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用音乐去叩响语文教学的门
B87班0341号邱光绕
一个契机,一份探索,音符流动,舒缓悠扬,伴随着孙泽教授的“经典民族音乐鉴赏”讲座的铺陈,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应用模式在大家的期许下款款而至,在娓娓动听的讲授中,关于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求索在我脑海里根植,随着讲座的推移逐渐清晰……
音乐在古诗中的渗透。在一般的古诗教学中,我们都遵循知背景、明诗意、解内涵的讲授规律,让学生学会诵读、明晰诗意便是整堂课的目标,至于是否真正体悟诗情另当别论,直到有一天,我在讲授杜甫的《春夜喜雨》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才忽然明白原来古诗可以这样上,我是这样做的:遵照一般教学模式将基本诗意解读完毕,便带领学生去诵读、感受诗传达的意境,我先带领学生划分节奏诵读,但是节奏和一般有所不同,我做了一些改动,操作如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采用233的节奏来诵读,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再辅之手势节拍敲打,学生很有兴趣,当读到第五遍时,有的同学已经能背诵出来,这是当堂背诵效果最好的一次。课后我问学生,这堂课如何,他们纷纷表示很有趣,感觉自己读书都不再拖拖拉拉的了,而是很有气势,看,无形中又纠正了一个阅读时喜欢拖沓的毛病。有了第一次,后面我便在古诗教学中大胆尝试,有时会到网络上搜索将古诗编成歌的范本,通过歌曲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学生的识记速度总是很快;有时,我也会让学生就课本里的古诗进行编曲、自己演唱,如此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点,另一方面,学生对古诗的把握也是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也提高了,现在,编歌也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一件事。推翻传统授课模式,用音乐进行古诗教学的渗透或许值得我们都去尝试一番。
音乐在课文中的浸润。记得在上《月光曲》一文时,学生对贝多芬创作的情境总是无法把握,我枯燥乏味的讲解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共鸣,这让我陷入困扰,百思不得其解。特别是他在弹奏时向读者描绘出的几幅画面,学生根本不得要领,云里雾里,后面我便一边讲解、一边播放音频,当音频到达某个点便停下来辅之课文内容的讲授,慢慢的: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月光照耀,海面波涛汹涌,围绕月、海展开的画面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向人们倾泻而出,最终学生沉浸于美妙的月光曲中,跟随贝多芬的手指跳动于月光下、大海边……这让我再次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它能带领学生抵达心中的圣地,在那里,有学生的一方乐园,他会用自己的特有模式去和音乐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渐而领悟要义,形成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音乐在课文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问时,当五位壮士英勇跳崖,我便播放悲壮的音乐配上豪迈的口号声,整堂课的气氛就达到最高点,学生在雄壮的音乐声中莫名就将情绪拉到革命烈士奋不顾身的精神状态中,通过音乐与文本产生共鸣、与角色形象交互融合;在《开国大典》一文中,我也同样在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播放国歌,音乐一响起,就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庄严情景中,以此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无以言表的激动心情。音乐在课文中的浸润,是有形胜无形的,它透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来传达出文本的另一层深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它只起辅助性的功能,但不可否认,这对增进学生把握文本却有着显著效用。
音乐对课堂教学的牵引。不管课前的导入、课中的讲授、课末的升华,都可以用音乐贯穿其中。犹记得某次去参加课赛,当时我选择讲授的课文是三年级的《掌声》一文,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在课前导入过后便用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中,将整篇课文范读,以此吸引学生达到特定情景、理解英子自卑、难过、胆怯的心理变化,在课文讲授完成,拓展延伸环节,我再次动用音乐这个辅助性工具,让学生配乐朗读筛选的传达感恩的诗歌,以此升华课文主题,强化学生情感,在舒缓的音乐中让学生明白对同伴的关爱、懂得不去取笑有缺陷的人,明白应当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周边人事的不完美,渐而呵护一颗善心的养成。整堂课下来,课堂效果很好,伴随着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直至最后的配乐朗读,有的同学忍不住啜泣,显然已触碰到他们内心柔软的部分,这就是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在倡导整体优化教学的口号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核心关键词,就各类教育大家而言,提升教育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专注课程改革,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将课堂效率最优化,截至目前,我所能想到的改革方式之一,便是音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当你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或许教育的另一扇门便向你打开了,不要惧怕尝试,为了教育而大胆的去求索,你会有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