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精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一
2021年5月24日,注定是值得铭记的日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我盼行至您的梦里,良田万里,禾下乘凉”“知道他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我们种田的,对他有感情”……各地群众手持鲜花赶来吊唁,其中不乏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脸上有泪,眼中有光。
人世间,“吃饭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件的事情。对中国人来说,“袁隆平”三个字,是嵌入百姓粥饭、天下粮仓的重要符号;对全球而言,他的“东方魔稻”“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
虽然今后无法再看到这位一生为民谋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个人心头的种子,化作千千万万个“他”,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种力量,有着爱国为民的情怀。“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
这种力量,有着信念坚定的分量。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他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这种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门规”---“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这种力量,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他的一生。
这种力量,有着朴实无华的品质。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总与水稻有关,是一位直到入院前还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绝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中国“老农”。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他留下的“种子”,将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的代代传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同时,在尖端科技领域也有不少“卡脖子”问题,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阻隔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面对成绩与不足,以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科技领域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用“脚踏实地”的作风成就“顶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闪耀。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我们定会坚守,定去拼搏,定将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二
整建制开展“吨粮镇”“吨粮县”建设
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山东整建制开展“吨粮镇”“吨粮县”建设,谋划布局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希信、魏德东、马传先等住鲁人大代表都提出建议,支持德州“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作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德州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国1%、山东省1/6,理应在粮食高产创建上先行一步、树立样板。当前,德州也正在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生力军。
山东突出抓好家庭农场 m.haozuowen.net 、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粮食丰产丰收。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魏德东还是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有着十多年的农业规模经营经验。这几年,他的合作社与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从种子、土地、水肥、农机等方面提高种粮科技含量,再加上社会化服务,每亩地可节本增效300元以上。这让村民和村集体都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土地全托管面积5000多亩,单环节托管面积3万多亩。针对去年小麦播种时雨水较多,小麦播种晚,苗情普遍偏弱的情况,年前魏德东的合作社对托管流转土地进行了深翻,采取了小麦宽幅精量播种。用上了20余台套打药机、30多台套无人植保机,以及“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管护技术。“通过一整套的科技壮苗举措,今年夏粮我们有信心丰产丰收!”魏德东表示。
为了百姓饭碗,齐鲁大地正在耕耘
“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22年,山东如何开展农业工作?山东已有了具体目标,齐鲁大地已经开始耕耘。
聚焦工作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山东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在构建保障体系上达到新水平;聚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在科技人才兴粮兴储上迈出新步伐;聚焦“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在粮食产业强省上实现新突破;聚焦“形成新发展格局”,着力在数字粮食助力实体经济上得到新提高;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在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风险上取得新成效。
立足高质量发展,精准确立发展目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年粮食流通量保持在1.5亿吨以上,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500万吨以上。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立特色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联动,“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带动力进一步彰显。
建成与粮食收储和保障供应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绿色仓储和高效物流发展,粮食产后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全面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发展粮食产业互联网,实现地方储备粮智能化监管,打造“数字化粮储”。
改革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加快实现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建成职责清晰、运行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为“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百园千镇万村”,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继续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做强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单项冠军。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0个以上。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农产品绿色关键生产技术,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优化提升乡村人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等。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山东牢记嘱托,不负春光,锚定“三个走在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市场供应呈现货足价稳良好态势。2021年山东农业生产“成绩单”显示,全省粮食总产超过1100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百姓仓廪充实、米面无忧,山东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基地、大粮仓,端稳端牢了“百姓饭碗”,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三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那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心得 篇四
这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伟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评论说他的身价只有1000亿元,但他的月收入,连工资补贴都只有几千元。按照他的贡献,他应该有更多的钱,但是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笑吟吟地说:“钱对于生活和生产很重要,但是钱的方式一定要对。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等于没钱。但是有了钱,第一,不要铺张浪费,第二,不要吝啬,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
所以,我穿衣简洁大方是一个原则。你穿得这么好干什么?很闪亮。穿的好,不一定地位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简单、直白、深刻、发人深省。有人评价他:“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他几十年来一直努力学习,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忧国忧民,利国利民……”袁隆平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不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是一位具有可贵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他卓越的科技能力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品格、精神和风格为我们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战线上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作为一个在环保战线上战斗的知识分子,我由衷地赞美袁隆平院士,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造福人民。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院士那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不仅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雄心壮志,还要让每个人都学习和发扬他的做人态度和奉献精神。
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 篇五
《袁隆平》是首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它是由史凤和执导,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传记片,于2009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导演史凤和采取散文诗化的手法,以环球杂志记者绿蒂对袁隆平的采访为主线,设计成三个“乐章”,以交响曲贯穿始终,电影艺术地再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矢志不渝、创造奇迹的非凡经历。
正如先生片头讲的那样“只要有阳光,就有生命的交响曲”,先生用他的执着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成为了高山仰止的歌者!蓝天,白云,海边,先生说“我是一个把生命当歌唱的人”。整部影片视角下移,用乐观、阳光、朴实的画风和手法,讲述了袁隆平历经坎坷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人类吃饭难题的故事。
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全国大饥荒,是真正触动袁隆平的点,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真正的“生根发芽”。他尊重科学,根据生物遗传学,潜心研究水稻,他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高产稻穗,他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参差不齐。他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
他历经千辛万苦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他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平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却错过了父亲的葬礼。
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杂交水稻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引来了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可不但没有削弱他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说“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以致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
电影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却通过人物朴实幽默的语言,用平民化的视角来塑造他,减少人物的神话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实生动的人格之美,通过他面对谎言、挫折的态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真实、执着、幽默、多才多艺、纯粹而高尚的人物形象,还原了真实的伟人袁隆平。
影片结尾,袁隆平亲自出演了老年的自己,这是影片最惊艳的地方。他讲着流利的英文,从容不迫地回答记者绿蒂女士的问题,他说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而生命不息,他将继续追寻他的禾下乘凉梦。
生命如歌,生命是跋涉,执着是灵魂的归宿,是激情的永恒,袁隆平用他的坚韧和执着,用他胸怀苍生的情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篇章!袁老走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电影《大国粮仓》个人观后感(精彩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