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名著阅读思辨现状的对比分析
摘要:大部分学生并不厌烦语文教材中新课标推荐的名著篇目,但是学生阅读时大都仍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和浏览上,很少从鉴赏或专题的角度对名著进行精读。这时介入对他们批判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最佳时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精读 批判性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语文教育侧重的更多是文章教学,而很少读整本书。所以很多人戏称今天的学生不读书。事实上,学生们是阅读的,学习教材上的课文,阅读现代文、文言文的文章和片段等,所以很难说今天的学生不阅读,但确实读“书”不够。
事实上,语文教育多年来重“篇”不重“书”是教学上的“教材中心”、考试命题上对经典关注不够、缺乏大量阅读等原因造成的。其实,语文教育关注“整本书阅读”,既必要又显得可笑,因为这理应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只是因为过去不重视抛弃了。
对于学生来说,只读文章而很少读整本书,会缺乏更多的阅读能力,会缩小他们的思维格局。很多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而只有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文章阅读,以及浏览新闻娱乐和生活信息的碎片性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只读《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文章,而不读全本《红楼梦》是可想而知的遗憾。
学生日常的整本书阅读范围应该非常广泛,只要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该都可能在考试命题的范围,重要的不是让学生为考试进行押宝式的阅读,重要的不是选这些书上那个片段去考学生,而是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让学生培养出丰富的阅读能力,从而能够解决更多从未读过的书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丰富多彩的专题性阅读不受限制。
因此,还是要捍卫不受限制的阅读自由主义,可以推荐书单,但不做强制性的限制和硬性要求。至于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略和活动,需要发挥语文教师们的智慧。让“读书”回归读书的本来之义,让学生们多读些书,语文教育才更有语文气象,教育才更像教育,学生才更像读书人。
二、统计与分析
近年来,对初中生阅读整本书的呼声与需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我梳理归纳,了解初中生名著精读思辨读写现状如下:
1.学生对语文教材名著的阅读兴趣普遍较高,但对名著的思辨式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批注式阅读和写读后感的习惯。可见学生们对教材名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故事人物的浅层次评价上,不能也不会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对教材名著进行思辨性精读。这一方面缘于新课标没有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比较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辨性读写能力。另一方面缘于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在这方面给学生进行过引导和训练,有的教师可能自己都没有对名著的思辨读写意识。
对那少数选择“不喜欢”教材名著的学生一定不能忽视。此课题的研究旨在调动起所有学生对教材名著的阅读兴趣,这既是新课标的硬性要求,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
教材名著的人文思想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虽然很高,但是由于作家作品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很久远,作为青少年的中学生,在对作家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确很难能全身心投入进去进行深阅读。特别是对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言性质的名著,语句艰涩难懂的较多,学生们读起来也很费劲。
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利用阅读课对教材涉及到的名著进行中介性地导读、品析、引荐,让学生先对教材名著有初步的了解认知。可以采用多渠道的方式让学生亲近经典,先入为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视听功能,在阅读课上先让学生观赏由这些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然后老师在阅读课上再对作品人物进行分析鉴赏,对作品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处进行简单点评。相信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就会对这些教材名著逐渐产生兴趣了。
2.对教材名著的思辨精读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写作的能力,,有效地锻炼、提升他们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考辨析意识。但首先要解决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科目一下子由小学的三科猛增到九科,且科科还都要计入中考总分,所以分给语文学科的时间自然很少。而语文学科作为中考分值最大的学科,六册教材的教学压力是很大的。所以纵然语文教师有三头六臂也实在是在学校里无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保证课外阅读的完成。当然不能放弃,就得另寻他法。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活学生去“挤一挤”时间的思想意识,把挤出来的时间用在阅读上,不仅在校内,更在校外;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节假日里。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根本,可以利用在校内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佳作欣赏、点评人物、情节复述、读书沙龙、辩论会、读后感展读等等来引起学生对经典名家名篇的注意力和兴趣,让他们在校在内的短短课堂上欲罢不能,那课外的阅读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还要对学习教材内容的课堂进行大胆取舍,精讲精练,课外一定不要给学生布置刷题作业,以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
3.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部分学生只是初步接触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实施活动,就具有了很强的自我反思、质疑思辨意识。
语文老师一定要用课程化的理念,通过对名著思辨精读指导课、名著精读思辨写作课、名著思辨读写过程评价课、名著精读思辨读写成果交流课等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和写作活动。
尤其要根据不同名著的不同特点,因材而异地从赏析性、专题性、思辨性等不同角度注重对学生名著精读过程的把握和了解,及时发现思辨读写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控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路径,引导学生切实做到名著精读思辨读写过程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从而更好地确立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人文阅读素养的课程理念,进一步实践学科育人的教育理论,有效地锻炼、提升自己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考辨析能力,填补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缺失,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亲近名著的阅读兴趣以及听说读写思结合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并不厌烦语文教材中新课标推荐的名著篇目,但是学生阅读时大都仍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和浏览上,很少从鉴赏或专题的角度对名著进行精读,对于如何批注式精读名著,如何思辨性地写名著的读后感,绝大部分学生更是空白。原因很多:阅读写作时间少,应试制度对名著的评价方式太机械僵化,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文老师没有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过思辨式阅读的指导或训练,甚至从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要求过,大都只是为了迎合对名著的应试评价方式,情节梗概化、内容习题化、知识点碎片化地对名著照本宣科地做练习、搞测试,这就大大败坏来学生们本来就不够盎然的阅读兴致。
近八成的学生喜欢质疑,这是合乎青少年的思维特点的。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性,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日益明显。他们不再轻信权威,常常不满足于老师、家长以及书本的解释,渐渐进入到一个喜欢怀疑与辩论的时期,开始倾向于独立地找寻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开始试图阐明现有材料中的一切可能联系,并建立起这些联系的各种假设,检验这些假设。因此,这时介入对他们批判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最佳时期。
而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名著精读进行思辨式指导训练,这就是此项课题所要探究的关键问题之所在。那就是要探求名著精读的课程设计化、课堂指导化、阅读过程评价化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路径。
语文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名著精读的思辨性写作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一定会给老师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结论与反思
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归纳,提供以下有效的提升措施:
1. 多进行学习小组交流,在充足准备和理解的基础上,让每一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讨论、展示,讨论不出来的可以跨小组、跨班级交流,老师最好和每一个小组都能一起交流一会儿。
2. 不要为了考试而限制性地阅读教材上要求读的的几本名著,也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去进行此活动。
3. 建立阅读写作兴趣小组,开通公众号或博客,提供更多的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
4. 多给学生在校阅读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名著,指导学生养成批注式精读的习惯。
5. 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观看一些介绍名著作家的视频等,小范围地复述情节,发表演讲、表演经典片段、名著手抄报、续写名著、在写作软件上发布文章等。
6. 让学生准备推荐名著的PPT等课件,当小老师。
7. 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去多说,不能让交流仅成为个别学生的展示舞台。
8. 批注不要僵化、死板,可以不多,但要深刻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为了形式而批注,最好每天都读、都批、都检查,日日清。不要硬性规定阅读的进度,在阅读过程中就多写写读后感。
9. 老师最好亲自检查学生批注情况,以便因人而异。
10.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阅读、质疑、写作,让更多人的学生展示成果,课余少布置作业。
11. 老师可以在小论文写作上先做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写,不要硬性限制字数,给学生充足的阅读写作时间。反复打磨好一篇论文。
12. 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要多肯定。
13. 老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提出质疑。不要死板地只思考交流老师提的问题。
14. 可以让阅读写作水平相近的学生自发组成阅读兴趣小组,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水平提出不同的阅读写作要求,不要“一刀切”。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15.平时也要多指导学生写写思辨性的文章,也可以读非名著,学校的阅览室最好能向学生开发,学校要多开展名著阅读成果交流活动。
16. 让班内优秀的学生多介绍一下阅读写作经验,多展示阅读写作成果,以便让其他学生去学习借鉴。
17.对读得好、写得好的学生给与奖励,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18. 多给学生提供思考、提问、交流机会和时间,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让学生质疑提问。
19. 在平时学习活动中就要注重对学生思辨性读写的引导,不要模式化统一要求,多给读的时间,少让写,多看一些思辨性文章。
20. 对于思辨性阅读不好的学生,可以多让学优生一对一帮助辅导,不要总惩罚他们。
21. 老师要对每一部名著先进行阅读指导,特别是对名著中的精彩片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建议。
22. 老师的阅读活动课希望更轻松、幽默、活泼些,不要太死板、无趣,总是用检查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23. 老师利用阅读课让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情况,讨论问题,课外时间尽量让学生去阅读。
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自由阅读”是学生生命体验升华、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平台,创造利于阅读的环境,为学生的文化启迪铺陈有生成性的底子,奠定一生的阅读基础。
参考书目:
1、《新课程标准》
2、《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