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杠杆(第一课时) | 制作人: | ||||
林泽南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能在杠杆上找到它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论实验方法 (4)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5)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 |||||
重点 | 杠杆的定义,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 | |||||
难点 | 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得出 | |||||
教具 | 新媒体课件、剪刀、镊子、杠杆、钩码、常用工具(学生自带) | |||||
课时 | 3课时 | |||||
环节 | 方式 | 主要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备注 | ||
导 入 | 视频播放、讲故事、工具展示 | 播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象的重力的视频,结合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书本P76页图片“祖先使用工具建造宫殿”以及ppt上生活中的工具让学生体会简单机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简单机械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杠杆。 | 观看视频 出示工具 讨论 | |||
新课 | 通过生活实际工具总结规律 导学案练习 通过数学进行知识迁移 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学习和检测 | 师:钳子、剪刀、镊子、天平等工具,他们在力的作用下有什么共同个特征呢?(生:运动、围绕一个点转动) 小结【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 师:在生产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杠杆?(如跷跷板,铡刀、开瓶的起子、剪铁皮的剪刀、撬棒、钳子等)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师:如图所示,给你们一根硬棒,如何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头?(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画图和杠杆的定义解释杠杆的五要素。 师(画出简图):通过定义我们知道,我们将这个绕其转动的固定点称之为---支点(板书) 【活动一】导学案:找支点 师:在杠杆上有力的作用,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动力F1;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阻力F2 师:五要素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还有两个叫做力臂,与动力相关的叫做动力臂,与阻力相关的叫做阻力臂。通过书本上描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我们先从数学的角度来复习一遍点到线的距离怎么画? 【活动二】导学案:点到线的距离 师:将刚刚的画法迁移到力臂上,尝试训练。 【活动三】导学案:画力臂 师:力臂一定要在杠杆上?(不是) 提出问题:跷跷板中,能否用一个小孩撑起三个大人? 【活动四】设计探究实验 师:我们发现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短都会影响到杠杆的平衡,那我们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探究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力臂长短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有静止和匀速转动,我们选取哪一个比较好呢?(静止---水平静止,方便测量力臂的长度) 思考: 甲乙两幅图同时处于静止状态,要选择哪一幅图?为什么? (选择甲,水平静止时力臂刚好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长度) 总结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当堂实验分组小测(5min) 投影多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F1l1=F2l2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 杠杆的定义以及五要素,还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 学生通过工具总结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画图进行数学知识点向物理知识点的迁移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两人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实验小测,互相评分 每个同学只测一组是为了节省时间,搜集多组实验结果是为了得到普遍性结论 | |||
板 书 | 杠杆 一、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