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名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天下父母一样关注、焦虑。现阶段,教育正面临百年一遇之大变局,其边界将发生改变,为此我读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也与很多家长交流。这里,我们先大家对私立、公立学校优缺点提出自己看法。
甲父母:后悔孩子读了公立学校,在公立,学习都是家长的事情。在私立,父母会轻松很多,而且学习效果也比公立好很多。
父母乙:你们算一下,私立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早上8点开始上课,晚上8点下课。公立学校早上8点半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这一天至少比私立学校孩子少学习5个小时,一年少学1320小时,1-6年级7920小时。这种学习上的差距已经可以让一个人从初级到卓越了。(参考一万小时理论)
父母丙:小学还是就近上学,不然买所谓的学区房意义何在?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小学只需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就好。
父母丁:我以前也是学渣,还不是能考上大学?我身边那些上了私立的孩子也没见得有多有出息。
不管我们父母之间的看法如何,我只想问,在中国为啥以前都是公立学校,而现在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中冒了出来?其实,教育问题也可以看成一个经济问题,家长以前没得选,教育从前都是国家投入资源,你住在哪,学校在哪,就近入学。
后来有了学区房,看看北京,好的学区房几十万一平米,很多人还趋之若鹜。买下来,几年之后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就是国家管制下的教育。看似义务教育免费,但你想去好的学校,比如北京,这种隐形成本吓死人,我们这种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当然,在北京不仅仅有很多好的小学,还有好的中学、大学,各种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这也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
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竞争跟其他方式的竞争比较起来,确实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它带来的无谓损失是最小的,它是最有效率的一种竞争。私立学校恰恰是价格竞争下的教育产物。这下很多父母就要反驳我了,用钱买教育这样道德吗?孩子是无价的,教育是无价的。
如果不用钱,就会像上面那样,大家用其他资源竞争,更加不公平,损耗更大。
政府要补贴教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钱交给家长;另一种是把钱交给教育机构,交给学校。
我们国家使用的是用后者,政府把钱直接交给学校。这时候,学校要讨好的对象,就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质量怎么样?学生和家长是否满意很难说。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常年主张在美国实施“教育券”制度。这种建议的实质,就是要从补贴学校改为补贴家长和补贴学生。
他的建议是,政府应该向家长发放教育券,然后让家长自由地选择学校,那些能够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由于更好的教学质量吸引到更多学生的学校,就可以凭着家长交给他们的教育券向政府要钱,向政府兑换教育经费。
这种补贴方式的转换,实际上就给了家长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教育体系市场化。
当然,弗里德曼的这个建议,在美国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实现。那是因为美国的中学小学都有非常强大的工会组织,对这种市场化的建议一直有着顽固的抵抗。
现在中国私立学校大量涌现,是否预示着中国将会走弗里德曼教授理念在中国实现了呢?我觉得言之过早,我们国家现在还是补贴学校的形式,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
我们私立学校更像是借鉴美国的私立学校,满足家长对未来教育的焦虑。1-6年私立小学至少学习时长上比公立学校孩子多将近7000个小时,仅在学习课本知识上,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差距鸿沟。
通过学习时长的无法弥补,私立初中、高中,这种知识型储备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目前中国考试制度而言,私立当然完胜公立,而且优质生源也会源源不断流入私立学校。恶性循环之下,中国公立、私立之间差距也许会像美国公立、私立之间一样大。
真正实践弗里德曼的是北欧一些国家,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但这些实际都没有解决教育正面临百年一遇之大变局,这是教育边界的革命。
就像《未来简史》说的在过去几十年中都只经历过一种教育模式,就是连续性、分层制的应试教育,每个人都是两三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然后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可能还有硕士和博士。过去的人都是在人生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集中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只有两个,大学前是为了上大学,大学后是为了学一门专业。这一点,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可能更加注重考试。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一个人用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集中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基本上可以适用于他的后半生。但是,赫拉利说,这种教育模式可能正在过时。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大面积地取代人的工作,但是这种取代不会在一瞬间发生,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驾驶领域获得突破,取代大部分司机;又十年之后,人工智能可能在编程领域取得突破,取代大部分程序员;再过十年,可能被取代的是医生或者律师。也就是说,过去那种把学习时段和工作时段截然分开的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可能大多数人在将来面对的是不断地被取代、不断地再学习的局面。赫拉利在书里就说,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框架,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可能二十岁走出学校,工作十年,三十岁时再进入学校学习,如此反复,这就是不连续的人生。
现在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分段式人生下的教育模式,没有性质上的区别,而这种未来的、不连续性的、终身学习性的教育模式应该怎么建设和展开,还没有人知道,而且只有少数的人和公司在尝试。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不再是集中式学习,而是分段式的终身学习。这就是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面临的教育难题。
用我最喜欢的一段话结束吧,教育是一种类似于园艺的东西。被教育者所蕴藏的一切可能性都在他自己身上,或者说是上帝赋予的,或者说是大自然赋予的,并不是你这个园丁赋予的。园丁很容易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偏见一叶障目,看中了自己喜欢的那几种花草,把别的花草砍掉了。结果是,你想要培养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搞成,你砍掉的东西却很有把握的被砍掉了。所以优秀的教育者是一个懂得尊重自然的人,不能固执己见,自己原先的设想必须随时修定。看到花园里面长出来的东西有点像样,即使那不是你原来想要的东西,你也要好好培养。看到某一些看上去像是杂草的东西,下手的时候不能太狠太早,因为有很多美丽的蝴蝶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很像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