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多说与少说》读后感
《多说与少说》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说与少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多说与少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先生所著,他原名叫做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一直以来,对语文教育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而本书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解决了“知行”之间的过渡。
叶圣陶的“大语文”理念基本分成了阅读与指导、写作与鉴赏。书中提出的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训练缜密的思维方式等概念不止对于语文学习,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启发和帮助。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但是更要着重训练。要使学生学的.东西转变成他们自己东西,就要多进行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语文教学虽说注意练习,其实练的不太多,这就影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行。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一样。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阅读课要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办法不多,对课文不能透彻理解,一味地参考备课教材,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就能阅读。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读后感·打基础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同时自觉地动脑筋。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知名品牌作用。
有些老师喜欢把学生写在作文中那些好听的话,圈上红圈。学生摸准老师喜欢这一套,就几次三番地来这一套,常常得高分。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
作为一位孩子的妈妈,能理解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做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作一些必要的启发,诸如此类,都是事前准备。作了这些准备改作文大概不会太费事了,而学生得到的实益可能会更多些。
第2篇:《多说与少说》读后感
这就是你要找的《多说与少说》读后感范文,逻辑严谨,脉络清晰。
如何做到少讲多练,少说多做
一、一讲一考带来的严重后果
曾经一位德国博士生这样说: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这一讲一考带来的后果是:
1.不愿学习。有专家调查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
2.不会思考。一位小孩到美国读书总不爱提问,老师把他当成了“傻子”,要送他去接受专门培养弱者学生的“特殊教育”。家长急了,找校长去说理,最后只好通过测试解决问题。测试的结果孩子的智商比一般学生还要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教育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3.没有创造。北京一位资深院士感叹地说:一个国家,一般建国不超过50年就会产生至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苏联1917年立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的时间,波兰用了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近代发明大到航天飞机、计算机、小到易拉罐、圆珠笔,都不是出自我国的。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听讲与其他学习方式合理搭配才能收到效果
正因为课堂教学讲风太盛,老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以教师为主的讲的时间太多,以学生为主学的时间必然就少。尽管听讲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它只有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如何保证少讲多练,少说多做
1、把“多练、多做”定为学的规范,保障学生权利
大量无效、低效现象表明,课堂教学之所以陷入“教师多讲、学生少学”的困境,症结在于剥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权利。因此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的权利。
2、把“少教”定为教的法规,限定教师“配角”
课堂上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动起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想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间,杜绝“满堂闹”。
3、做好“三个六”,保证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六个不得:只需三分钟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得讲四分钟;应该紧扣主题的引入,不得戴大帽子;不得绕圈子;应该留给学生的自学和训练时间,不得占用;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不得打断思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不得包办代替。
4、落实多做、多练,促进知识内化
一是训练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二是训练时间保证:不少于12——15分钟;三是训练内容科学:难度适当,练习适量;既有针对性、又有典型性。四是训练形式多样:多器官、多题型、多层次;慢生与好生同行,基础与能力并重,经典与探究共存。五是训练评价规范:明确要求,引导监督;独立思考,教师巡查。
只有真正实现“少讲多练、少说多做,才能实现“五”个转变:
1.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2.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3.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
4.变“主宰”为“主导”;5.变“演员”为“导演”。
使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一、目标精当:许多教师在讲课时,生怕漏掉问题,巨细都要涉及,处处是重点,结果又无重点,学生并不知道一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目前,各种“教参”规定的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多在三四个,仅教学重点就有两三个,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从中确定或暂行确定一二个,以使问题集中,解决得彻底,为学生的练留出广阔的空间。
二、研究精深:教学目标少了,教师的工作不是少了,相反要花更大的气力,对教学过程做全面、综合的考虑,对教材和学生做精深的研究。一方面,娴熟地驾驭和运用教材为讲和练做准备。教学训练目标的单一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在对宏观和微观的正确把握中确定的。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学习态度、对新知识的需求等情况。课堂上所讲所练要能够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使他们的原有知识得到发展提高,真正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可以说,讲的越精,教师的研究越深。
三、内容精练:做到这一点并非简单少讲就行,而是要讲的简洁明了。要力避繁琐,不做无用功,做到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讨论能明白的不讲;点拨能懂的不多讲,训练能解决的不多讲。要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四、语言精美:教师的讲授越少,语言就应越是精美的。只有准确、简要、有力度、有美感、合乎逻辑的高质量语言,才适合精讲的需要。所以教师要精心雕凿自己的语言,仔细推敲,去粗取精,既为学生树立语言表达的典范,也避免无谓地占用同学的训练时间。
当然,精讲与多练是互为依托的辨证整体,精讲的目的是为了多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要在多练中得以实现,如果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讲得再好,也是不成功的一课。更难更重要的一环是在设计相应的训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