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童性遭受侵害案事件多发,原因及深层次影响剖析
(一)主体方面,因为留守女童父母和学校对于性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这一块难言于齿,导致留守女童性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缺失。往往碰到性安全问题,她们就不知所措,有的根本不知道这是性侵犯,致使犯罪分子屡屡得手。
(二)客体方面,家庭和学校监管不力,对农村留守女童监护的缺位。留守女童从智力和体力上说,都不能防范成年男性的性侵害,家庭学校疏于管理,导致留守女童的性监护缺位,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容易让犯罪分子得逞。
(三)侵害人方面,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层组织管理弱化,法制教育滞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加上中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法制观念比较淡漠,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导致不法侵害发生。
(四)地理格局分布,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有利条件。案件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乡镇的较偏远村社,那些地方监控设施较少,环境复杂,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隐蔽场所。
(五)社会层次方面,社会惩戒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4.影响分析:儿童性侵犯对受害者的深层次影响剖析。
儿童性侵犯对受害者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会产生近期的和长期的消极影响,还将对受侵害者家庭产生一定的伤害和持久的影响。
(一)首先,性侵犯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受害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生殖器肛门的损伤和感染 ,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痛、胃痛和头痛,甚至感染性病等等。
(二)其次,儿童被性侵犯后极易造成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9] 受害儿童在受侵犯后往往都会受到侵犯者不同程度的恐吓、欺骗。如在教师施加的性侵犯中,有些“不听话”的孩子会受到当众指责。 [10] 潘绥铭曾四次对全国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991 年男大学生可以容忍新娘失贞者占 18.5%,1995 年以后为 14%。 大学生尚且如此,那么广大农村地区对女孩贞操会更在意,这容易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不仅如此,受侵犯儿童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问题。隋双戈研究发现,受害者无法有效抑制不适当的分散的认知、情感反应,会导致警觉性增强、易激惹、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等大量症状。除了心理症状,陆士桢、李玲发现有些受害者会出现诸如学习困难、逃学、离家出走、自我嫌弃、厌食、暴饮暴食及自杀等行为,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在一项有关性虐待对性功能障碍的影响调查发现,受害者中 75%害怕性活动,33%无性欲或性欲抑制,41%性唤起障碍,33%无性高潮。 不仅如此,性侵犯还会长期影响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功能。陈晶琦在对高中生、卫校女生、大学生等做了一系列回顾性调查,结果都显示:儿童期有受虐经历的被试的抑郁情绪量表得分比没有该经历的被试得分高。 儿童期有性受虐经历的大学生在近一年内考虑过自杀的比例高于一般学生。常春梅等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研究性侵犯,发现性侵犯事件对男性的生命历程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同性恋倾向与男童遭受性侵犯事件有很大关系。蒲昭和发现遭受性侵犯后的 5 年,儿童的一些负面心理和行为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许多有童年受侵史的成人常常将与性侵犯有关的痛苦内化(如出现焦虑、抑郁与自杀等问题)或外化(如产生愤怒、攻击他人等行为问题)。男性通常以外化痛苦的方式应付童年期的性虐待,女性则多采用内化痛苦的方式。
(三)然后,除了受害儿童,性侵犯对整个家庭也会造成伤害,尤其在性侵犯事件被披露后。如容易破坏家庭的稳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等,龙迪认为性侵犯导致的家庭创伤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将给家庭支持功能带来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家庭角色的缺失;家庭生活将被打乱,儿童及其家庭可能成为邻居议论和指责的话题;家人可能需要长时间面对受害儿童的心理康复、处理受害儿童的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荣誉受损等问题。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家庭的支持影响着受害儿童的心理适应程度,由于被告人与被害人家庭多是同村邻里或具有亲戚关系,一旦案发,往往会造成家庭间、亲族间关系长期紧张甚至矛盾激化。被害人往往还会受到歧视,家长认为出了这种事已“无脸见人”,往往让其过早辍学或外出打工。被害人在压抑、愤怒的环境中成长,身心健康长时间得不到修复,甚至会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