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电子烟兴起存在三方面问题导致“打擦边球”现象频发亟需关注
国航一航班副驾驶因吸电子烟导致误操作引发一起不安全事件,将电子烟问题推上舆论浪尖。而作为一种模仿传统卷烟的替代产品,近年来电子烟迅速袭占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烟产量达到16.51亿支,年均复合增速高达71.6%。但是基层反映电子烟市场存在三方面问题造成监管难亟需关注。
一是电子烟广告进入公共场所导致控烟难。《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使得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渐成潮流。然而,电子烟作为一种替代品,再加上公众对电子烟认识的存在偏差,许多商家趁机打出 “戒烟产品”一类的招牌招揽顾客,电子烟广告进入公共场所。例如,不少饭店在执行控烟条例的同时,大堂里却悄然出现了电子烟广告,广告中均强调该款电子烟对人体无害,是绝好的香烟替代品。而服务人员称,电子烟不算烟,甚至认为消费电子烟体现了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而且顾客使用饭店内广告推荐的电子烟不会被制止,进而大大增加控烟工作的难度。
二是购买无门槛导致电子烟销售异常火爆。目前,电子烟在购买上无限制门槛,公众极易购买,国内电子烟品牌多达到数十种,外形又新奇精巧,尤其是许多电子烟宣称对人体无害,甚至专门开发果味烟油,深受年轻人青睐,销售也异常火爆。例如,国内目前有约2000家电子烟体验零售店并呈现激增状态,而几乎所有的电商网站也在销售电子烟。另外,由于全面控烟和烟草制品的涨价,而电子烟价格便宜,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电子烟的火爆销售。例如,某网站价格最低的电子烟只要十几元,烟油补充装则不到10元,价格低廉。
三是电子烟属性不明确造成监管存空白。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电子烟含尼古丁,有害公共健康。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电子烟的属性尚不明确,立法监管上存空白。而根据《烟草专卖法》的相关定义,它不是烟草专卖品,有的电子烟号称能帮助戒烟,却也不属于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因此,大多数电子香烟处于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价的“三无”状态。此外,进口电子烟厂家在宣传上所强调的“正规手续报关进口”,实际上只是海关针对纳税问题的监管,对进口(包括出口转内销)电子烟的质量和安全性并没有明确法规对其检验检疫。确法规对其检验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