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陶行知》有感精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陶行知》有感 篇一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读《陶行知》有感 篇二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为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阅读了有关他的著作《陶行知谈教育》,希望从此中获得有关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这本书开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在教学合一中阐述了此理论提出的理由,即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对现在的教育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读新教育的释义、目的、方法、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员、新课程、新教材、新教育的考成这几方面的内容让我在北方的冬日里,有了如沐春风的感觉。新教育的需要须符合时代所需;学生须自己去学,使其更好的生活;教员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课程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教材应灵活运用;考成应按目的,以此减少精神和材力的浪费。关于教育的要素,陶行知先生都具体论述了应如何做,这对现在的教师进行工作时有着很大帮助。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讲述了学生自治的需要、好处、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范围、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自治的注意要点。充分说明了自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进行自治,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帮助他人进行自治的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陶行知说:“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儿童有活的能力,教育应该满足儿童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现在有很多老师她们用曾经的一套教学方法去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儿童,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教学方法应该是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面对不同的儿童要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认为只有一种就可以面对所有儿童。
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中,陶行知认为应少谈责任,多谈机会。教育者所得的机会,是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毫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这其中论述的内容于我们有很大启示。比如他认为男女都应受同等的教育,城乡教育应平均,老年人也应受教育。作为一名家在乡村的女学生,我非常感谢陶行知先生,是他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诉诸世人,也是他将乡村教育的问题展现。教育者应该用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去找机会,去发展机会。
教育与科学的方法,陶行知认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觉得有困难;第二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第四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实验一番。其实,这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方面,在我看来它还可以用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生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恐惧,勇于面对,即使一次不成功,只要多试几次,总会成功。
在平民教育中论述了平民教育的效能、问题范围、中国平民教育的经过、平民教育现行系统等诸多方面。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了,但也不要忘记平民教育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平民教育使我们每一个人明智,是教育提高了我们国人的素质,使中国成为发展大国。
学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来有三点:学生求学须具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作为一名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一个学生的职责,面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我没有一问再问,而是认为知道这么点就可以了;在学习的路途中我缺乏耐心,如若努力了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回报,我便放弃了,有点过于急进,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途,怎能急功近利。我以后要改正这些缺点,面对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待学习始终报以热情,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学习效果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努力。
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认为完整的人需含三种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就前两种来说,其实,正是当代大多数学生的痛病,缺乏良好的体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固化,缺乏主见。我们应具备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为他人思想的搬运工。要勤锻炼,而不是整日沉迷于手机之上。
我之学校观,陶行知认为学校应以生活为中心,师生共甘苦,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学校其实就相当于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校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而不是令人憎恶的,师生应该是朋友,而不是学生看见老师犹如老鼠见了猫,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而不是紧张的,学校生活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不是与社会生活脱离。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同意这种观点,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得到知识,而不是因为有了知识才去实践,前人的知识是以实践为基础得到的,到了今天才有了我们以知识为基础去实践,可究其根源还是以行为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其实也就是说教学生,老师必须先具备所要教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当自己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水的时候,你才可以有资格去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是供给人所需要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是重要且主要的活动,在现在,我们常说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陶行知先生还讲述了师范生的两个变化,一个是变个孙悟空,另一个是变个小孩子。变孙悟空是说学习孙悟空学习之前先有明确的目的,变小孩子是为了与小孩子成为朋友,学校成为乐园。这给作为师范生的我有很大帮助,我必须明确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成为教师不会误人子弟,也必须了解成为老师后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将自己代入到学生的角色中,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教学做合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说中国的教科书虽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但从根本上一点儿变化都没。因此教材必须活,大自然,大社会也可以作为教材。
陶行知也提到了儿童科学教育和创造教育。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价值,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陶行知认为小学教师应该负起造成科学的中国,因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但我认为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负起这种责任,首先你可以向儿童展示科学,其次,激起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最后,逐步教给儿童关于科学的知识。在科学教育时,要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也就是陶行知提到的应当用科学来养生,不应当用科学来杀生。关于创造教育,陶行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因此,我们不只要学,更要将学会的东西(www.haoword.com)变为行动,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教育的新生、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现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现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这里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现代化,生活就是教育,因此处处有教育,生活是发生改变的,因此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接下来陶行知先生论述了教育应攻克的二十七个难关,这也说明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逐渐完善教育,我们不怕问题,而是怕找不到问题在哪。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生活教育的特质和填鸭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辨别真假生活教育。而填鸭教育着重讲填鸭,让我明白了很多,尤其是那句被人填死的学生有多少啊!因此教育一定要慎重。
陶行知先生还讲述了育才学生所具有的二十三常能、社会大学和创造的儿童教育。二十三常能其实就是适应社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社会大学现在很少提及了,早已被高等教育所覆盖。创造的儿童教育是说在儿童自身基础上,通过环境培养加强其创造力,并提出了五大解放。就现今而言,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对儿童教育的十点建议和两种对儿童身心有害的极端心理,如果按照建议来执行并且避免两种极端心理,就会创造儿童的乐园。现在大多数家长信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将儿童推向地狱,这种思想不可取,儿童的童年应该是欢乐的,有时候想一想长大后就有烦恼,那么为什么还要剥夺孩子短暂的欢乐呢,为什么不让儿童在欢乐的氛围里茁壮成长呢?作为家长,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孩子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远比知识重要,况且,如果身体强健,心情愉悦更有助于儿童的学习。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伪知识阶段和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伪知识就是不从经验里发出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在1939年7月创办的,以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也与我们熟知的那句话相应和: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们都知道瞎子的耳朵异常灵敏,因此,不要去贬低任何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优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取长补短,树立自信的人格。
一代教育名师陶行知,“两千面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在这篇著作中,无不能感受到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炽热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这给一个即将站上讲台的新老师提供了指导,也更让我坚定了信心,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能力,我期待看到孩子烂漫的笑脸和闪闪发光的眼睛。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教育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读《陶行知》有感 篇四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机械制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阅读机械图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学,因为我感觉用模型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图纸,结合三个视图从多个角度讲解,就能够慢慢地把阅读视图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一步步的学会看视图的方法,然后再用模型对照,找出看视图时的不当之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职业学校。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及时搜索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是充分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学生,也才能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陶行知的故事 篇五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热情地让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给她,问道:“怎样不带儿子一齐来玩?”
这位夫人有点气乎乎地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这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陶先生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手表。这表成色还很新,镀金的表壳打开了,玻璃破碎,连秒针也掉了下来。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
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
陶先生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
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见到那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先生立即劝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陶先生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一元六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师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妈妈说:“妈妈,伯伯买了一只钟,让我学习拆装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吗?我的办法说是,把孩子和表一齐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能够学会修理咧。”
陶先生停顿了一下,之后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向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就应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夫人听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诚恳地说:“陶先生,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必须照您的办法去做。”
读《陶行知》有感 篇六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读书,其本质是充实课本知识,将学生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努力尝试用多媒体辅导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读书是自己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让人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那样的贫乏,是多么地需要读书、学习。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种“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做一个教学生学的老师
陶先生说,先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第三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这不仅是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教学生学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平时教学时,自己了觉得自己教不得法。现在想来,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的慢教的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做课是万万不能了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随着课堂变化灵活地外理备课预案,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常心。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七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此刻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向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十分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之后,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状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之后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用心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读《陶行知》有感精彩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