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教师博览》有感
会昌县第三小学刘兰有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已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耕耘了八个春秋。工作之余,捧读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是一种最美好、最温馨的休息方式。我最经常看的教育杂志是《教师博览》。
八年前的我,刚从师范毕业,还是个愣头青,满怀着对教育的崇敬和未来的憧憬,信心满满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但开学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有些应付不过来了,那时的我教育教学经验贫乏,师范所学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都是纸上谈兵,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根本没办法处理,遇到问题只能凭“直觉”去解决。这样处理问题既难于将问题处理好,更难于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当时很羡慕那些老教师们,也很渴望自己快些成长,渴望学习,但总是嫌教育理论书籍太死板、太严肃、枯燥,看不进记不牢,所以不愿意看,看也是走马观花。然而,有次无意中的偶然,我看到了《教师博览》,犹如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让我怦然心动,她正是我所寻找的,正是我所需要的,所喜欢的,真有一种“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从此,我深深的被她吸引,并一直相伴到今天。
教学中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教师博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发挥着自己的载体作用,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专家、教育管理者、一线教
师聚在一起,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给自己找到成长的标杆,每次读完后心灵都得到洗涤。现将自己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要转变教育理念
我认为,作为现代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获取知识或技能,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小学教育自身特色的展现。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平等、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二、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激动。所以,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
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用一个词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男生和女生、缺点多的学生和缺点少的学生等。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关爱他们、善待他们、容忍他们。我们要坚信一点:他们决不是天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
定的条件下他们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二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读后感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玻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由此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其实,人为了自保,都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学生个人的本能固然是根本,但要是没有适当的外因刺激,这种本能也激发不出来。家庭与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因素。从教多年来,遇到过许多校园暴-力事件,解决时,不怕学生或老师工作不好做,最怕家长不明理。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打架,有个老师上前制止,拉住一个学生,结果这个学生给家长说老师打他,家长到校找到领导说,我是某某村的副村长,你们老师打我孩子了,得给我一个说法,不然这事没完!你说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能教育好吗?后
来事实也证明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这个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下,经常旷课、打架,变本加厉,最后学校不得不开除了这个学生。也有些家长在孩子打架后,不是了解原因,细心做工作,而是责骂孩子:“你手断了?你不会打他啊!”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孩子们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还有些家长,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唯一教育方式就是打骂,给孩子身教的结果就是:要解决问题,只有暴-力!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首先自己不要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否则教出来的只能是暴-力孩子!
第三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原创版09年第4期读后感 - 夏龙娟 《教师博览》原创版09年第4期读后感
《教师博览》原创版讲述的是教师自己的故事,有教育名家自己撰写的专业发展历程,用刘良华教授的话说,是“教育自传”,也有对热点教育问题与现象的讨论或深度报道,还有展示教师教学之余丰富精神生活的故事、随笔等,教师博览读后感。非常喜欢本期《教师博览》的刊首语中的这段话:“我们认定,做了教师,一辈子就必有不离不弃的三件事:教学、阅读与思考。教学是教师的本职,阅读是教师的本分,思考则是教师的本能。教师的生命在教学中丰盈,在阅读中强大,在思考中深刻。”这段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也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就取决于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应该记住这段话,让自己拥有一种明智、沉思、有德性的教育人生。《教师博览》每一期都会有一篇班主任工作札记,这期有南京市的郭学萍老师的一篇《四季如歌》,读后感《教师博览读后感》。 有人说,做班主任最辛苦,操心着四五十个人的大事小事;有人说,做班主任最幸福,感受着四五十个人的成长快乐。郭老师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快乐在一起。”也许正是她的这种心态,所以她的四季如歌。她的一系列革新措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秋天,新接手一个班级使,她让孩子自己决定班级的大小事务,她对孩子说:“你们才是班级的主人。”她让孩子自己找同桌,然后绑定评比红星小组。冬天,她带孩子玩雪,然而乐极生悲,孩子们打了起来,她别出心裁地让孩子写“怎样克服自己情绪”的小论文。在她的带领下,班级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在夏天的时候,孩子们秘密写起了“班级小说”。孩子们边写,边回忆童年里的人和事,回忆着童年的酸甜苦辣。郭老师用她细腻的笔触告诉我,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有孩子不犯错呢?真羡慕郭老师,羡慕郭老师的学生,他们共同演绎着完整的生活,而我们,眼中似乎只剩下成绩,甚至总是被教育过程中的些许无奈折磨得焦头烂额。读完此文,突然觉得,不管做不做班主任,只要用心教育孩子、关心孩子,总是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吧。只要我们释放自己内心的教育热情,也能拥有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四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伴我成长
上饶县枫岭头中学江虹
从教二十余年,一直深感教师行业的重要与艰辛。自从学校订阅了《教师博览》之后,我和同事们总是会迫不及待的阅读,《教师博览》更是让我深切的感到自己的从教之路并不孤独,一篇篇独具匠心文章一个个妙趣恒生的校园故事,这些都不断的充实了我的教师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奉献本身就是创造,三尺讲台陪我经历风风雨雨,45分钟凝聚我无限心血和期盼,一堂课获得学生的好评,都使我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当一批批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而成为有用之才时,我更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和满足。而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的,有了《教师博览》的陪伴让我能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已为人师多年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我们同样需要恩师的指引,而近年来,《教师博览》常伴随我的教师生涯,已然成为了我和我的同事身旁不可或缺的一位良师益友。
一、《教师博览》让我和学生一起进步
有一句老话说道,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对我们基层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下,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不仅要有充足的“水”而且要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水平也必须与时俱进。而正
是拥有了《教师博览》这本专门为教师开办的杂志才使得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实自身,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的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地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爱岗敬业。《教师博览》内容贴近教师的生活,话语真挚,说理透彻,作为“老教师”的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不禁感慨当老师还是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当老师不仅要当好还要当出“艺术感”来。
二、《教师博览》让我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前几日,读到《教师博览》中《思想启明教育之光》一文,其中提到“2014年最好的教育电影是一部印度片,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电影用戏谑的手法嘲讽了刻板的教育模式,用鲜活的故事,表现了教育应有的本质,即教育拓展人自由的边际,使人获得突破窠臼与成规的勇气,叫人能够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将人看做一个知识的容器。既然是容器,那么个性、情感、想象力等都不被鼓励,甚至不被关注。这个容器在学习阶段不断装载乃至超载,考试阶段再将之倾倒出来,倾尽所有。当个体真正面对需要以独立身份去面对纷繁的生活时,我们却发现,传统的教育并没有给予这个容器什么有益的锻造。”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读《教师博览》的许多文章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教育应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对单纯的传统的对知识的灌输。教学中我始
终把自身学习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又不断的补充自身知识。常读《教师博览》和常认真思考教育,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如今实施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而非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
三、《教师博览》让我懂得学生需要老师的倾听
我也曾读到一篇文章《老师,您听我说》“老师,我希望您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仅仅教我们知识,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人”,需要老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他们,却常常忽略他们的感受。担任了二十余年中学数学教师,并且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我对此更是有深切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倾听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对学生多鼓励,重视学生的进步,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过分批评或者甚至是冷眼相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更
是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特长,我们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而更好的针对每一名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
近年来《教师博览》的陪伴让我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渐渐由一名传统型的教师转变成为了一名创新性教师,深感作为一名教师,离不开终生的学习和《教师博览》这类专题杂志的陪伴。
第五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上登载的这么一件事令人深思:
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安慰着一位大约四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了。
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因为那天小孩较多而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而将这位澳洲小孩留在网球场。等到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回网球场,将这位小孩带回来,小孩因为一个人在偏远的网球场,而饱受惊吓,哭得稀里哗啦。 现在澳洲妈妈出现了,我亲眼看见这位妈妈,蹲下来一边安慰小孩,一边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这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这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当下我就见那个四岁的小孩,垫起脚跟,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亚裔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别害怕,已经没事了!”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是痛骂那位工作人员一顿,还是找到她的上级主管提出抗议,要求开除这样的工作人员,或是很生气地带孩子离开,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在我们身边,不是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小孩由于走路不小心,额角碰痛了,哇哇地哭了。妈妈跑来了,边敲打桌角边假装狠狠地说:“谁叫你碰宝宝?打死你,打死你!”然后她会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桌角哭了。孩子这才破涕为笑。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前者宽容、体贴,后者自私
吝啬、斤斤计较。其实,宽容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宽容者豁达大度,乐观向上。他们善待他人,往往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人我一也;将心比心,两心通也。许多事情若一味从自己出发,往往百思而不得其解,陷人于山重水复之中;倘能转而从他人处看,常常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小教会孩子善待他人,尽量体会别人的难处,不至于遇到一点点不公便不能释怀。其实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