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26 05:20: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

(2)、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2)、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数学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 www.haoword.com ,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探索三角形中面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2、问题情境:

某施工队在道路拓宽施工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马路旁原有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周长为80米的三角形绿化地,由于马路拓宽绿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个梯形,原绿化地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30米缩短成18米。现在的问题是:被削去的部分面积有多少?周长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看一看:

△ABC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算一算:

△ABC与△A′B′C′的相似比是多少?

△ABC与△A′B′C′的周长比是多少?面积比是多少?

3、想一想:

你发现上面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和相似比有什么关系?面积比与相似比又有什么关系?

4、验一验:是不是任何两个相似三角形都有此关系呢?你能加以验证吗?

5、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证题过程(多媒体)

6、归纳小结;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基础训练,加深理解

练一练:已知两个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列表格:

归纳: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已知相似比、周长比,求面积比要平方,已知面积比求相似比或周长比则要平方。

四、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已知:如图,△ABC,DE//BC,且△ADE的面积等于梯形BCED的面积,则△ADE与△ABC的相似比是

五、拓展延伸,共同提高

1、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1)找出图中的各对相似三角形;

(2)各对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分别是多少?面积的比呢?

ADEOBC2、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毫米,高AD=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六、回顾反思,畅谈心得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是用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新的想法或发现?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讨论吗?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2、3(2)(3)、4、5

2、探究推理过程课外整理完成,各组自行组织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从一个较为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入,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性质定理2的学习和探索,注重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以及由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数学思维过程。

3、由问题的解决变式到例题,再经例题加以拓展延伸,使本节内容衔接更趋自然,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以及图形之间的互相联系。

4、教学中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优秀 篇二

12.3.1

等腰三角形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

程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和探究法。

三、重难点:

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类的聪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看看这些伟大的人类建筑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 师1:同学们,这几张图片中共同存在的基本图形是什么?

等腰三角形以它那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成为我们数学殿堂的一枚瑰宝,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这些建筑要设计成等腰三角形的形式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个美妙的图形。(板书)12.3.1 等腰三角形

(二)探究发现,学习新知 1.认识等腰三角形 师1: 在小学时我们就知道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们利用剪纸的方法将手中的矩形纸片变变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先将纸片向下对折,再把角斜向下折叠,沿折痕剪下,打开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观察这个等腰三角形,我们称相等的边叫做——腰,那么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2.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观察猜想

师1: 接下来,我们再度观察手中的等腰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师2: 仔细观察:将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请大家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哪位同学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师3: 这些线段是互相重合的,它们存在什么数量关系?重合的角呢? 师4: 通过刚才的分析,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板书)猜想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猜想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实验操作

师1: 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等腰三角形ABC: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观察两个底角是否永远相等?这说明什么?

师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变化,AD是否永远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又能说明什么?

(3)推理论证

师1: 来看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将这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该如何叙述?

师2: 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师3: 如何进行证明呢? 师4: 谁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今天大家从不同角度添加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问题转化成全等三角形问题,进而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接下来,请大家将性质1齐读1遍。性质1简称:等边对等角。下面我们用符号语言描述性质的因果关系。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应用“等边对等角”时必须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师5: 由性质1的证明过程,你能不能证明出猜想2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观察性质1的证明过程,在作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的基础上,由三角形全等,我们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师6: 类比这种证明方法,当我们作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时,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师7: 当我们作出底边上的高呢?

经过证明它平分顶角并平分底边。通过刚才的证明,我们得到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我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也就证明出了性质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填空题,这就是性质2的数学符号表述。仔细观察这三组符号语言,在等腰三角形的前提下,我们只要知道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条,即可推出其余两个是成立的。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我们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3.辩证思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我们再来看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那么底角的平分线,腰上的中线和高是否互相重合?请大家动手折叠来说明。师1: 重合吗?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必须强调的是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理解记忆,实际应用

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解决什么样的具体问题?请看例1,独立思考第(1)(2)问,有答案,请举手。

师1: 请大家观察∠BDC是等腰△ABD的外角,思考∠BDC与∠A有何数量关系?

师2: 思考第(3)问,如何求各角的度数?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求解第(3)问。

师3: 答案是什么?

这道题目我们结合图形,利用方程进行求解,可以使我们的表述更加清晰。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个例题,齐读例2,有思路,请举手回答。师4: 谁还有其它不同的方法得出∠1?

(四)反馈新知,巩固练习。下面,我们进行两组小练习,看看谁的速度快?

师1: 通过这两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已知角为锐角,则它既可以作为顶角,也可以作为底角,需要分情况讨论;若已知角为钝角,则它只能作为顶角。

(五)回顾反思,归纳升华。

通过今天的数学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划分层次,布置作业。

(A)P56

1,4;(B)P56

1,4,6.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兴趣作业:利用等腰三角形设计一个电子作品。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体悟图形的美,努力去创造美,炫出我们的精彩吧!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河北肥乡第二中学

牛海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

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 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明

情景描述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大部分家庭盖有楼房。大家知道农村的楼房都有房梁,并且这些房梁都保持水平状态,你知道木匠师傅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房梁是否保持水平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学生1:用水平尺。学生2:用铅垂线,使房梁与铅垂线互相垂直。学生3:木匠师傅眼睛估计。„„

教师活动:教师肯定以上学生回答,同时指出学生3凭估计来判断,总是令人不放心,花上几万元,造出的房子是一高一低的。

现在有这样一种方法,不知道这根房梁能否保持水平? 如图,房梁上放一把三角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顶点A挂一条铅垂线,使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O。

AO 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类问题。然后引出课题:9.3.1 等腰三角形。

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经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实验操作,探究规律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方格纸、一张白纸。活动一:在方格纸上画出等腰三角形

方格纸上学生画出各种等腰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意图:由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画各种等腰三角形,进一步加深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同时为下面的“折”的实验作好准备。

活动二: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由方格纸所画等腰三角形,说出等腰三角形及相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并给出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同时在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活动三:一张白纸,如何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AAD白纸片沿虚线对折BCDB

剪下△ABD思考:这样折出的△ABC为什么就是等腰三角形呢?

意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成为数学活动的一分子。活动四:等腰三角形除了有两条边相等外,还有其他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

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把△ABC对折,使两腰AB、AC重叠,则折痕AD就是对称轴,因此可以得出一系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意图:(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探究和交流。(2)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合作讨论和探索交流,发现不同的等腰三角形有着类似的特征——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由学生探讨、归纳得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应用新知,尝试成功 尝试练习一: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其余两个角为 和 ;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一个底角为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70°,则它的三个内角为 ;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则它的三个内角为 ;

(5)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为什么?

意图:通过本练习,巩固理角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特别通过练习(4)设计,得出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尝试练习二:

如图,房梁上放一把三角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顶点A挂一条铅垂线,使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O。这根房梁是否保持水平呢?为什么?

意图:此例与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模型呼应,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课堂小结,掌握方法

(1)小结本堂课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2)掌握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供了说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三线合一”是说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5、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教材156页第5、6题

设计说明

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解决允许运用直观的方法,还应当鼓励学生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要进行合情的推理、精确计算,科学地判断。本教学设计把“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运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使学生在长知识的同时,也长智慧、长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手段来运用于“转化”思想,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轴对称变换。同时渗透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由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已有初步的认识,本教学设计的难点突破应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其应用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生活中的事例),通过“折”这一直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交流去发现,从而习得知识和经验,提高能力和兴趣。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共有617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下载
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