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愚公移山
愚公精神永放光芒
愚公移山的故(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有一样的信念,就能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很多人怀疑它的现实意义,怀疑它的存在性。很多人认为愚公的精神已不适应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愚公精神将永放光芒。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用愚公移山精神闲全党指明: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他把人民大众比喻为帮助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上帝。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这种贴切的比喻富有说服力、感召力、和鼓动性。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在于他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他们艰苦奋斗、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才得以胜利和辉煌。我们要永葆这种精神。毛泽东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毛泽东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愚公移山精神,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这也极大激励了全国人民,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一鼓作气,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讲述《愚公移山》,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是因时制宜,循理而举,堪称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经典。
古人愚公凭着勤劳、勇敢,以一颗虔诚、执着的心感动了上帝,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让他们看到了此山阻隔千年的柔和阳光和一片开阔、温润的沃土;战争年代的革命领袖借用愚公精神,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志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山,我们更有必要学习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毅力,去克服困难。
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怒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面前有很多“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的愚公,他们抛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义无返顾的奔向基层,奔向艰苦的地方。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可以把挖山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都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有人说闲话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
第二篇:愚公移山读书报告
愚公移山读书报告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想必大家是很熟悉得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在初期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当时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差距极大,很多参加革命的人内心深处都觉得战胜国民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鼓舞大家的革命热情,树立对共产主义革命必然胜利的决心,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他选取了这个典故,向同志们说明人主观能动性的的巨大力量。 文章第一、二段回顾了七大的主要内容: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并对大会作了总结。文章第三段用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喻成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两种山,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文章第四、五段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扶蒋反共的美国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划清界线,并坚信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变为主流。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国民党六大和中共七大的目的,通过对比说明一切反革命的路线必然要失败。 移山这样的壮举是一个共产党人不惧艰难困阻,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精神的行为过程,这恰好契合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敌强我弱,革命面临信心危机,它无疑是精神上的一剂良药,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其次,愚公移山的结局是成功了,可以向人们昭示革命的
“愚公移山”从此便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前景一定是光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愚公移山精神内涵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不可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不可能改变发展的条件,这是愚公精神最主要的内涵。 其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要走出去,要发展,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决不能满足于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国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第三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针,不达到目的决不动摇,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第四是团结奋斗的精神。现在我们学习《愚公移山》,就要充分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发扬知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
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
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
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
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
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
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
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
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
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
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
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
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
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
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
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
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
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
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
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
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
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
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
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
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
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
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
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
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
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
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
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
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是一种自私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说白
了就是形而上学。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恰恰就是一部不断搬山的历史。如果没
有前人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如果没有当代的开拓者在困难面前迎难而
上的精神,生产力如何进步,社会又怎么向前发展呢?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
种各样的矛盾,都应该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决不能绕道而行。
愚公选择移山,正视矛盾。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使家乡更加贫穷,闭塞,落后,愚昧,
又何谈发展呀。
从哲学的角度看,愚公一块一块地搬山是量变的体现。而我们知道量变是质变的
前提。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引起质变。由此可见,愚公不愚,我们
向共产主义迈进,这同样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样一来,对方辩友需要解
释的就是,难道我们可以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而省略中间的奋斗历程呢?
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
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记载其中。上两个世纪,我们的祖国面临外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无数像愚公一样的人,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恐怕我们早已成为亡国奴。同学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不复存,哪来个人幸福。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参加这场辩论赛吗?无论在什么时候,愚公移山都是一种应受到赞扬与推崇的行为。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方辩友将和我们一道,无数次地用行动来证明这个真理。那就是,愚公应该移山。
第四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 荷担() 孀妻() 箕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 惧其不已也已:.
⑷ 无陇断焉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
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 .
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 .
古义: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甚矣,汝之不惠!
二、综合园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
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愚公移山》
1. 略2. (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 (4)隔绝3. 1.d 苦:愁4.①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人 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③古义:边上 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 5. 《列子.汤问》 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6.(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2)你太不聪明了。7. 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8.b
9.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0.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 一厝雍
南()荷担() 孀妻() 箕畚() 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4、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5、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 6、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 、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
是:;智叟的态度是:。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8.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9.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2分) 10.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2分) 11.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2分) 12.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3、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14、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1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6、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