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以及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学习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具体形式及意义。
【学习难点】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知识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五层意思:
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学们应该重点理解: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
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学们重点掌握: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标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丰富),也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因为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同学们注意: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是光荣的,轻视劳动是可耻的。】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它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5、按劳分配所处的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对此,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我国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而现在由“原则”上升为“制度”。【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管理要素等。】
3、我国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知识拓展】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答案:关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材讲的只是直接决定因素的一个方面。要全面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还应把握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这种分配制度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为产品分配采取何种分配方式,要取决于生产成果的多少,而这又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平衡、总体不发达,是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最终原因。
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对产品的分配方式具有决定作用,分配方式是所有制的体现。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主体多元化为条件的。这时,不仅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且形成了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顺利运行。发展市场经济,要使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只有使各种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主体的积极性。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劳动热情,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生产要素
为了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要素的投入,这些用于生产的要素就称为生产要素。在现代,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等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解难释疑】
1、并非所有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在我国,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收入。但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其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此观点错在没有看到在不同所有制下,工人的劳动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
2、非劳动收入一定是剥削收入的观点是错误的。
非劳动收入是相对于劳动收入而言的。目前在我国的非劳动收入中,有的是剥削收入,例如,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私营企业主和外资投资者,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而获得的利润(剩余价值);有的却不是剥削收入,如债券的利息收入、股票的利息收入,其既不是按劳分配收入,也不是剥削收入。由此可见,剥削收入一定是非劳动收入,但非劳动收入不一定是剥削收入。
3、按资金分配就是按资本分配的说法不正确。
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它们都属于按资本分配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按资本分配一般是指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私营企业主和外商投资者按资本多少来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属于剥削收入;按资金分配一般指我国公民购买股票、债券获得的股息、利息,出租财产获得的租金以及银行储蓄所得的利息等,这都不是剥削收入。
【误区警示】
1、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是正确的。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劳分配收入。例如,个体劳动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收入。因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个体劳动所得是同个体私有制相联系的分配方式。观点错在没能把劳动收入与其存在的制度特征结合起来分析。
2、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产品分配必须体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为实现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但不能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例如:我国过去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尽管也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但它无视劳动差别,不是按劳分配。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按劳分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约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没有看到是否实行按劳分配还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很好的体现了我们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说教学目标
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有三个:
知识方面:
(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
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方式必然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3、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细阅读、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
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学生较难理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而这两个知识点是实现本章目标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说学情与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着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以这种主导思想为中心,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思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归纳出相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⑴创设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本课内容的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到情景中,积极主动的思考相关内容,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能力。 ⑵引导探究法: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来归纳和总结本科的相关知识及原理。
⑶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直观的材料展示,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堂知识。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我将会采用板书向同学们展示。对教学观点主要采用教授及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⑴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以引导法为主、归纳法为辅:本节课较为,贴近生活所以这种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具有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如:以情境、案例、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提出问题—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登出结论。
⑵自主探究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根据引导探究教学法,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图片材料让学生讨论,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PPT展示一幅图片,关于几个人分水果的图片,让学生们讨论怎样分才合适。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推荐几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教师活动: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加以点评。
师: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分配方式。
教学意图:用一个学生参与的活动导入新课,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的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教授新课
1、公有制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②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③意义
教师活动:课前预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本科教材,课堂创设情境,将班级作为一个公有制企业,让学生分成不同组,其中一组为领导层,让其制定分配收入的方法,并说明这样分配的原因和意义。其他小站在自己的立场评论这样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意见。
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新课,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思考合理的公有制分配方式。
教师课堂点评归纳:用板书将主要逻辑知识点列出。得出结论:公有制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及其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教师意图:教师运用情境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引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兴趣,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知识点,这样便于同学们理解记忆和学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②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③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一则材料:
李四一家五口,李四本人承包了责任田,完成上缴农业税后,收入不错;李四的妻子开了个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李四的儿子是售货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李四的女儿是工程师,她利用双休日为一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李四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
思考: 李家五人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并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纳,总结出多种所有制中两种分配方式的含义,并引出国家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继续就上则材料进行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归纳出国家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几道课堂练习,巩固并检验新课的掌握情况。最后与学生共同就板书梳理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清晰地思维体系。
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
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