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党史方志工作
——办公室工作心得体会
白银区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新时代办公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委和政府办公厅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肩负重要职责使命。办公厅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服务保障等职能作用,才能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办公室系统的党员干部,在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立足党史、方志工作,谋划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很有现实意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结合做好新时代党史、方志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政治引领,自觉运用正确历史观指导方志工作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作为过往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受到了古往今来人们的高度重视。正如中国古代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言,历史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透过沉浮兴衰的历史现象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共性规律及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到重塑山河、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达全世界六分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镌刻着奋斗辉煌,指示着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这个山地、丘陵占60%以上的土地上,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峡海湾等天堑,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和特高压输电网络;发展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将中国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口红利,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迎来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开启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行动,至2020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恢复到了23%,与明朝的森林覆盖率相当。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地方志承担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历史记录,尤为重要。
树立的第一个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山河破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儿女共同心愿的“最大公约数”。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孜孜不倦地探索寻求发展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止步于此,无力向前完成历史的任务。只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聚集起了强大的力量,改变了一盘散沙的局面,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不可否认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
树立的第二个历史观是: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初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谋幸福就要消灭贫穷、摆脱贫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均GDP从新中国成立前不到40美元增长到1.04万美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就是人民幸福。
树立的第三个历史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党的百年发展史,以宏大的历史感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从救亡图存到复兴逐梦,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止步,永不停歇。当前,中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今日书写的一笔一划,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历史刻痕。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的巨浪中,保有一份政治上的 “定海之力”,才能继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
二、坚定文化自信,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编修地方党史、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汉代的初起到唐代的继承,从宋代的定型再到明清的发展兴盛,方志绵延千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地方志实现了超越历史任一时期的跨越式发展。从无固定机构人员修志到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从行政推动修志到出台《地方志工作条例》依法修志,从部分地方修志到省、市县志书和年鉴全覆盖,“天下州邑莫不有志”的愿景和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地方志要坚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不断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滋养。
(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梁启超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全国现存新中国成立前编修旧志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其中首轮全国累计编纂出版三级地方志书5800多部,二轮志书编纂比首轮规模更大,部门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等方兴未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要研究人类文明和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地方志。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健全完善方志编纂体系,积极推进综合志鉴、行业志鉴、部门志鉴、单位志鉴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志鉴的编纂工作,加强方志典籍研究整理,最大程度地保存历史记忆,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方志贡献。
(二)记载当代中国,体现历史担当
编修地方党史方志,不仅要整理好历史,还要立足新时代,记录好现实,特别是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记录好,把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地方党史、方志工作要融入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要依托地方志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分析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亮点与特色,挖掘城乡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阐释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使地方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加快现代化等党和人民关心的大事上有所作为。
(三)编纂党史方志,体现时代价值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积极探索党史及志鉴编纂创新,采用全媒体展现手段,打造高品质的白银区党史方志;树立即时性记录理念,我室编纂出版《白银区志》(二卷)《白银区年鉴》(十二卷)《中国共产党白银市白银区历史(1921-1978)》等,实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发生的大事要事;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白银市白银区历届党代会文献汇编》《白银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文集》《白银区概览》等,为白银区建设和发展等重大战略提供历史借鉴,其中《白银区概览》简单明了,资料齐全。在白银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二)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加强方志文化宣传
地方党史方志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文化事业,方志工作者在长期的修志编鉴过程中,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不言苦、不怕累,潜心史志研究。“十年修志艰辛事,一朝成书头飞雪”成为普遍现象,“老黄牛”“成为外界赞誉党史方志人的标识。长期的职业塑造,很多方志人习惯于“闭门修志,一心只写志鉴稿”,而缺乏对方志文化宣传的重视。方志文化宣传是提升方志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是我们把“冷板凳”坐得热热乎乎,把“苦差事”干得红红火火的重要环节。
党史方志文化宣传,一是要强化宣传意识。地方党史方志志的重大工作、重要成果都要组织策划宣传,地方志宣传的不是个人、不是部门,而是惠及民生的方志文化。二是要主动寻求党委、政府和媒体等有关部门支持,在更高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地方志资源有限,力量薄弱,方志文化宣传要利用好党委、政府的“大平台”。白银区党史方志办公室在编纂《白银区扶贫志》《白银区小康志》的过程中,面向全区各单位,各单位积极参与,形成宣传声势;积极发挥党史方志部门在白银区文化研究方面的独特作用;展现白银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图景。三是要大力推进党史方志信息化建设。白银区党史方志部门积极打造“白银区地方志”网页,由小众互动向大众传播转变,聚焦历史文化、紧抓时事热点、策划原创专题、展示区情地情,逐渐成为白银区重要的区情文化宣传推广平台,以地情文化和文献数据库结合,打造多位一体的地情文化服务平台。在做好方志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扩大方志文化影响。
(三)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推动史志工作服务大局
中国人不信仰宗教,不信仰鬼神,真正信仰的,是民族历史和英雄祖先。对历史的热爱,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方志文化会传承千年,为什么名垂青史会成为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们的最高理想。地方志作为一个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政府部门,实际上不是单兵作战,它有厚重的民众基础和充分的社会资源,关键是如何进行引导、借力、整合,形成方志文化共建共享的大局面。
地方党史方志是党的文化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在为民服务中实现社会价值。持初心、方能达使命。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积极推动方志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创造出更多表达党的意志、唱响时代旋律、践行核心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方志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贡献方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