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先进储能材料产业正成为未来新兴战略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资热潮。红网舆情中心(智库)组织力量对全国储能行业市场现状和主要国家级新区先进储能产业布局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分析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储能行业市场现状
1.行业背景:密集出台多项支持政策
我国积极推进储能的发展,2021年,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今年,国家对新型储能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包括《“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都明确,要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据估算,“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合计市场空间约6000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1.3万亿元。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GW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0GW左右。国家电网提出未来十年公司经营区域内储能建设计划,2030年,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装机都将分别达到100GW,投资逾万亿。“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南方电网将在公司经营区域内分别投产5GW和15GW抽水蓄能,以及分别投产20GW新型储能。
2.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22%,同比增长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9.8GW,同比增长25%,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下降了3个百分点;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29.7MW,同比增长75%。2021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0.5GW,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规模 8GW,同比增长 437%;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GW,达到 2.4GW,同比增长54%;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均有百兆瓦级项目并网运行。
3.区域分布:山东引领全国储能市场发展
就新型储能区域分布来看,2021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前五名省份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湖南、内蒙古。山东依托“共享储能”创新模式引领2021年全国储能市场发展;江苏、广东延续用户侧储能先发优势,再叠加上江苏二期网侧储能项目的投运,以及广东的辅助服务项目,而继续保持着领先优势,内蒙古因乌兰察布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等新能源配储项目首次进入全国储能市场前五之列。
二、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有政策缺乏长效机制。当前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与储能有关的政策措施,但受储能产业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环境制约,储能在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和能源系统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有些地方政策缺乏长远眼光,甚至“朝令夕改”,储能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另外,虽然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储能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也对储能容量价值予以肯定,但储能政策机制受制于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真正决定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市场价值及其实现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
2.价格成本还相对较高。当前国内新型储能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收益模式,商业模式不清晰、盈利困难。一方面由于储能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储能的技术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国内储能电站开发、土地、接入、并网验收、融资等无形拉高了储能投资成本,非技术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全球能源和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影响,全球供应链价格波动传导至下游储能市场,储能产业原材料采购价格仍处于高位,影响各参与企业的效益,而储能产品价格处在低位,效益指标出现下降,低价恶性竞争激烈。另外,随着用工人数成本上升,招工难问题凸显。
3.储能技术发展面临瓶颈。目前,中国处于储能发展的初级阶段,已有的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蓄热、蓄电池、超导、飞轮和电容等,其中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和蓄热三种物理储能的单机容量大,技术成本较低,而且储能寿命较长。未来的储能技术发展需要在大容量、低成本、高循环效率和储能密度、循环周期和寿命长、安全可靠、集成智能化和材料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发展。
4.尚未形成产业标准体系。储能标准涉及设计、运输、安装、验收、投运、运维、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多个环节,储能系统标准体系不完善,无法保证储能产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标准的缺位不仅造成系统效率低下,还会暗藏安全隐患。近年锂电产业链蓬勃发展,然而安全仍然是该行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继2021年北京丰台“4.16”大红门储能项目爆炸事故后,全球又陆续发生了十多起重大安全事故。时至今日,行业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
二、未来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结合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要求,明确储能产业发展目标,突破方向和重点任务,优先支持锂电储能产业发展。研究出台适当的补贴和金融政策,调动全社会、企业发展储能的积极性。针对有些企业把跑马圈地当成最优发展模式,有些项目透支未来,强配储能并网项目闲置的现象,这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先进储能产业发展,避免盲目上马新基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从区域角度,统一规划新能源装机规模、送出工程和储能设施的建设。
2.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储能的健康发展需要合理的市场机制和可行的商业模式。只有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不断完善,才能在整个能源系统形成跨界融合互动的协同效应,这需要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情况,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储能应用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主体地位,推动管理部门和电力系统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储能相关市场价格机制,探寻合理的价值实现方式和回报机制,积极构建有利于储能企业健康成长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模式。
3.提升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能力。从政府层面,需要将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工程技术中心与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推动储能先进技术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丰富基础理论体系和底层技术支持,在储能技术研发、专利申请、试点示范等方面,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和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机制。对企业来讲,主要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效率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发引领未来发展的下一代前沿技术。
4.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安全管理。一是推进重点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组建权威的标准化委员会与工作组,重点推进安全、质量与环保等标准的研制。二是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检测和认证。研究和建立锂电储能系统安全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培育建设一批储能综合检测平台和认证机构。三是强化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的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构建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保障储能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和环保回收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