逐渐转变到以退休干部为主的趋势。如何加强退休干部管理与服务,已成为当前老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_____区委老干局将今年六月份确定为老干部工作调研月,整个调研活动历时一个月,共分两个组,每个组4名同志,调研组深入全区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专业公司,通过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听取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的意见建议, 本次调研,共深入11个乡镇、街道以及60余个退休干部比较集中的区直单位,召开座谈会56个,参加座谈会人员458人,走访退休干部300多人,发放征求意见表400余份,收集退休干部意见建议56条,全面摸清了全区退休干部的情况和问题。
一、_____区退休干部的基本状况
二、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区对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完善了退休干部档案管理和工作制度,形成了组织管理和退休干部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经常性组织退休干部开展了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广大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为主要依托,切实加强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_____区委成立了_____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党工委成立后,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加快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建步伐,及时明确离退休干部党员特别是退休干部党员的党组织隶属关系,使他们组织有归属,活动有人管。针对退休干部的特点,创新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规范化党支部活动、争创五好离退休党支部和争当四好退休党员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和树立了典型,确保退休干部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进一步增强退休党员的荣誉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努力使退休干部党员离职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今年在区委老干部局专门设立了乡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室,主要供距离较远的乡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活动学习,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搭建一个有力的平台。
(二)以学习、参观考察为引领,进一步全面落实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由于绝大多数退休干部在职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热心参与政治活动,所以退休后非常在乎政治待遇的落实。由于受政策和经费的限制,_____区委老干部局因地制宜,组织退休干部就近就地开展三学活动。一是学理论,组织退休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文件,认真研读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规定书目,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使退休干部思想上不掉队,紧跟时代步伐。二是学典型,组织退休干部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事迹,观看《杨善洲》《焦裕禄》等电影、记录片,激励退休干部见贤思齐,行动上紧跟时代步伐。三是学发展,组织退休干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及时了解本单位最新发展动态,为本单位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余热。
(三)以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为主阵地,使退休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在新时期,随着离休干部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_____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明确地将退休干部作为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老年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及时调整办学特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搞活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开设了传统的音乐、舞蹈、书法类课程,而且探索开设照片处理、中医按摩保健等时髦课程,颇受退休干部欢迎。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退休干部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坚持走出中心、走向社会的原则积极参加省、市等各方面组织的演出及比赛,带动全区特别是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坚持组织和引导,积极有效地发挥退休干部的作用。发挥退休干部的作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晚年人生价值,是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新的形势下,要适应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坚持离休干部发挥作用与退休干部发挥作用一起抓,坚持以退休干部为发挥作用主体,使退休干部成为老干部发挥作用的主力军。近年来,_____区积极组建两团一队积极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深入学校、社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法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与网吧游戏厅义务监督,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发挥_____管护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作用,在湖水监测、制止不文明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全面顾及到其住、行、学习、娱乐等各方面,工作量大且范围广,工作复杂且难度较大。目前来说,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撑。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离休干部的政策,然而在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上,国家则缺乏统一政策的规定和规范。而相关政策的缺乏造成了各地及各单位对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在认知上明显存在不足,不能明确其服务职能和职责范围。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如在退休干部阅文、参观考察、订阅报刊等方面也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些都导致了各地与各单位在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中往往无章可循、标准不一,工作难度较大。
(二)退休干部活动经费不足。针对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规定问题,由于国家没有统一政策的规定,各地执行标准不一,都是根据上级拨款及自身经费来规定活动经费的。基本上除部分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化管理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经费上仍实行预算包干,因此上级所拨离退休人员经费实际上只能满足实际政策性开支的一半都不到。为了保证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能切实服务于这一群体,且能有较好的工作效果,许多单位都会想方设法调整在职职工的相关经费来落实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的差额。
(三)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滞后。一是由于退休干部居住分散,活动场地很不均衡。有的居住地有不同单位的多个退休干部活动室,有的居住地没有活动场所,有的退休干部居住地离原单位很远,参加组织学习、活动很不方便?二是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滞后。随着退休干部人员的增加,致使活动中心面积远远不能满足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加的需求,具体到各单位的活动室同样存在着没有长远规划、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工作经费不充足、活动场所规模小和设施简陋的实际问题。三是在开展活动时,各单位、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均以自身工作为主。部门之间协调性差、配合性弱,开展活动有时存在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使退休干部觉得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导致一部分退休干部厌倦参加活动。
(四)服务退休干部的机构和队伍力量薄弱。面对退休干部群体越来越大的现状,现有工作机构和人员已远远不相适应。一是老干部部门力量不足。各级老干部局至今基本上是成立之初根据离休干部人数所核定的机构编制和经费,并没有随情况变化作调整。二是在部门单位中老干部工作机构相对弱化。由于体制改革,许多单位虽然牌子仍在,制度上墙,但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使服务管理工作处于一般应付状态。为离休干部管理和服务都忙不过来,更谈不上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个别单位甚至连老干部工作机构也已不复存在。
三、对策及建议
(一)尽快研究制定比较完善的退休干部政策制度。针对我国目前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仍缺乏统一政策的规定,且我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的既定事实,结合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相关部门应以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参照,研究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相关政策。以此加强各地、各级、各单位间对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做到有规可查、有据可依、政策统一,有利于退休干部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对于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没有统一政策的规定,各地执行标准不一,且与离休干部的活动经费相比相差很大。为了能够给退休干部开展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相关退休干部管理部门应参照离休干部活动经费的标准,对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做出统一的规定,经费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开支渠道,根据退休干部资历、原职务高低规定不同标准,保证退休干部各项活动的开展顺利进行。
(二)拓展退休干部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群体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随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向社会化服务过渡,为退休干部群体服务与管理的功能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化。这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财政、民政、原单位、社区等诸多部门,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多方力量,完善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是有序推进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强化引导,部门尽职。老干部局要切实履行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的职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指导、协调和督促供养关系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积极营造退休干部养、医、教、学、乐、为的良好环境,确保他们安度晚年。二是要突出主体,单位尽责。原单位要积极为退休干部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合理需求,保障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三是要面向社会,社区尽力。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利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医疗保健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物业管理中心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退休干部开展四就近活动。四是要依托支部,同伴尽心。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把握相互之间经历相近、语言相通、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的特点,采取结对互助、划片关照的办法,有效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要立足家庭,子女尽孝。按照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子女为退休干部营造生活上照顾、心理上沟通、精神上抚慰等理解与关爱、健康与和谐的家庭亲情氛围。
(三)大力倡导文化养老。随着我国开始进入老年社会,文化养老正在日益成为当代老年人高雅的生活方式。退休干部一般都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品位的特点,要引导他们努力摆脱待遇养老、享受养老、无为养老的世俗老年生活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文化养老中起骨干核心作用,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同时也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在退休干部中大力倡导文化养老,老干部工作部门及社会各界要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比如今年组织开展庆祝建国65周年的各项活动,全区的老干部积极踊跃参加,_____区举办了老少同乐迎国庆、迎国庆、夕阳红文艺汇演等活动,收到纪念征文上百篇,创作书画作品数十件。第二,文化养老要与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结合起来。_____区鼓励退休干部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在街头广场、社区大院等公共场所,到处都活跃着老年健身、舞蹈、秧歌表演、体育锻炼等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他们中的核心骨干大都是退休干部,通过文化形式,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同时感受社会和组织的尊重与爱护,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中求得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情趣的满足。第三,文化养老不能只停留在少数文化人的圈子里,要以多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吸引广大退休干部参加。如可以把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作为文化养老的一种普遍方式,通过征集读书心得体会进行鼓励和引导,让老干部在读书中坚定信仰、开阔视野、醒脑益智、振奋精神、益寿延年,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中享受快乐、幸福、高尚的晚年生活。
(四)发挥退休干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从政策上为退休干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广开渠道。首先,要鼓励退休干部利用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技术特长、人脉资源、社会威望等,主动发光发热,为社会创造新财富。其次,要有组织地通过社会团体,发挥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此,老干部工作部门要建立退休干部人才库,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心理意愿,帮助他们牵线搭桥,老有所为。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老年团体的组织和管理,鼓励并科学引导退休干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作贡献。第三,是从服务上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阵地,加强对退休干部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回归社会和二次就业充电储能。要在社会上营造尊重老干部、爱护老干部的良好氛围,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使退休干部的奉献精神得到社会承认,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老有所为的良好风气。
总之,不断改进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既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老干部工作发展大局的需要,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我们要在坚持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发展,以实际行动做好这项工作,让党组织放心,让退休老同志满意。
【第6篇】关于加强市法律服务市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拓展和规范我市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法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市政协社法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专业人员,在齐育华副主席的指导下对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司法局及xx区、xx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服务市场建设的情况通报,走访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同部分县(区)法律工作者、政府办公室领导进行了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法律服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服务队伍,他们努力做好法律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的文章,引导群众正确反映诉求,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我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服务机构不断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17个,社会律师140人,公职律师5人;公证处9家,公证员21人;基层法律服务所24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96人;法律援助中心10家,援助律师32人;司法鉴定所3家,执业司法鉴定人20名。在法律服务队伍稳步增长的同时,今年以来加强了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建设,以保证特殊群体的法律需求。在原先创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并规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居法律联络点的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56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占乡镇、街道总数的83.4%,村、居法律联络点的建设也全面展开,同时合理规划和配置鉴定资源,成立了我市首家法医精神病类司法鉴定所——xx市第二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填补了我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技术的空白,也为当事人就近进行精神病类司法鉴定提供了便利。
(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20xx年以来,全市有423家政府及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聘请律师和公民担任法律顾问。办理刑事辩护案件 1653件,代理民事案件6060件,代理行政案件157 件;共办理各类公证96436件,其中涉外公证(含港澳台)84928件,国内公证11508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理诉讼案件1915件,非诉讼案件 119件,调解纠纷518件;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3697件,其中民事法律援助2532起,接待来电、来人法律咨询14824人次;全市司法鉴定机构共接受鉴定委托4182件,各种法律服务数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优化了我市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与此同时,我市的法律服务已逐步转变服务观念,触角不断延伸,满足了社会不同层面的法律需求。一是服务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司法行政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主动出击,积极出力,鼓励、引导律师参政议政;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目标,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指导工商系统开展公职律师试点工作,现全市有5名工商系统公职律师取得执业证。二是服务经济发展。继续引导和鼓励律师积极介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工业园区开发、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指导侨资企业法律顾问团开展工作,为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做好服务。三是服务和谐社会。积极参与政府信访接待和群体性事件处理工作,选派了政治意识强、经验丰富的律师,轮流参与市政府的信访接待工作,为上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协助信访部门调处涉法涉诉案件,为涉法信访案件及时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引导群众依法正确表达诉求,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稳定大局。四是服务民生工程。在市区江滨区块旧城改造等民生工程中发挥法律服务优势,开展旧城改造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截至到9月28日,由市、区人民调解员、司法局骨干力量、专职律师组成的5个调解小组成功调处纠纷64起,涉及拆迁户359户,拆迁面积近5000平方;拓宽法律援助的受援范围,除《条例》规定的范围外,对党政领导交办的、信访部门转办的、工会或残联等团体要求办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等青少年群体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和其他确实需法律援助的事项,都扩大为法律援助的范围,如庆元的法律援助案件从xx年的15件上升到20xx年的163件,使弱势群体获得了必要的法律援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五是服务基层农村。积极搭建法律工作者为基层服务的平台,引导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成立了xx市律师协会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建立律师事务所与乡镇、街道、村、居结对制度,全市各律师事务所与有关乡镇、街道、村、居签订了法律帮扶协议,负责涉讼案件,积极为其提供法律意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开设“法制讲堂”,为居民定期进行法律培训,普及法律知识。全市9个公证处也分别与9个行政村建立了结对联系制度,其中有7个公证处还与联系村签订了书面的法律服务协议,无偿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协助调解重大疑难纠纷,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三)服务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法律服务行业开展了“教育规范树形象”、“规范建设年”等活动,完善了工作机制,提升了法律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推进了法律服务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法律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通过信息公开、诚信档案等方式规范行政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自律管理,形成三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完善法律服务案件质量监管制度。监督和指导县(市、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便民措施,简化程序,加大办案力度,通过发放办案情况反馈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法庭旁听、自查抽查、评选优质案件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完善法律服务便民机制。畅通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采取积极措施,对农民、农民工追讨工资和请求经济赔偿的案件,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确保需要法律帮助的农民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创新服务形式,采取代书、诉讼、非诉讼代理等服务方式,为农民、农民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
【第7篇】加强和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思考与建议的工作报告
营山辖53个乡镇、658个村,总人口96万。针对全县安全工作面宽量大,综治基层基础薄弱,企业改制和旧城改造遗留问题较多等实际问题,我们按照市委“两抓两促”工作要求,坚持“五变五用”,标本兼治,全力打造平安营山,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刑事案件、信访案件、安全事故分比下降33?6%、38?2%和39%,公众安全感达91%;安全工作连续五年获全市一等奖,连续六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被国家安监总局表彰为“安全生产监管和煤炭安全监察先进单位”,成功创建为省级综治模范县和省级平安县。
一、变强硬推行为全民参与,用宣教增进共识
平安意识淡薄是平安创建的最大隐患,广大人民群众是平安建设的主体,也是我们依靠的根本力量。我们坚持从宣传发动入手,改变过去强硬推行为全民参与,广大干部群众的平安意识、参与意识和共建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创安知晓率达96%,参与面达95%以上。一是建设宣教阵地,引导群众参与。以县城为核心、以农村为主体、以社区为重点,在营仪、营广等五条出境干道公路建设了“百里平安建设宣传长廊”,安装墙标、路碑和巨幅广告等600多处;在县城大街小巷设立固定宣传广告1100多处。二是评选“平安之星”,激励群众参与。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平安家庭”、“平安之星”建设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先进,教育和激励全县干部群众自觉参与,主动创星;近两年共评出“八星”以上家庭2?2万户、“平安之星”60名。三是发布“平安资讯”,压滤机滤布提示群众参与。通过移动、联通、网通等,每周向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发送1-2条平安建设短信;每月向广大群众发送一次平安建设资讯,随时提醒群众参与共建活动。四是开展“专题教育”,警醒群众参与。在县乡广播电视台(站)定期播放《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等专题警示片;每月召开一次平安建设分析会,剖析典型案例,警醒干部群众。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宣教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我平安”为“我要平安”和“共建平安、共享和谐”的浓厚氛围。
二、变突击作战为综合治理,用联动夯实基础
平安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群防群治。我们变突击作战为综合治理,狠抓社会治安综治治理,构建了整体联动防范体系。一是机构设置联动。县乡(镇)村和部门层层设立综治办公室和调解委员会,企业、学校等建立了治安联防队;53个乡镇和12个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行民警派驻制或民警赶场制,基层一线民警达到总警力的85%以上。二是社会防控联动。大力开展城区万人巡夜、中心集镇千人巡夜、企业学校等专人巡夜活动;对县城千余个商业店铺实行治安承包,建立15个联动防范小组;组建覆盖城乡的义务“110”队伍300多个,奖励平安建设举报有功人员300多人次,发放奖金60多万元。三是警民、警企、警政共育共建联动。强化部门协作意识,大力推进政法部门与学校、企业、机关的共创共建活动,定期交流通报情况,联合整治各种隐患,确保学校、企业、机关安全稳定。四是毗邻地区联动。整合村社之间、乡镇之间、邻县之间治安防范资源,签订联防公约,每月召开一次边际联席会议,构建了职责清晰、渠道畅通、信息共享的边际联防网络。
三、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用真情化解矛盾
坚持把干部下访听民情、解民难、帮民富作为平安建设的切入点,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用真情化解矛盾,把平安建设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上。一是推行“三访”。即干部下访、干部导访、干部代访。大力推行我县城南镇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的做法,乡镇干部每周到村社(社区)排查信访问题不少于2天,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1件;对寻回的问题实行登记造册,落实专人跟踪,限期解决。要求首问干部就是上访群众的导访员、服务员,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行政策宣传,解释疏导;对不属本单位、本辖区管理处置职责范围的问题,由首问干部主动代表信访人到有权处理的单位或部门反映情况、协调处理,并及时将代访结果回复当事人。通过“三访”,不仅降低了信访成本,还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信赖和支持。二是落实“三包”。即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和信访案(事)件,分别由相关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乡镇和具体责任人包案包干限时处理;对重大信访案件和重大不稳定因素,成立调处工作推进组,采取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调处方案的办法,一对一调处到位,让群众息诉息访。三是做到“三严”。即对信访问题故意回避、“推拖躲绕” 的从严追究,对不主动开展下访的从严追究,对工作不落实、引发重大不稳定因素的从严追究。滤布近年来,因矛盾调处不力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和事达30多件(次),15人次受到警示谈话,8名干部被免了职。
四、变隐患排查为经常监管,用制度确保落实
平安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需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为此,我们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在完善制度、碰硬落实上狠下苦功,努力使平安建设常态化、经常化。一是机构网络化。成立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8条维稳工作线和15条安全生产执法线,负责对全县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在全县53个乡镇设置54个道路交通安全监督岗,组织600多名乡镇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在28个有船乡镇、34个码头修建管船站,公开招聘37名管船员,异地任职,每年轮换,确保船舶监管到位。二是人员专职化。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和1-2名工作人员专抓安全工作,对专职领导和专职安全员实行单位内每年轮换一次;组织、纪检、目标管理等部门每半年对专职领导、专职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一次考核,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不称职人员就地免职。三是排查经常化。建立定期排查隐患制度,村(社区)每周一次、乡镇和部门每半月一次、县上每月一次;实行定期挂牌通报制,将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梳理,登记造册,通报到具体的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限时处理。四是监督常态化。坚持安全信访稳定“一把手”负责制、一岗双责制、问责追究制、倒查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或酿成事故的责任主体给予严肃处理。去年,全县有9个乡镇、1个县级部门共26名干部受到警示谈话,7名干部受到责任追究。
五、变单一创建为整体推进,用发展体现实效
坚持用平安建设保障发展,用发展成效推进平安建设。着力“三个结合”,实现了平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融。一是坚持平安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把平安建设纳入干部作风教育整顿的重要内容,深入查摆推进平安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追究平安建设中推拖躲绕、不在状态和不落实的人和事,营造了“平安创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平安建设与解决群众疾苦相结合。把平安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十大惠民行动”,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今年,我县把农村安全饮水作为第一号“惠民行动”,采取红层找水打井、建集中供水站等办法,重点解决38个乡镇7?87万人的饮水难问题。三是坚持平安建设与推进跨越发展相结合。把平安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强力整治安全和稳定隐患,积极推进产业培育,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县gdp增速保持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
【第8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
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五、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9篇】加强市法律服务市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拓展和规范我市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法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市政协社法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专业人员,在齐育华副主席的指导下对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司法局及xx区、xx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服务市场建设的情况通报,走访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同部分县(区)法律工作者、政府办公室领导进行了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法律服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服务队伍,他们努力做好法律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的文章,引导群众正确反映诉求,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我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服务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法律服务行业开展了教育规范树形象、规范建设年等活动,完善了工作机制,提升了法律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推进了法律服务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法律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通过信息公开、诚信档案等方式规范行政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自律管理,形成三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完善法律服务案件质量监管制度。监督和指导县(市、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便民措施,简化程序,加大办案力度,通过发放办案情况反馈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法庭旁听、自查抽查、评选优质案件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完善法律服务便民机制。畅通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采取积极措施,对农民、农民工追讨工资和请求经济赔偿的案件,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确保需要法律帮助的农民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创新服务形式,采取代书、诉讼、非诉讼代理等服务方式,为农民、农民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
【第10篇】如何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调查报告范文
党的十八大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有效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这是对新时期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加快发展时期,离退休干部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退休干部队伍的不断扩大,退休干部的高峰期也即将到来,着眼未来,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工作任务,将出现在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的前提下,服务对象逐渐转变到以退休干部为主的趋势。如何加强退休干部管理与服务,已成为当前老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区委老干局将今年六月份确定为“老干部工作调研月”,整个调研活动历时一个月,共分两个组,每个组4名同志,调研组深入全区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专业公司,通过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听取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的意见建议, 本次调研,共深入11个乡镇、街道以及60余个退休干部比较集中的区直单位,召开座谈会56个,参加座谈会人员458人,走访退休干部300多人,发放征求意见表400余份,收集退休干部意见建议56条,全面摸清了全区退休干部的情况和问题。
一、**区退休干部的基本状况
我区现有退休干部2562人,年龄最大的84岁,年龄最小的56岁,平均年龄63.5 岁。退休干部党员1606人,党员总数占退休干部总数的62.6%。退休干部群体年龄不是太大,60岁左右占多数,知识面广,经验丰富,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强烈,他们更加追求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我们的工作思路有新转变、服务管理有新举措、工作体制机制有新模式。
二、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区对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完善了退休干部档案管理和工作制度,形成了组织管理和退休干部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经常性组织退休干部开展了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广大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为主要依托,切实加强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区委成立了**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党工委成立后,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加快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建步伐,及时明确离退休干部党员特别是退休干部党员的党组织隶属关系,使他们组织有归属,活动有人管。针对退休干部的特点,创新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规范化党支部活动”、争创“五好离退休党支部”和争当“四好退休党员”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和树立了典型,确保退休干部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进一步增强退休党员的荣誉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努力使退休干部党员“离职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今年在区委老干部局专门设立了乡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室,主要供距离较远的乡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活动学习,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搭建一个有力的平台。
(二)以学习、参观考察为引领,进一步全面落实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由于绝大多数退休干部在职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热心参与政治活动,所以退休后非常在乎政治待遇的落实。由于受政策和经费的限制,**区委老干部局因地制宜,组织退休干部就近就地开展“三学”活动。一是学理论,组织退休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文件,认真研读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规定书目,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使退休干部思想上不掉队,紧跟时代步伐。二是学典型,组织退休干部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事迹,观看《杨善洲》《焦裕禄》等电影、记录片,激励退休干部见贤思齐,行动上紧跟时代步伐。三是学发展,组织退休干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及时了解本单位最新发展动态,为本单位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余热。
(三)以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为主阵地,使退休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在新时期,随着离休干部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明确地将退休干部作为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老年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及时调整办学特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搞活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开设了传统的音乐、舞蹈、书法类课程,而且探索开设照片处理、中医按摩保健等时髦课程,颇受退休干部。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退休干部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坚持走出中心、走向社会的原则积极参加省、市等各方面组织的演出及比赛,带动全区特别是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坚持组织和引导,积极有效地发挥退休干部的作用。发挥退休干部的作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晚年人生价值,是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新的形势下,要适应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坚持离休干部发挥作用与退休干部发挥作用一起抓,坚持以退休干部为发挥作用主体,使退休干部成为老干部发挥作用的主力军。近年来,**区积极组建“两团一队”积极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深入学校、社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法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与网吧游戏厅义务监督,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发挥**管护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作用,在湖水监测、制止不文明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全面顾及到其住、行、学习、娱乐等各方面,工作量大且范围广,工作复杂且难度较大。目前来说,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撑。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离休干部的政策,然而在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上,国家则缺乏统一政策的规定和规范。而相关政策的缺乏造成了各地及各单位对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在认知上明显存在不足,不能明确其服务职能和职责范围。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如在退休干部阅文、参观考察、订阅报刊等方面也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些都导致了各地与各单位在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中往往无章可循、标准不一,工作难度较大。
(二)退休干部活动经费不足。针对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规定问题,由于国家没有统一政策的规定,各地执行标准不一,都是根据上级拨款及自身经费来规定活动经费的。基本上除部分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化管理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经费上仍实行预算包干,因此上级所拨离退休人员经费实际上只能满足实际政策性开支的一半都不到。为了保证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能切实服务于这一群体,且能有较好的工作效果,许多单位都会想方设法调整在职职工的相关经费来落实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的差额。
(三)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滞后。一是由于退休干部居住分散,活动场地很不均衡。有的居住地有不同单位的多个退休干部活动室,有的居住地没有活动场所,有的退休干部居住地离原单位很远,参加组织学习、活动很不方便二是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滞后。随着退休干部人员的增加,致使活动中心面积远远不能满足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加的需求,具体到各单位的活动室同样存在着没有长远规划、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工作经费不充足、活动场所规模小和设施简陋的实际问题。三是在开展活动时,各单位、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均以自身工作为主。部门之间协调性差、配合性弱,开展活动有时存在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使退休干部觉得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导致一部分退休干部厌倦参加活动。
(四)服务退休干部的机构和队伍力量薄弱。面对退休干部群体越来越大的现状,现有工作机构和人员已远远不相适应。一是老干部部门力量不足。各级老干部局至今基本上是成立之初根据离休干部人数所核定的机构编制和经费,并没有随情况变化作调整。二是在部门单位中老干部工作机构相对弱化。由于体制改革,许多单位虽然牌子仍在,制度上墙,但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使服务管理工作处于一般应付状态。为离休干部管理和服务都忙不过来,更谈不上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个别单位甚至连老干部工作机构也已不复存在。
三、对策及建议
(一)尽快研究制定比较完善的退休干部政策制度。针对我国目前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仍缺乏统一政策的规定,且我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的既定事实,结合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相关部门应以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参照,研究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相关政策。以此加强各地、各级、各单位间对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做到有规可查、有据可依、政策统一,有利于退休干部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对于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没有统一政策的规定,各地执行标准不一,且与离休干部的活动经费相比相差很大。为了能够给退休干部开展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相关退休干部管理部门应参照离休干部活动经费的标准,对退休干部的活动经费做出统一的规定,经费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开支渠道,根据退休干部资历、原职务高低规定不同标准,保证退休干部各项活动的开展顺利进行。
(二)拓展退休干部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群体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随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向社会化服务过渡,为退休干部群体服务与管理的功能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化。这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财政、民政、原单位、社区等诸多部门,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多方力量,完善“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是有序推进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强化引导,部门尽职。老干部局要切实履行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的职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指导、协调和督促供养关系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积极营造退休干部养、医、教、学、乐、为的良好环境,确保他们安度晚年。二是要突出主体,单位尽责。原单位要积极为退休干部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合理需求,保障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三是要面向社会,社区尽力。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利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医疗保健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物业管理中心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退休干部开展“四就近”活动。四是要依托支部,同伴尽心。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把握相互之间经历相近、语言相通、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的特点,采取结对互助、划片关照的办法,有效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要立足家庭,子女尽孝。按照“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子女为退休干部营造生活上照顾、心理上沟通、精神上抚慰等理解与关爱、健康与和谐的家庭亲情氛围。
(三)大力倡导“文化养老”。随着我国开始进入老年社会,“文化养老”正在日益成为当代老年人高雅的生活方式。退休干部一般都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品位的特点,要引导他们努力摆脱“待遇养老”、“享受养老”、“无为养老”的世俗老年生活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文化养老”中起骨干核心作用,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同时也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在退休干部中大力倡导“文化养老”,老干部工作部门及社会各界要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比如今年组织开展庆祝建国65周年的各项活动,全区的老干部积极踊跃参加,**区举办了“老少同乐迎国庆”、“迎国庆、夕阳红”文艺汇演等活动,收到纪念征文上百篇,创作书画作品数十件。第二,“文化养老”要与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区鼓励退休干部“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在街头广场、社区大院等公共场所,到处都活跃着老年健身、舞蹈、秧歌表演、体育锻炼等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他们中的核心骨干大都是退休干部,通过文化形式,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同时感受社会和组织的尊重与爱护,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中求得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情趣的满足。第三,“文化养老”不能只停留在少数“文化人”的圈子里,要以多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吸引广大退休干部参加。如可以把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作为“文化养老”的一种普遍方式,通过征集读书心得体会进行鼓励和引导,让老干部在读书中坚定信仰、开阔视野、醒脑益智、振奋精神、益寿延年,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中享受快乐、幸福、高尚的晚年生活。
(四)发挥退休干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从政策上为退休干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广开渠道。首先,要鼓励退休干部利用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技术特长、人脉资源、社会威望等,主动发光发热,为社会创造新财富。其次,要有组织地通过社会团体,发挥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此,老干部工作部门要建立退休干部人才库,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心理意愿,帮助他们牵线搭桥,老有所为。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老年团体的组织和管理,鼓励并科学引导退休干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作贡献。第三,是从服务上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阵地,加强对退休干部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回归社会和“二次就业”充电储能。要在社会上营造尊重老干部、爱护老干部的良好氛围,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使退休干部的奉献精神得到社会承认,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老有所为的良好风气。
总之,不断改进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既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老干部工作发展大局的需要,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我们要在坚持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发展,以实际行动做好这项工作,让党组织放心,让退休老同志满意。
【第11篇】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加快建设新农村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本人对开发区所属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开发区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发区行政村进村道路全部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过水利大建设,农村河塘、水库整治效果明显,恢复和增强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电网、通讯网络的改造,现在开发区所属村落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
2、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
农村卫生一直是开发区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民营医院3家,从业人员80人,其他各类诊所、医务室27家,从业人员112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开发区把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主,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到20xx年底,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5%,居民参保率95%,农村新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8%。同时,开发区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失地必保、即征即保,符合条件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补助。
4、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全区三个镇街共拥有幼儿园10所、小学6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468人,小学教职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职业中学生964人,初中学生2065人,小学生3078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5、农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保障逐渐提高
随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大量转移出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发区从20xx年开始,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人,培训失地农民390人, 就业率达6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8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信”。这里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给与技术服务。开发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每百户拥有电脑12.5台,用本户电脑上网的户数占90%。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
一是目前农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也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地头。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农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饮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
2、医疗卫生环境总体水平较低
一是目前开发区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每个村还只有1个卫生室,且许多问诊病房陈旧,必须进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市里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在职的城镇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较为缺乏,农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农村基本社保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
开发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xx年,开发区农村低保对象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89.62元,低于城镇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标准和132.45元的平均补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要低于城市。
4、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区差距明显。20xx年,开发区农村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城市的82.5%,农村生均仪器设备折算金额仅为城市的58.2%。同时,由于开发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5、再就业培训组织化就业程度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深度不够
就业再就业培训由于受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之参培学员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培训层次基本限于初级上岗类培训,另外培训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训后基本上以分散就业为主,组织化就业程度不高。培训受资金制约,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开展不够,目前培训的补贴额为人均480元左右,从开始培训起一直到后续服务,时间跨度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服务工作大大缩水,深度明显不足。
6、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规划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靓丽的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镇街公路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延伸改造,实现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硬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快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实施受益人口达1.5万人的饮用水改造工程。
2、进一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补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建设朝阳镇文化中心办公楼。努力在苏北县(区)农村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朝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不断完善农村两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开发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单一、运营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步,应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为核心,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实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延伸服务功能,推进拓展服务功能。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对原区工业公司办公楼进行改造,力争在年内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劳务派遣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人性化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
3、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
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第12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二、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我院及兄弟单位近年来的收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入院病人数还是在院病人数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我院在前,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为264张,但住院病人却经常性超过300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核定床位扩大到360张,但收治病人数增长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数达到382人,更达到414人。而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三、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13篇】《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呼吁加强对海外留学生的服务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最新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全球化进程中,留学虽然能够培养出全球化人才,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国际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海外求学中将面临跨文化适应、语言学习等压力,考虑到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留学生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成长中面临的种种矛盾。
为了让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得更好,《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认为,需要社会、家庭注意以下几方面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一,留学之前做好规划,特别是要打好语言基础,通过参加夏令营、培训班等方式磨练意志,培养独立性与适应性;第二,中小学留学生需要寻找可靠的监护人或寄宿学校进行监管,帮助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减少所处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冲击,提高保险系数;第三,保持留学生与家人(监护人)、留学生组织、使领馆等的密切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第四,充分了解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还特别强调,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可通过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建设,发挥其作用。
一是统筹整合外事部门力量,加强留学前法律意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结合目前国家、地方外事部门针对出国旅游、出国留学、出国商务等人士开展的培训活动,加强外事部门、教育部门与各大国际学校、高校、中学、留学中介等机构的联系,积极引导有意向留学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留学生及留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意向)留学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法律法规意识。同时,发挥领事馆的作用,为我国海外留学生提供所在国的基本法律法规咨询和法律援助;对那些年龄偏小、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不足的留学生,积极倡导海外留学生监护人制度,指定当地监护人,加强风险防范。
二是加快建设并整合出国留学数据库,加强与留学生的联络。目前,家庭帮助以及院系渠道仍是多数留学生在海外寻求帮助的主要途径,政府及相关领事机构在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适合的通道与国内相关部门进行常态化的联系。注重留学人员权益保护,首先要整合教育、外事等部门力量,对出国留学生开展备案统计工作,形成部门共享数据库,建立起与海外留学生联系的渠道。
三是充分发挥中国海外留学生组织的纽带和服务作用。在留学低龄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海外留学生组织作为联络留学生的重要渠道,将成为国家推进海外留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议通过驻地大使馆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的联系,使之成为整合国内外资源,服务海外留学生的重要平台。
【第14篇】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规范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家庭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劳动社会化已呈发展趋势,城乡居民要求提供形式多样、优质满意的家政服务越来越多。近期,我们对该市家政服务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市近年来家政服务业行业发展快速。根据工商登记信息统计,目前我市家政服务的公司10家左右,主要从事卫生保洁、物业管理、保姆、家教、医疗护理、岗前培训等,从业人员主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下岗无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应该说,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市在促进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工商部门一直积极引导符合领证条件的家政服务人员及时办理个体执照经营,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政组织,动员兴办公司,定期开展市场清理整顿,加强市场日常监管,取缔无证无照“黑中介”;又如近年来人社局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开发家政培训项目,以学习技能实现就业为目的,以关爱“4050”人员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联合**金管家公司合作搞培训,家政服务员培训实行全程免费服务。培训项目涉及职业道德、家庭烹饪、母婴护理、家用电器使用常识等,截止目前,全市有1118人接受了家政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二、存在问题
一是服务员权益受侵严重。由于家政服务机构、服务员和客户三方的责、权、利不明确,签订的服务合同不规范,导致服务员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客户无故克扣服务员工资、不合理加大服务员工作量,甚至女性服务员受到性骚扰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家政服务需求量巨大,但从业人员偏少,供远远小于求。尤其一到岁末或节假日,家政人员更加供不应求,出现市场严重短缺的情况,致使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一涨再涨。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人社局虽有专门培训机构,但对家政服务培训内容还偏少,导致从业人员培训不足、技能单一、不少从业人员从未参加过培训就直接上岗,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四是管理不规范。家政服务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大部分超范围经营,许多机构主业是房产中介,附带一些家政服务项目,缺乏后续服务。很多中介机构只为盲目占领市场,对从业人员不进行筛选,直接上岗,导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造成家政中介机构诚信度低。市场监管手段比较滞后,家政服务机构无统一行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严重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要建立规范的大型家政服务网络。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及服务业发展状况,制订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规范的大型家政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家政供需矛盾问题,提供规范优质家政服务产品,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使家政服务行业形成一定规模,促进更多的人走上再就业岗位,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加强家政服务的培训和管理。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进行统一考核,考核通过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凭证上岗,并定期组织复训,不合格者吊销原从业资格证书。对有高级家政人员需求的家庭实行会员管理制度,可对文化程度高,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高和能力水平强的(譬如懂外语,能驾驶,会电脑,懂得营养配餐、善理财并能熟练操作各类家用电器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实行人才储备库机制,为需要高级家政人员的会员进行推介。
四、努力方向
一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家政服务的技术含量。在实际工作中,家政服务员有无经过专门训练、是否具有必备的技能,服务的效果大不一样。现阶段,人社局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建设一个家政服务员培训考核的实训基地,为培育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员,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使家政服务得到规范发展。工商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积极引导家政组织由中介制管理向员工制管理转变,以改变“一间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开门营业状况,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运行质态。对以个人名义从事的家政服务、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器、家庭教育,可以不办理登记;依法规范家政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对小户散户实行备案制度,保障家政服务机构的正当有序竞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家政服务消费纠纷的调解,在服务质量上加以监管和引导。
三是加快家政服务业相关服务标准制定等工作推进进程,规范行业服务体系。充分调研摸底后我委将加快研究拟定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设计的重大产业政策、规划项目,做好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平衡,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同时积极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成立,逐步形成完整的行业服务规范体系。
四是推进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降低家政服务人员职业风险。针对目前家政从业人员工作社会保障低、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我委下一步将积极会同人社、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按照“低收费、广覆盖”的原则,研究设计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企业灵活参保,推行意外伤害、意外医疗等保险,从而降低家政从业人员职业风险,为其稳定、安全、体面就业提供保障。
五是研究提出发展家政服务业的财税政策,落实相关支持保障措施。研究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引导家政服务单位积极注册登记并进行规范化经营,鼓励进一步做大做强。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各类家政服务单位在各项税费给予减免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加强服务培训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