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半月谈》图文并茂的发表了《成都,是个什么样的“都”》一文,文章一出,引发全国人民点赞。从“可以涮进一切 ”的麻辣火锅、包罗万象的街道、人才引进政策到创新公司数量极速增长……洋洋洒洒几千字,完美阐释了2017的成都精神。整篇文章可以用两个字来归纳---前半部分为“融”,后半部分为“创”。
成都独有的盆地文化与风情,吸引着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吸引着无数从外地来蓉读书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成都人”,都在此找到了栖身之所,并迅速融入,与城市形成良性互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宽窄巷子、春熙路还是金融城,你都能听到带着不同地区特色的四川话、普通话,还有各国语言的交织起伏,这一切,都源于成都的开放与包容。
有一种骄傲,叫“成都造”,这座古韵与时尚感兼备的城市,正走在时代的尖端。“融”与“创”,两个字概括了成都2017最重要的城市精神。而当我们把两个字合在一起看时,我们发现,成都布局也正在用实力演绎着这两种精神。
“融”与“创”的精神对当前西安的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新一轮招商引资大战已经打响,同处于中西部的武汉、成都、西安,招商引资和人才争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如何在这场大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擦亮招牌,站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看。西安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招商引资一定要打好这几张牌:一是发挥西部的中心优势,优化服务环境,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高端要素聚集,做到各要素的充分“融合”。二是发挥西部交通中心优势,打造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和高铁新城。三是发挥历史文化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文化+经贸的招商推介。
创新最大的挑战是政府管理治理创新的能力,今年以来,王永康书记倡导推行的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正是力求打破条条框框,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体现西安政府的务实能力、推进政府管理能力的创新的体现,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改革。
创新不是一句空话,还要把地域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擦亮特色的招牌。产业发展不是拼规模,而是拼个性化、创新化。西安有科教文卫、军民融合的资源禀赋、有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有地域上的优势,如何经营好这些资源,创新招商模式与思路,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实现西安跨越发展,正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