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高谦民教授曾在他的《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报告中指出:“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就是对学生心灵深处真、善、美的唤醒。”
的确如此,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微妙的、精致的,教育者就要用心去“读”学生的心灵,用心去关爱学生的心灵。挖掘出他们身上闪光的优点,以他们的优点去促进他们更优秀。
故事一:姑娘,你真棒!
班上有个女生叫杨依然,眉清目秀,温文尔雅,写的一手漂亮的字,绘画栩栩如生,写作能力比较强,已有两篇习作在《现代快报》上发表。可如此优秀的女孩,性格却非常内向。平时不是沉默寡言,就是低声细语。课上几乎从不举手,老师和她交谈几句,她紧张得低着头,红着脸,声音低得堪比蚊子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些纳闷。
经了解,杨依然同学的父母是离异的,这应该也是造成孩子内向的一大原因。对于这样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只有给予她更多的帮助、关爱、鼓励,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集体中自我价值的存在感,才能慢慢地打开她的心扉,由胆小内向、怕羞变得开朗自信、大方起来。为此,我从这孩子自身的特长出发,给她提供各种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年级开学初的暑假生活交流会上,让她走上讲台,给大家展示她亲手绘制编辑的成长手册。虽然她站在讲台上非常害羞,介绍的声音也只有她听得见,但是同学们一点都不介意,都被她惟妙惟肖的画作给深深吸引了,个个都赞叹不已,纷纷评价说这样的成长手册才最有意义,含金量最高。最后,大家以超高的投票数推荐她为假日成长之星。
去年报体育选修课时,我鼓励她去体验抖空竹这项中国传统健身技能,她也欣然答应了。当在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看到她也能大胆地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表演抖空竹,我心里格外开心。其实,我就是希望她能走出教室,和更多的孩子去接触、交流,让她在这样的体验、锻炼过程中,慢慢变得自信开朗些。
后来,由于她用餐表现非常好,在各桌同学推荐出来的候选人当中,我就选她为班级用餐文明之星。看着她站在升旗台前,手捧着奖状,我想她内心深处肯定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吧!
前不久,我把她一连几天写得非常认真的家作展示在班级群,让所有家长和孩子都好好欣赏、学习,感受她的努力、认真,并以她为榜样,也好好端正自己的作业态度。
不知不觉中,我看到杨依然同学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明显自信开朗了许多。虽然,课上发言仍没有她踊跃的身影,但是我知道她肯定在认真听,有时我们也不必过于强求这类性格的孩子一下子能变得多么侃侃而谈。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她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故事二:孩子,你能行!
以前,我班上有这么一位男同学,上课爱讲话,搞小动作,不喜欢听课和做作业。每次他扰乱课堂时,我就让他站着。久而久之,他变了,上课不再讲话,也不搞小动作了,但他还是不听课。这时我才感觉到,他在用一种无声来对我表示抗议。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不是错了?我为什么要吝啬自己的爱?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爱去转变一个学困生呢?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每次上课,我都很注意他,在他偶尔抬头看我的时候,我以柔和、信任的目光注视他,表示老师在乎他;提问到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我会有意无意地点他回答,哪怕是别的同学提醒才回答上的,我也给予及时的表扬;做作业的时候,我总是走到他的桌子旁边,轻声地提醒他,拿作业本出来,该做练习了。他拿出作业本后,我交代他翻到多少页,并说:“好好看一下书,这些题目你都能做出来的。”等他做出来后,我又走到他旁边,帮他看是否正确,不对的地方我指出来,让他更正。慢慢的,我发现他做小动作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当我用目光扫视全班的时候,总不时地看到他注视黑板的目光,透出渴求知识的愿望。作业也做得越来越好,字迹也逐渐工整起来。看到他的进步,我在班上点名表扬了他,还让班上其他的学困生向他学习,他害羞地低下了头。
一天,我又把他找到办公室,问他:“这段时间你进步很大,能告诉我你有何感想吗?”他低着头说到:“都是老师你,处处关心我,帮助我,不学好我觉得对不住你。”我认真对他说:“老师只是尽自己的本份,学不学好是看你自己的选择。记住,学习不是为老师,而是为你自己,所以你没有对不起我的。”经过这次谈话,我感觉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很多。此后的上课他很认真,课后见到我,总是非常热情地向我问好。在期末考试中,他考到了八十多分,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好成绩,我也为他感到高兴,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因为转变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一样光荣。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种含蓄的心灵晤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有待阳光照耀、雨露滋养的花蕾,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和深情,以良好的师德面貌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获得快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