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了解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内容回顾: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小标题概括八儿是怎样等粥的。
八儿( )粥—— ()粥——猜粥——( ) 粥
二、文中多处细腻描写腊八粥,找出相关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读了这句话,我的感受是
2.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3.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1)读了这句话,我的感受是
(2)我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八儿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
(3)我想用这些词语来夸夸腊八粥
(4)阅读课文,一边读一遍想象八儿的馋样。
三、品读文中描写八儿等粥的段落。
(一)八儿盼粥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这部分抓住人物的、、描写, (标点符号)的运用,写出了 ,一个
的孩子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这一部分,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二)八儿想粥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一系列的描写,让我揣摩到了八儿的心理,一位
的孩子形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也体现了一家人的 。
(三)八儿猜粥
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妙想象有
栗子:
饭豆:
花生仁儿:
枣子:
糖:
(四)八儿看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我能想到八儿想说的话:
)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我能写出八儿此时的感受:
)
在这一部分,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四、品读一家人喝粥的段落。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从中我体会到了
五、小结
作者通过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层次,详略分明的写法,让我们走进文本,和八儿进行心灵的对话,“馋”字隐藏在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的活泼可爱,也让我们读出了一家人淳朴、和睦、其乐融融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中,作者还想表达什么呢?
2腊八粥是一种传统节日美食,你还知道哪些与节日有关的美食呢?
七、作业:
1.关于腊八粥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上网查一查,和同学们分享。
2.阅读传统风俗民情的文章。
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作业题
一、 填空
作者在写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时,不但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还通过对八儿的 和 的描写来展现。这些描写将一个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八儿等妈妈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展现给了大家。
二、 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三、阅读冰心的《腊八粥》完成习题。
腊八粥
⑴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⑵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⑶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⑷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⑸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⑹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连在了一起?
2.说一说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说出加点词语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心情。
3.说一说本文包含着哪几种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