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达峰下的宜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打造清洁能源之都,是宜昌当前的城市发展定位之一,也是世界水电之都的升华。从“水电之都”到“清洁能源之都”,体现出的是宜昌在清洁能源产业领域横向和纵向突破的决心!
所谓横向,则是丰富清洁能源的类型,比如在水电的基础上,还有风电、光伏、氢能、页岩气等等。
而所谓纵向,则是指强化清洁能源产业链,从清洁能源的生产到应用,比如新能源产业链……
一、前言
“碳中和”、“碳达峰”是当下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两个热门词汇,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碳中和”、“碳达峰”下的产业发展路径。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将会逐步分解细化各自的双碳战略路线图。站在风口,只有积极主动思考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
什么是“碳中和”,“碳达峰”?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国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碳达峰意味着什么?
“3060”的双碳战略下,一场由基于化石能源的现有系统快速向基于非化石能源的零碳能源转型的全面竞赛正在加快。我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很显然绿色低碳成为新共识,新能源发展进入活跃期,新能源汽车正站在风口。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使用火电的电动车只是分散式的燃烧统一化了,治标不治本。但我们更要看到的风电、太阳能、水电的比例在逐步上升,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量将在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风电和太阳能的特性会推进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的发展,多措并举以达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利用的目的。而新能源汽车作为直接利用电能的载体,无疑将成为真正的清洁产品。因此,双碳战略背景下,汽车的电动化步伐只会加快,虽然也有氢能这一技术路线,但电动汽车仍不会缺席,能源也会一直是多种方式并存的结构。
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五年如何发展?
全球范围内,目前几十个国家出台了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及时间表。“车道”在变,今年前5个月,我国汽车市场继续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95万辆,同比增长2.2倍,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已达10%左右,比2019年同期增长94.2%。而在2020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才136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仅5.6%。欧州市场2020年新能源车占比10%。同时,各方资本纷纷入局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汽车要智能化,必然要电动化,所以,华为、小米、苹果都在深度介入汽车产业,6月初传出苹果正与CATL,BYD洽谈电池供应。
双碳战略下,国务院明确规划新能源车在2025年的占比要达到20%~30%,新能源车年复合增速要保持在40%以上,2021年1~5月份对比2019年增速,年平均增速已是47%左右。而乘用车双积分政策的有效落地,新能源积分比例逐年提升,积分价值显著增加,将加速推动汽车电动化进程,CACF积分要求逐年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车企考虑新能源+混节能技术(HEV)双向布局。新能源汽车会持续高速增长,虽然还伴随着续航、安全、快充的焦虑,但这些技术都在快速积累和突破,趋势和方向势不可挡。
二、宜昌如何切入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的产业链
(一)利用宜昌化工基础材料优势切入电池上游的主材制造
围绕电池上游有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笔者将结合宜昌自身化工产业优势及产业现状一一展开。
1、正极材料:目前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三元和磷酸铁锂两大技术路线,前些年三元材料占据绝对优势,但随着刀片电池、无模组技术的突破,以及补贴退坡后对降低成本和安全性上的需求,磷酸铁锂路线逐渐回归,5月份磷酸铁锂的装车比例已突破40%,宜昌的化工应该助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
宜昌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产能占据全国14%。而99级的磷酸一铵是磷酸铁锂的的前驱体磷酸铁的主要材料。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宜昌所生产的磷酸一铵(98级)只能用于生产化肥。
宜昌有理由有能力去推动磷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升级。我们生产化肥多年,现在是时候利用产能和原料优势将磷酸一铵推入磷酸铁这一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产业了。可喜的是,全球电解液龙头、上市公司天锡材料近期发布公告将和三宁合作在枝江落户产能30万吨,产值40亿的磷酸铁项目。江苏容汇锂业已在宜都落地投资十多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的锂盐项目。兴发集团和深圳兴镍合作投资5.2亿的年产万吨的镍盐项目近期在枝江开工,高纯镍盐是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基础材料。在这些基础上,宜昌应不断推进三元和磷酸铁锂前驱体材料项目的落地,形成电池正极材料的集群效应。
2、负极材料:目前已实际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碳素材料,主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以天然石墨为基础和其他负极材料掺杂形成的复合石墨)。其中天然石墨负极贝特瑞一家独大,人造石墨负极以江西紫宸、宁波杉杉为龙头。
宜昌市夷陵区石墨矿储量丰富且品质高,具备做负极材料的资源优势,夷陵区也于5年前和湖北省属企业湖北联投签下打造50亿产值石墨产业的战略协议,并购了夷陵中科恒达石墨,也有其拜访深圳贝特瑞的新闻。遗憾的是夷陵石墨产业已然搁浅落幕,尽管搁浅的原因笔者不甚知晓,但是宜昌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切入电池负极材料产业无疑是具备相当程度的优势的。
对此,笔者强烈建议宜昌充分利用石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墨负极材料产业。
在前沿负极材料上,目前略有突破的是硅炭负极。而宜昌化工产业龙头兴发集团具备良好的硅化工优势和积累,这也是宜昌市涉足硅炭负极材料的机遇和优势。建议宜昌市加强扶持和引导兴发集团在硅炭负极材料上做前沿性研究。
3、电池隔膜:生产锂电池隔膜的工艺主要有干法和湿法工艺,均以烯烃类材料为基础原材料。烯烃类材料主要是石化产业提供,宜昌当前没有石化产业,三宁煤制烯烃也暂未落地,但宜昌周边的荆门石化、岳阳石化产业基础雄厚。
虽然宜昌在电池隔膜上自身产业配套能力弱小。但是,宜昌的电池隔膜制造已有产业的种子,6月10日,中国锂电池隔膜领军企业,上市公司深圳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江升新材料公司在枝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助力江升的隔膜技术与品质提升,从而打入头部电池企业供应链。
4、电解液:电解液最重要的材料是六氟磷酸锂,约占电解液成本的43%,目前六氟磷酸锂大多是湿法工艺,湿法工艺用无水氟化氢作为载体,五氟化磷与氟化锂进行反应。五氟化磷的其中一种制备途径就是氟气与黄磷反应生成五氟化磷。无论哪个环节,宜昌化工产业都有相应的基础,兴发集团拥有庞大的黄磷产能,并且兴发和瓮福在宜昌建设的磷矿伴生氟碘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就有建设3套年产2万吨无水氟化氢装置。宜昌应利用枝江与天赐材料合作的基础,以及宜昌化工配套能力推进天赐这家电解液龙头企业在宜昌新上六氟磷酸锂和电解液项目。
5、其它主要电池材料:在电池正极铝箔,负极铜箔上,宜昌当前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但是在宜都发展壮大的东阳光集团子公司东阳光科与日本最大的铝箔生产企业UACJ联手,在广东落地电池铝箔项目。宜昌如果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相信在电池箔材上也许将来会有与东阳光再度牵手的机会。
(二)积极谋划新能源电池终端应用以促进宜昌引入电池制造项目
增加任何一个终端应用对电池的需求,都有助于引进串联新能源产业链条的关键一环——电池制造。结合宜昌已有产业现状与机遇,宜昌市要在三个方向加强对新能源产业链条的拉动。
1、充分利用广汽与宜昌合作的优势,积极推动广汽新能源车型和新能源生产线在宜昌落地。
5月份新能源车市占率12%,广汽埃安S这一单款车型当仁不让高居榜首,5月以6764辆排在当月第一,1~5月埃安S也以24193辆的累积上牌量排在第一。广汽埃安Y,埃安V还在TOP10榜单中分居第六和第九。由此广汽新能源成功跻身新能源车企龙头,一家三款独占前十,超越比亚迪。而且广汽新能源技术上已开始反向输出给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
图片
宜昌在新能源整车布局上应该积极、主动与广汽深度合作。有了新能源整车对电池的终端应用,才能更好利用其优势引入电池制造项目为其实现本地化配套。
2、利用宜昌船舶工业实力推动电动船、油气电混合船的发展壮大,做大宜昌对电池的需求,从而引入项目做本地化配套。
2020年宜昌年新建船舶超100艘,年建造量占湖北省船舶总量一半以上,船舶标准化率突破90%,居全省首位。宜昌目前拥有40余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全市船舶工业年产值100亿元左右,并在枝江七星台规划建设了湖北宜昌船舶工业园。而由宜昌交运与长江电力共同投资研发的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已在位于枝江的宜昌鑫汇船厂开工建造。本月15日,长江首艘油气电混动130型散货船在枝江开工建造,该船采用200KWH锂电池,重点水域可全电推进,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三峡过闸船舶中的首艘油气电混合动力示范船。
宜昌在落实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长江船舶电动化发展,促进长江清洁通航上走在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前列。而“长江三峡”1号搭载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总电量达7.5MW,相当于100辆以上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的总和。宜昌的船舶工业实力,电动,混动船舶对电池容量的需求是宜昌招引电池制造龙头企业的一大优势。
3、进一步扩大宜昌市与三峡集团的产业合作深度,深入布局电储能产业,拉动宜昌新能源产业往储能电池制造方向布局。
近日上市的三峡新能源市值已近2000亿,总装机规模突破1500万千瓦,国内海上风电的霸主。其业务模式必然会促使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与电储能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三峡工程诞生地”的宜昌,当前正在转型为“清洁能源之都”,与三峡集团可谓同心同德,在发展战略上也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宜昌应抓住三峡集团的战略机遇和机缘优势,与三峡集团加强在“电储能”产业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宜昌实现“清洁能源之都”的转型,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峡新能源与电储能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双碳战略”进程。
(三)进军电池梯次利用领域,引进电池制造龙头企业
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梯次利用已经退役的动力电池,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剩余价值,促进新能源消纳,能够缓解当前电池退役体量大而导致的回收压力,降低电动汽车的产业成本,带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随着新能源的持续多年发展,电池逐步达到回收期,以及双碳战略对循环化利用的要求,如今电动汽车电池回收业务发展迅速,锂电材料企业回收模式旨在回收关键金属资源,形成产业闭环与降本空间。许多三元前驱体企业均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有所布局,如格林美、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华友钴业、厦门钨业控股的赣州豪鹏、中伟股份、赣锋锂业等。
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达到了约 20 万吨,而到 2025 年这一数字将升至约 78 万吨。消息称目前工信部要求车企和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在全国建设 1 万多个回收网点。东方证券此前测算,到2025年,梯次+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0亿元,庞大的回收市场蕴含蓝海机遇。
宜昌应引入电池梯次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切入三元前驱体的制造,荆门格林美就是这种相对成熟模式。
电池工艺、技术,当前快速迭代更新,补贴退坡后,行业的整体洗牌,使得电池制造领域越来越向头部集中,电池制造领域又是大资金投资,宜昌引入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性,做好行业企业研判,招大引强,在头部企业上做好文章。
三、枝江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以及荆门新能源崛起对宜昌的启示与思考
枝江是宜昌范围内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布局上做出最多和最早尝试的县市区,虽然夷陵、猇亭、五峰工业园有引入的少量电池领域规模企业,唯独枝江是从产业链全链条发展上做出了思考和探索。
2018年,枝江先后落地了江升新材料、江宸新能源、江为新材料等一批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当前,枝江“三江”应该说在做大做强上确有困局,这有行业背景发生深刻改变的原因。电池供应链,枝江进入的相对较晚,技术积累上离头部企业有差距,而当前头部电池制造企业都在成立资本参股和进入其自身的上游供应链企业,将材料供应与自身深度绑定,甚至包厂包线。所以枝江“三江”作为后来者突破难度必然加大。但江升引入星源材质明显是深度思考了自己的突围方向,这种模式应该是“三江”向上突破的正确方法。
无论如何,枝江为宜昌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播下的产业种子终究会开花结果。
荆门新能源产业是湖北省发展最成功的,没有之一,包括当下的武汉。荆门选择了龙头企业格林美,亿纬锂能做为突破方向,不断聚积产业链头部企业,直至发展壮大,在湖北乃至中部独树一帜,亿纬的老板是荆门人,近期又宣布分期建设100GWH产能的工厂,这将会为荆门带来两三百亿的投资,从而促进荆门工业实力的进一步加强。
相信荆门在一开始对产业认知,政策配套,持续推进上是做了深入剖析和坚定努力的。荆门新能源产业培育上有很多值得宜昌学习的地方。产业的培育是艰辛的,历届政府薪火相传的政策支持和一届接一届的持续努力方能取得耀眼的成绩,才能为宜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留住人。
四、总结
每个人对这个产业的认识和思考不同,做出的结论就会不同,但站在为宜昌发展的角度上,我们应该多一些探讨和碰撞,从而让宜昌发展的更好!当下,新能源资本运作,投资布局,动作频频,这是基于对国家战略、产业发展规划的理解所做出的大规模动作,是基于双碳战略的推进,行业才会从当下逐步进入TWH时代(编者注:动力电池需求规模,亿千瓦时)。虽会经历一番腥风血雨,也会不断洗牌,但头部企业已经在前几年的撕杀中显现出来了,风险已然降低不少。所以宜昌应该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找准方向,不能以一种畏惧的心态导致未来在这个产业上的缺席。不管怎样,无论终端怎么洗牌,技术路线怎么突破,上游电池材料供应是相对最安全的,而且宜昌发展上游材料是宜昌化工持续精细化、高端化转型的又一方向,纵然宜昌暂无可以配套的下游电池企业,也可以为荆门亿纬、武汉中航锂电(广汽新能源车型大量采用中航锂电电池)做好配套来拉动自身上游材料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