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曹建华
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摘要:求助者因在数学考试中被数学老师误认为作弊而严肃处理,挫伤了自尊心,缺失母爱、生性内向,存在认知错误的求助者不能很好调控自己情绪,以至于出现情绪低落、心神不宁紧张焦虑症状。先根据正常与异常三原则确定为心理正常范畴,然后根据病程一个多月、社会功受损轻微、无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完整、未泛化及心理问题与现实冲突属于常形而确为一般心理问题,最后分别与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根据咨询目标七原则与求助者协商确立近期目标(具体目标):改变认知、缓解紧张焦虑症状和长远目标(终极目标):完善人格,促使健康成长。双方同意采取系统脱敏法和认知疗法分三个阶段、4次咨询过程,每次60分钟来进行咨询治疗,通过自评、他评、咨询师观察以及心理测验结果对比,求助者紧张焦虑症状有所缓解,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紧张焦虑 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柳某,男,15岁,汉族,系我校初三学生,个头不高,身体胖瘦适中。父亲为乡下学区副校长,母亲为县医院护士。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系家中长子,母亲体健,足月顺产、孕育期间未服任何药物、也未有任何不良反应,婴儿时期,一切正常,一岁左右、父母离异,父亲忙于教育工作而疏于照料,求助者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爷爷和奶奶对其娇惯溺爱,从小意志脆弱、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3岁时,父亲把求助者接到所在单位念书,那时,父亲升任副校长,业务繁忙,并且染有赌博不良嗜好,对其要求甚为严格,但很少与其沟通交流,小学阶段学习优异,深得师生夸奖,但胆小怕事,与学生交往很少,10岁那年,父亲续弦,继母除生育一妹之外,又带来一妹,继母对其百般呵护,但求助者仍旧感觉不到温暖,两年前,求助者离开乡下父母考取县城这所初中寄宿制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求助者喜欢上了这所环境怡人、书香浓郁的美丽校园,学习劲头有增无减,成绩处于班上中上游,性格比以前稍微开朗些,结交了一些要好。但做事仍显自信心不足。
(三)、精神状态
求助者穿着干净整洁,说话思维清晰、完整,说话过程中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
(四)、身体状态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遗传史,家人身体健康,最近失眠多梦,委屈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五)、社会功能
惧怕数学老师批评、害怕与数学老师交流,数学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成绩有所下降。
(六)、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为170,其中焦虑为3分、抑郁为2分、个人关系为2分。其他因子均低于2分。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
主诉:最近一个月以来,求助者心神不宁、委屈郁闷、紧张焦虑睡眠不佳,数学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心情难以平静,学习效率下降。
个人陈述:一个月前,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正当求助者伏案疾书认真答卷时,“嗖”一声一个圆纸球不偏不倚落在求助者桌上,原来前桌想试图与求助者侧面的好友核对试卷答案。恰巧数学老师巡视考场走过,误以为求助者作弊,进行一番严肃批评,求助者百般解释,数学老师认为证据赫然在目,求助者想是对其掩盖粉饰,一气之下,撕碎试卷,将其推搡出教室,求助者当时觉得颜面扫地、委屈之极,尽管数学老师明白真相后,对其进行赔礼道歉。此后一个月以来,求助者对数学老师变得非常敏感,心情闷闷不乐、紧张焦虑,晚上失眠,惧怕受到数学老师批评指责,不敢与数学老师接触交往,数学课上常胡思乱想、思想开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情无法平静,不敢正视老师,以前兴趣浓厚的数学现在变得肃然无味,数学成绩开始有所下滑,尽管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努力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效果不佳,父母领其到县医院做全身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想通过这次心理咨询来改变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情况:
求助者面带倦容、身穿蓝色校服、思维清晰完整、说话语调低沉、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家族无精神病史,父母身体均健康。求助者自出生以来,未受到任何严重伤害,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无躯体疾病,无泛化。
班主任反映:该生性格内向,争强好胜,数学测试被科任老师冤枉严肃处理后,情绪低落,委屈郁闷,躯体疲倦。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二)、诊断依据:
1、 求助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于数学老师错误处理引起其冲突有现实意义。
2、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短,一个多月。
3、 不良情绪反应强度不太强烈,控制在理智的范围内,尚未泛化,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4、 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其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能正确描述自己遇到痛苦的切身感受,其痛苦的情绪发生原因明确,自知力完全恢复,主动求助,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此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队求助者是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于数学老师误解处理所引起的,其冲突有现实意义,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持续时间1个多月,不良情绪反应强度不太强烈,只局限在数学课范围内,尚未泛化,社会交往有一定影响但不严重,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符合心理问题的诊断。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内容充分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反应与初始事件不相关,该求助者也是以紧张焦虑为主要症状,是以数学老师误解处理而引起,有具体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紧张焦虑情绪时间短,持续一个多月,症状没有泛化,故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四)、病因分析
1、生理原因:男,15岁,正值青春逆反期,教师的错误处理挫伤了该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自卑、焦虑情结。
1、 社会原因:
(1) 家庭教育原因:单亲家庭缺乏母爱,安全感缺失
(2) 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数学老师误解蒙受阴影。
(3) 人际关系紧张:从小自卑,不善交际。
(4) 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缺乏沟通交流。
2、 心理原因:
(1) 存在认知错误:对数学老师的要求过于完美。
(2) 情绪方面的原因: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
(3) 缺乏情绪调节方法。
(4) 个性内向,无法正视挫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后制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具体目标):
调整认知、改变错误的认知观念,树立自信心,缓解紧张焦虑。
(二)、远期目标(终极目标):
教会求助者能够自我心理调控,完善人格,构建合理认知模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适用原理与方法
根据本例的实际,采用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1、系统脱敏法原理:让一个原可引起焦虑的刺激,通过现实重复和想象,同时让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因为肌肉松弛具有对抗焦虑的作用,利用了交互抑制的机制。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方面的焦虑、抑郁、紧张,伴有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选择系统脱敏法,可使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2、认知疗法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进一步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该求助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是由其错误的认知引起的,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出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
(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本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
心理咨询费用:学校免费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分为:
1、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1次)
2、心理咨询阶段(第2-3次)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4次)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15-4-6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3)探寻改变意愿。
(4)进行咨询分析。
(5)确定急需解决的问题。
2、方法:
摄入性会谈 心理测验法 放松训练
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运用热情、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技巧与求助者接触,了解求助者主要问题,建立咨询关系,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SCL-90自评量表,并了解其成长过程。
(3)根据反馈测验结果,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纠正对数学老师过于追求完美的不合理认知。
(4)介绍系统脱敏法的原理,教会放松训练。
(5)布置家庭作业:
每天利用20-30分钟时间做自我放松训练(腹式呼吸)。
‚ 思考一下自己对数学老师的想法和行为并作出回答。
第二次咨询:2015-4-13
1、目的:
(1)加强咨询关系。
(2)实施系统脱敏练习。
(3)确定问题: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2、方法:谈话法 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
3、过程: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求助者掌握了放松训练,反馈了对数学老师的想法和行为。
(2)与求助者一起建立焦虑等级,按照0—100分从低到高排列。
怕被数学老师批评为100分,怕参加数学科考试为80分,怕与数学老师接触交往为60分,怕上数学课40分,怕正面注视数学老师20分。
(3)分级脱敏练习: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当感到紧张时,停下做放松训练,直至不再感到焦虑。
(4)向求助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征求其同意。
(5)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使求助者意识到数学老师犯错就糟蹋透顶的认知造成紧张焦虑情绪。
(6)采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认识症状的产生发展过程,使求助者识别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
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有:数学老师为人师表不能犯低级错误、受到数学老师的误解处理就糟蹋透顶。
(6)布置作业:
建议多与数学老师接触交往,并运用掌握的系统脱敏法来减低紧张焦虑情绪。
‚ 针对数学老师的误解处理,重新进行理性思考,自己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是否合理,说出合理的想法。
第三次咨询:2015-4-20
1、目的:
(1)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
(2)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2、方法:谈话法、认知疗法
3、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求助者对数学老师的紧张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对数学老师过于完美的追求,使他对数学老师误解处理难以释怀,以致酿成心理问题。
(2)继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帮助求助者认识他的错误观念:“身为人师,堪为师表,数学老师不能错误处理学生”运用灾变祛除技术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数学老师当然也不例外,数学老师犯一次错误,不能全盘否定数学老师。求助者对数学老师的误解处理缺乏辩证看待,不能很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3)布置家庭作业:
继续坚持自我放松训练,在和数学老师接触交往中,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 领悟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变情绪的作用。
第四次咨询:2015-4-27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心理测验;
(3)结束咨询。
(4)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2、方法:心理测验
3、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掌握了系统脱敏法,运用放松训练使自己的紧张焦虑症有所缓解,情绪较为稳定。
(2)改变对数学老师过于完美的看法和观点,增强了自我调控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理念。
(3)心理测验结果:SCL—90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4)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本人和他人评价:
1、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自述:“心里平静了许多,晚上睡眠质量提高了,对数学老师不在厌恶反感了,学习数学课的兴趣也浓厚了,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2、班主任反映:“求助者情绪平稳,能够心平气和与数学老师接触交往了”。
(二)、咨询师评估:
目前求助者情绪状态稳定,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紧张焦虑情绪得到控制,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三)、心理测验评估:
SCL-90量表总分85,焦虑为,1.4分、抑郁为1.2分、个人关系为1.6分,其他因子均小于2.
通过测验的前后对比,求助者的多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说明求助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显著,结束咨询,咨询关系终结。
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249-323。
(2)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114-129。
(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