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整理4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9:3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篇《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的范文。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整理4篇)

篇1: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摘要:

奶牛皱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皱胃疾病,是危害集约化养牛尤其是高产奶牛的多发性腹腔疾病之一,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较高,成为威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现就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关键词:

奶牛 真胃变位 防治措施

1病因

高精料日粮在奶牛瘤胃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的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迟缓,在真胃弛缓的基础上,由于分娩、体位突变等继发真胃变位。

分娩是该病发生的真正病因。由于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低被抬高,真胃可转入瘤胃下部甚至左侧。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压在左侧,形成左方变位。

真胃黏膜损伤、黏膜下神经组织破坏继发真胃弛缓,在此基础上形成奶牛真胃变位。

年龄、体重、高产以及胎衣滞留、子宫炎、乳房炎、消化不良等都与本病有一定的关系。

2发病规律

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为2.5%--5%左右,其中85%--88%的病例为左方变位,右方变位的病例较少。病程一般4--5天,病牛有腹痛、脱水、体温降低、代谢性碱中毒等临床症状。

2.1奶牛真胃变位与奶牛年龄的关系

育成牛、成乳牛均可发病,其中产2--4胎的奶牛最易发病,占发病总数的81%,犊牛和公牛偶尔也有发病现象,犊牛的真胃变位大多数为右方变胃。

2.2奶牛真胃变位与营养的关系

饲喂大量精料容易引起奶牛真胃变位,过多饲喂精料时瘤胃和真胃的蠕动减慢,而且精料很快在瘤胃中发酵,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胃肠道弛缓,特别是真胃弛缓。高精料的日粮瘤胃发酵过程中产生气体增多,使瘤胃充气上浮,使瘤胃和腹壁底部的空隙增大,弛缓、扩张的真胃很容易向左方游走,移行到左侧腹腔,形成真胃变位。

2.3奶牛真胃变位与分娩的关系

奶牛真胃变位在分娩前后都有发病,其中在分娩后发病占96%,特别是在分娩后一个月内的发病率较高,产双胎、胎儿过大的奶牛最易发病。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真胃可以移到瘤胃底部,甚至左侧造成生理性变位,分娩后子宫内压力突然减小,瘤胃将真胃推回右侧。另一方面怀孕后期出现代谢紊乱,如代谢性碱中毒、低氯血症、低血钾、酮病等造成真胃弛缓,蠕动减慢,真胃不能及时收缩回位造成真胃变位。特别是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奶牛,真胃内气体、液体增多时真胃很难复位。

2.4粗饲料过短过细的牛群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高

一般玉米青贮的长度8--10cm,苜蓿干草、禾本科干草最好喂长草。一方面这些长草,长的青贮有利于促进咀嚼、反刍,促进唾液分泌,防止出现瘤胃酸中毒和促进瘤胃、真胃蠕动。另一方面粗饲料过短过细不利于在网瓣口形成一道粗饲料屏障,未充分咀嚼的饲草进入瓣胃、真胃造成真胃黏膜损伤,真胃弛缓,从而引发真胃变位。

3临床症状

一般在分娩后几天食欲不振,或无食欲,产奶下降,有不同程度的酮病,但治疗后常不能见效。体温、心跳呼吸一般正常,排便少,比正常的软,但可发生周期性腹泻,瘤胃因被真胃挤压隔绝蠕动音,次数减少,或听不到,真胃的听诊可在左侧第10-11肋间隙(肋弓后缘处)进行,可听到一种高朗的叮零声的拍水音,蠕动音可频繁发生,如在瘤胃背囊压诊同时作真胃听诊时更清楚。

叩诊可和听诊结合检查,用手指或叩诊垂板在左腹壁中1/3部9—12肋间叩击气性的真胃,还常出现“钢管音”(金属性回响音),以叩诊与听诊结合的方法,可在其左侧倒数第二和第三肋间听到金属性回响音(钢管音)。急性病例少见,亚急性病例食欲呈间隙性,有时可能选择性吃点干草。直肠检查:右上腹部空虚,瘤胃变小,左上腹部内压降低,偶尔瘤胃呈现臌气,如为前方变位,听诊瘤胃音似乎正常,在心脏后上方或两侧胸部可听到因真胃膨胀而出现的潺潺流水音。

4诊断要点

(1)主要发生于产后,左方变位多在分娩后数日或3周以内发病。 (2)慢性消化紊乱:食欲时好时坏,喜食粗料拒食精料,产奶量急剧下降 (3)将听诊器放于左侧倒数第一、二肋间上部,同时,用手弹击左腹肋弓区,可以听到一种类似叩击金属管所发出的共鸣音—“钢管音”。

(4)在左下腹肋弓区听诊,常常可听到皱胃运动发出的流水音。

5治疗

5.1保守疗法

真胃变位的早期病例可以通过药物促进瘤胃、瓣胃、真胃蠕动,促进真胃内的食物流动,及时缓解低钾血症、低氯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为促进胃肠蠕动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 20-30毫升,氨甲酰胆碱类药物如新斯的明10-15毫升或强力胃肠舒10-20毫升。

5.2翻滚法

翻滚法和手术方法相比,翻滚法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切开腹腔,对奶牛损伤小,缺点是疗效不确实容易复发,在治疗左方变位时成功率在20-30%左右。右方变位和孕牛患真胃变位时不能采用翻滚法。使用翻滚法前先禁食、禁水两天,使腹腔体积缩小,结合腹腔注射温生理盐水2000-2500毫升,翻滚后每天3-4小时的逍遥运动。对一次翻滚无效的病例可以重复使用一次。

5.3手术疗法

5.3.1麻醉及消毒

用速眠新1 ml、阿托品1 ml混合肌肉注射进行全身轻度麻醉。用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器械及术者消毒:手术器械、创巾、止血纱布、缝合线用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术者及助手,第一助手用新洁尔灭溶液清洗、浸泡手及手臂消毒。术部用温肥皂水充分清洗术部及四周被毛,用手术刀剃去术部被毛,用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5.3.2手术

铺好创巾、巾钳固定。一次切开皮肤,切口长度约20 cm。平头剪刀一次剪开肌腱及腹膜。术者手沿腹壁伸入腹腔,牵拉皱胃并向腹腔右侧推送,常常可以听到胃内气体移动的“咕噜”声,表明复位成功。如果皱胃和腹腔粘连,须用手小心地分离粘连组织再复位。

5.3.3皱胃固定

用12号或18号缝合线双线将靠近皱胃幽门部的皱胃与网膜连接部固定在创口右侧的腹壁上(既可在皱胃小弯一侧固定,也可以在皱胃大弯一侧固定)。

5.3.4缝合及术后消毒

腹腔内撒布青霉素粉后,用18#丝线双线和弯三棱针“8”字一次缝合腹膜和肌腱层,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撒布青霉素粉,然后结节缝合皮肤,最后,创口碘酒消毒,做结系绷带保护创口。术后创口每天用碘酒涂抹消毒一次,每天静脉注射青霉素、葡萄糖等药物抗菌消炎、强心补液等措施,连续5~7天。术后1~2天禁食,待反刍基本正常后逐渐转为正常饲养。

5.3.5术后护理

术后奶牛加强护理。对术后孕牛每周注射两次黄体酮。术后奶牛放置在干燥的土制地面的牛舍,以免滑倒。每天饲喂优质长苜蓿干草和长禾本科干草。饮水清洁充足。

切口和真胃固定线处每天用碘酊涂擦2-3次,每隔3-5天右侧肷窝处腹腔注射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50毫升。连用2次。

手术后的奶牛每天输液一次,连用5天。庆大霉素80-100毫克,xx20毫克,5%葡萄糖生理盐水3 000-3 500毫升,25%葡萄糖500-1 000毫升,钙磷镁合剂500-700毫升,复方氯化钠500毫升,10%氯化钠500毫升,氯化钾1-1.5克,维生素B1 3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氯化钾输液时要稀释成0.3%以下的浓度,速度要缓慢。体质虚弱的奶牛可在液体中加三磷酸腺苷20毫升辅酶A10支。

6预防

6.1产后奶牛加强护理

奶牛产后1个月是真胃变位的高发时期,产后奶牛身体虚弱容易发生前胃迟缓、低血钙、生产瘫痪、酮病、胎衣不下、重症乳房炎等疾病,而引发真胃变位。产后奶牛要加强护理,犊牛出生后给母牛饮麸皮糖盐水2-3桶,灌服磷酸氢钙20g,健胃散250-300g,肌肉注射催产素100单位,以恢复体力,促进血钙恢复,促进子宫收缩,排除子宫内的液体,加速子宫复旧。

6.2日粮中的粗饲料避免切的过短过细

奶牛日粮中的青贮玉米应切成3-6cm的长度,避免切的过短过细,苜蓿干草和禾本科干草最好喂长草,长纤维的干草能促进牛反刍时咀嚼,增加唾液分泌,有利于胃肠蠕动和食物排空,防止出现前胃迟缓、真胃积食、变位等疾病。

6.3奶牛每天要有一定的运动量

奶牛运动场最好采用土质地面,尽量开阔,地势平坦。积粪、积尿及时清除,有条件的奶牛场最好建两个运动场,每月更换一次,交替使用。水槽和料槽距离尽量远,保证奶牛有一定的逍遥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特别是新产牛每天最好定时驱赶运动。

6.4奶牛饲料粗精搭配合理

奶牛日粮应粗精搭配合理,营养全面,混合均匀。特别是高产奶牛应该适当控制精料喂量,最高每天不能超过10-12kg,配制日粮时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饲槽内准备盐、舔砖、碳酸氢钠供奶牛自由舔食。

切实保证供足奶牛日粮总干物质量,粗饲料的比重不低于40%,并保证粗饲料的“粗糙度”,防止粉碎过细,更不宜制成颗粒;从干奶期到分娩,精料的增加和日粮变换不宜过快,一般要有7~10天的过渡期;夏天,要做好奶牛的防暑降温工作,预防热应激对奶牛的不良影响:经常观察牛体健康和采食、反刍状况,测量牛的体温、呼吸、脉搏;察看排粪、排尿,一旦发现传染性疾病,及时治疗;保证奶牛有充足的采食、饮水空间,防止牛群过于拥挤。同时,经常保持牛槽、牛床、水槽和运动场的卫生,保证奶牛有良好的采食、饮水和反刍条件。

7小结与体会

在左腹部听叩诊结合听到类似叩击金属管所发出的“钢管音”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示病症状,但事实上,许多疾病过程中(如皱胃积食、胃肠臌气等)均可以在左腹部听到“钢管音”,而许多兽医却把这一症状作为确诊本病的标志,一旦听到“钢管音”就确诊为本病造成许多误诊误治,一般单纯皱胃左方变位病例,“钢管音”一般仅局限于左腹部肋弓区较小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大面积“钢管音”往往不是本病。

大量实践证明,手术整复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手术后12~24 h食欲、反刍恢复正常。对保守疗法无效的病例和病程较长的病例可以采用手术疗法。手术疗法的优点是将真胃固定,疗效确实是根治的方法。缺点是操作复杂,手术和术后护理花费较高。对左侧变位,常左右侧腹肷部同时开口,两边协力将皱胃由左侧拉向腹底,再牵到右侧,将胃壁与右腹壁缝合固定之。手术疗法效果

确实是根治的方法,但是对于病程较长产生腹膜炎,腹腔积水的病例效果较差。 手术治疗奶牛皱胃左方变位有多处手术通路,常用的有左肷部切口、右肷部切口、左右肷部同时切口、腹中线切口、腹中线旁切口、右侧乳静脉与肋弓下缘之间切口等,通过大量实践,我们认为以腹中线旁切口(腹中线与乳静脉之间切口)为最佳部位,其优点是:

(1)切口小:在肷部切口时,由于有腹部肌肉限制,一般其切口长度均在30 cm左右,而腹中线旁切口仅需18~20 cm即可。

(2)离皱胃近,易于观察、整复、固定皱胃。

(3)易于检查皱胃、肝胆、肠道等腹腔器官,及时发现其他疾病,如发现疾病,易于治疗。

(4)不易复发:由于整复、固定均在眼睛直视下进行,因而整复确实、固定牢靠,因而不易复发。在腹中线旁切口时,缝合后张力相对较大,因此我们在缝合时,采用双线“8”字缝合,可以大大提高切口缝合后的抗拉能力,在许多例手术中,全部一次成功,创口愈合、恢复良好。

篇2: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摘要:

文章主要根据在基层中对于畜牧兽医的动物相关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主要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基层工作;畜牧兽医;动物预防;解决措施

基层的防疫体系在我国对于动物防疫工作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基层防疫也会随着持续发展的状况不断增长着。由于基层防疫站的建立,让相关工作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重点病情的治疗上,完善管理和优化机制是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展开的关键点,其中体现的防疫价值尤为明显。文章主要结合瓜拉、白崖沟、包哈图等村庄的畜牧工作进行主要分析。

1工作重要性

所谓基层畜牧工作体系,其实就是在防疫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与市场需求的相互连接,并以此处理好两者间的枢纽带。而相对于公共卫生而言,基层畜牧防疫工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必须高度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独立的基层经营者在一般程度上无法满足社会产量的需求,并且独立的经营户存在的风险较大,也没有绝对的预防措施,这就使得基层畜牧的生产结构在总体产业上出现极不协调的比例。现阶段,由于我国在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让动物的相关产品在质量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与此同时,世界性的重大疫病出现让我国的防疫工作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性。为此,专业性兽医队伍的建设很有必要,良好的管理秩序能够分析市场需求来进行规范管理,相关部门需要积极的'拓展市场,以保证畜牧业的良好发展。最后,完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专业人员的素质是保证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防疫工作的顺利才能促进我国畜牧行业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

2工作重点

2.1定期检查

管理基层畜牧的工作,需要有着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对该区域的动物进行详细的检查并记录,了解不同动物的身体状况。除此外,还需要对动物进行疫苗的定期注射,防止有些病毒的突然侵入。

2.2疾病控制

在基层畜牧的防疫工作中疫病的控制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在实际的工作进展中,必须对相关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所有动物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对于不同疫病要采取相关措施的治疗,对于突发的疫病预防,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动物的身体健康。

2.3完善设施

在基层防疫站中的设备机构中,对于各类设备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这样对防疫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场地提供必要条件。

2.4专业人才

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技术人员的工作合理分配很有必要。基层的畜牧防疫工作在我国也是近些年才重视起来,所以,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引进很重要,并加强在职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全面发展,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专业队伍的组建也对工作的顺利进展有着很好的帮助。

3解决措施

3.1改善环境

现阶段很多基层机构的相关职能一直被淡化,这就让很多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差劲。特别是基层防疫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大,从注射疫苗到建档登记,有限的时间规定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从瓜拉、白崖沟、包哈图等村庄的畜牧动物数量变化来看,我们就能很明确的了解环境对动物的生长有多么重要。所以,在基层工作中,协调好组织职能和防疫职能的相关工作很重要,并且加强工作环境的改善,能够让工作人员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3.2建立制度

针对防疫相关队伍的老龄化现象,基层的相关单位需要制定相关机制,促进着基层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发展。此外,为减少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应当适当的增加防疫人员的数量,以此能有效的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过度劳动等。同时,在资金上也要有较为良好的待遇,增大该地区的资金使用,在使用药物的采购、运送和保护工作上需要严格的筛选,为避免相关工作的疏忽而造成动物伤亡。

3.3提高素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但在动物的防疫工作上也不能掉以轻心,顺应时代的需求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工作开展,信息化技术的引进能够从疫病的源头出发,从根本上彻底防止疫病的出现,从而提高国家的防疫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但因为客观方面的因素,懂得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人员并不多,而且综合素质也较为低下,这对于高新技术的防疫工作开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需要从全方位吸引人才,扩大相关防疫工作的专业队伍。此外,工作制度的完善推动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优化,较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队伍对基层畜牧防疫工作的进展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4结束语

关于基层畜牧动物在防疫工作上的开展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而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也是来源于对畜牧动物在防疫工作上的控制和管理,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畜牧动物的防疫工作效果。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在基层畜牧动物的防疫工作中的工作水平提高和服务水平提升,从本质上促进国家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3:畜牧兽医大专毕业论文

谈“无名高热病”的研究及防治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

关键词:无名高热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免疫预防 饲养管理

2006年春秋之季,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

通过相关部门及专家近一年的探索与研究,已证实该疫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

1.1 疫病的流行性

本病自2006年5月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

接着于10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

近期又在广东云浮市出现疫情,呈现明显的跨区域流行和传播特征。

一般来说,一旦猪场感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天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

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致死。

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

被感染的猪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流鼻涕、咳嗽等呼吸症状;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紊乱;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1.2 疫病的影响

据官方统计,至今年5月为止,全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发病猪45858头,死亡18597头,扑杀5778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与1996年所发生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2002年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

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这次疫情所带来的损失要大得多。

因此受到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养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众多科研单位和政府专职机构对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2007年3月28日,农业部正式公布该疫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疫病,并开展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工作,促进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制误区及教训

2006年夏秋发生的生猪高热病给全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危害,许多养猪大户至今一提起高热病仍心人余悸。

最初对于该病的防治都比较的迷茫,在没有确诊,弄清病原的情况下,采用盲目的常规治疗,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加重病情,导致死亡,因此盛传“越打越死”之传说。

甚至有些兽医在疫情初期,搞不清病因误诊,按照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蓝耳病、流感、猪瘟、圆环病毒等病来进行针对性治疗,不但用药成本增加,而且提高猪群死亡率,造成严重后果。

因防制存在种种误区,致使养殖户们对高热病产生的恐慌感。

2.1 2006年疫病的防控上存在的误区

①疫情暴发之初,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或者卖到市场,疏忽了疫病扑杀封锁的工作,导致疫情扩散,疫源泛滥。

②没有严格的引种、防疫制度,生猪流动性大,跨区域贩买,加速了疫病的暴发和流行,“惟有源头活水来”。

③疾病认识不够,未进行病原测定下就盲目下诊断结论,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引起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

④饥不择食,病急乱求医,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

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

甚至发生一夜之间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结果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

⑤饲养管理粗放,尤其是农村散养户,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

大部分采用潲水养猪,营养不良。

⑥免疫保健意识淡泊,不重监测,盲目注谢疫苗,有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应有的免疫。

2.2应加强疫病紧急防控

应加强疫病紧急防控,封杀病死猪、消毒工作是减少发病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封锁疫区,降低疫病的发生与扩散。

加强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疫病的'传播,从根本上清除了传染源。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7防控措施

目前在气温严热、猪病高发季节,养殖场须要高度重视猪病防控工作,把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重点,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关键是抓好免疫工作,免疫是落实“预防为主”防控方针的首要选择,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措施。

其主要措施如下:

3.1 做好猪场免疫预防

3.1.1 制定严格免疫程序

疫苗接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病的预防工作。

免疫程序可参照农业部发布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

3.1.2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操作

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必须选用经国家批准生产或已注册的疫苗,以减少免疫接种产生的应激与免疫失败的干扰。

3.1.3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

3.1.4 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

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在接种疫苗前三天后四天添加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

同时要求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3.1.5紧急免疫。

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紧急免疫。

3.2 全方位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加强消毒工作

3.2.1防止疫情扩散

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杀疫区,隔离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防止疫情扩散。

3.2.2防止疫情扩散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把好检疫关。

人们常说:抓好种猪检疫工作,禁止引进病源猪,从根本上减少传染源。

3.2.3做好消毒工作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和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

由于有些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广谱、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用复方戊二醛溶液1:800倍稀释进行环境、器具和空气消毒,同时防止人员串栏。

饮水消毒按1:3000倍稀释。

疫病暴发时,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降低稀释倍数,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2次严格消毒,以防止本病扩散蔓延,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或选用最新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粉1:400倍稀释,利用强氧化性及高酸性,对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产生强大的破坏作用。

3.3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药物保健,减少易感动物

3.3.1 改善饲养环境

猪场在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应注意保温,并保持猪舍干燥,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氨气浓度,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3.3.2 保证饲料质量

营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猪的免疫功能、成活率、产仔率及生长速度。

因此要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严禁饲喂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3.3.3 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

3.3.3.1 定期做好猪场杀虫灭鼠工作

众所周知,体内外寄生虫能够吸收猪体营养,传播疾病,降低猪群的抵抗力,成为威胁畜禽养殖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因此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定期进行猪场杀虫灭鼠工作,加强猪群免疫功能,提高饲料报酬,减少经济损失。

目前规模养殖场一般采用“四加一” 驱虫模式,可选用 伊维菌素、芬苯达唑、莫西菌素等驱虫药进行定期驱虫。

3.3.3.2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和免疫抵抗力

根据猪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从母猪到生长猪进行系统的药物保健。

①怀孕和哺乳母猪。

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切断母猪到仔猪的垂直感染。

可选的用药方案,氟苯尼考500ppm加支原净150ppm或金霉素300ppm。

②保育仔猪和小猪群。

仔猪断乳前后1-2周,保育出栏前后的各1周(8周龄),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辅助性药物,有利于切断小猪群中个体之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也可选用氟苯尼考500ppm加利高霉素来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促进生长。

③生长育肥猪群。

在呼吸道疾病多发12-13周龄和17-18周龄,可选用氟苯尼考400ppm和泰乐菌素1000ppm交替使用。

④同时在饲料中可添加抗应激药物和免疫增强剂 ,如黄芪多糖、盐酸左旋咪唑可溶性粉,尽量减少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⑤饮水及饲料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等,防止继发感染。

4.小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没有想象及传说中那么可怕,养殖业者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防控措施,来避免疫情再次暴发,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编. 中国动物疫病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P49~61

[2] 邵国青,金星方,陈建民等. 南方夏季猪高热性疾病调查与回顾[J].养猪, 2007(1):21~22

[3] 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安全使用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6):35~36

[4] 唐晓玲,丰艳平,张石蕊,等. 糖萜素对早期断奶仔猪免疫机能的影响.饲料研究,2007(2):71~74

[5] 李国江,冯玉敏,付连军,等.糖萜素对雏鸡免疫器官影响的研究.养禽和禽病防治.2006(7):29~30

[6] 许振华,张石蕊,等. 糖萜素对三黄鸡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湖南饲料.2003(6):29~30

篇4:畜牧兽医大专毕业论文

浅析猪场消毒管理方案

猪场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扩散或场内病原微生物扩散所造成的,当猪场本身成为病菌理想场所时,疫病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如何防治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扩散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

生产中,良好的消毒灭源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传播,切断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传播之路。

所以好的猪场必须制定严谨的消毒管理方案,为猪群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1消毒药物的选择方案

1.1药物选择注意事项:

1.1.1依据猪场的常见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消毒药物。

word该篇DOC格式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整理4篇)范文,共有1072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整理4篇)下载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整理4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