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一
下午在火车上继续拿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开始读起来很吃力,读了几页之后,内心是浮躁的,我强忍着内心的躁动开始重读,这一次竟然能走进作者的心境了,那些文字似乎开始熟悉和清晰起来,就好像作者在一个围炉前给我讲一些旅游的奇闻异事,对于一些想法好像也找到了一个导师来给你一些宏观的指导,宏观已经足够。
最近在狂读历史,地理,最近又迷上了哲学,这么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收获就是没有任何总结的学习都是没有无效的,就如同我最近学习历史和地理内容一样,我只是隐隐记得一些信息,但是完全没法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我想复习,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我可拿出一堆书来甚至给出一个书单,但是他们就好比一个凌乱的书架一样摆在我面前,我几乎无从下手,但是感觉它们确实在。
学习的一个要诀也在与此,光有学习的过程是不够的,学习的结果也要要重视,我们可以对形式随意一些,但是大脑需要把这些知识沉淀下来,固化到我们的认知系统里面。
就如同我在多年以前看《幸福来敲门》,只是印象中感觉生活艰辛不易,但是多年后重温的时候,其实情节我已经基本忘记了。
所以学习的过程里面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目标,最后多到好像没有目标,只要有时间就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没有想清楚,于是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其实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才是关键,久而久之,回想这个过程,多少是会有些进步,但是展望前程,却有些茫然,因为到底该走那一条路,这个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是一本写于1968年的书,距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距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年龄,但是几十年后读来却依然受用,我想这就是思想读物的一大亮点了。读后感哲学,禅,道,似乎是我们思想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未知地带,我们想搞明白,但是似乎却难以下手,很多看似简单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书里都有一个重新的视角来解读,而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有两个问题在反问自己: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可能是对我每天写文的一个反问,我有时候在想,但是对于定位和内容我却没法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定位。
2、到达目的地不如在旅途中,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地,随着而来的必然会是空虚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调整自己,马上适应下一个目标,同时决定该写些什么,做点什么。
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寄希望于站在巨人的肩上,让自己少走一些路,但是我们都会带有一丝侥幸心理,那就是不劳而获,至少在技术领域里面这不是通用而又常犯的错误。
而从成长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在各个方面要成长,都是一个修炼的历程,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其实就和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二
原创: 中原小伙
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禅怎么与摩托车维修放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本哲学书,禅代表的是感性,唯心,摩托车维修代表的是理性,唯物。千百年来,唯心和唯物都是对立的二元存在,而本书的作者,却尝试将二者连接起来。作者通过一次摩托旅行来逐步展开论述,并以摩托车维修的大量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完之后收获很大。
1、 摩旅
看了此书之后,对摩旅会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作者和孩子一起长途摩旅的经历对我有较大的影响,我在看了此书之后,带着女儿们开始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这本书写于四十多年前,现在的摩托车和旅行用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摩旅的意义,仍然相同。
2、 教育
作者就是在当老师的时候发现了难题:修辞学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些公式化的具体规则去衡量判断,按照总结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写不出来伟大的著作的。既然如此,教授这些修辞技巧的意义何在?方法是否合适?为此,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创新(不给评分),并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诸多思考和评论。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都是在通过理性来分析我们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既然世界不是完全理性的,那我们只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认知就有问题。
因为作者是教授修辞学的哲学家,书中有很多优美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比如:
如果你对事情完全有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任何想要以及为荣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他,而想去做别的事。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不见了。(我在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感觉)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魂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
比如说,物理定律、逻辑学……。数的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了,所以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真的。
地心引力定理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魂!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地心引力的确是存在的`呢?
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较正统的说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
(我第一看到对鬼的这种论述,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理性教会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
真理的陷阱和二元论有关。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根据传统的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
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妆过的定义。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更先进的。……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它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方便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高等复杂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上,我们发明了许多事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音乐、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称这些为模拟实体。而他们的确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说服孩子相信它们是真实的。然后把不接受这套理论的人丢进疯人院里。
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如果下一个世纪科学研究的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很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那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本来我想在读后感中把这些句子都摘抄出来,但太多了,还是看书吧。
3、 良质
作者认为,感性和理性这二元之间是通过良质相连的。什么是良质呢,作者认为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下面是对良质的一些描述:
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
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较少接受正规的训练,没有让文化渗透他们的心灵。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在良质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人们对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良质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
根据我有限的理解,我觉得作者所说的良质,非常像我们通常所谈的直觉。
一篇好文章、一副好画,我们看了会觉得真好,虽然我们可能说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这就是良质,这就是直觉。
4、 卓越
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卓越”这个词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当我想表达这样的一种优秀时:这种优秀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努力,来自于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我用的词就是卓越。而书中,也用了这个词。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
卓越,就是良质。
看来我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与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获,比如维修摩托车的方法,工具,我是看了此书才知道冲击螺丝刀这种工具的,还有露营的一些知识,摩旅的一些知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古典和浪漫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等等,因为我的哲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我而言甘之如饴。尤其是书中对鬼的论述,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论述,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把沙子的比喻,都让我耳目一新。
不论你是否喜欢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三
岑孟棒,猪一样的男人,写着猪一样的散文,以为文学是绝色美女,所以一心想爱,虽然懒散却写了不少的文字。最近拜读于他的哲理性小说《禅与摩托车修理》,据说这个猪一样男人的智商竟然能把测试智商的机器震破,原因是机器超负荷运作,思维的跳跃让我忽然的觉得我无法按常理思索;或许是我智商太低??但是我的想象力足够的丰富,以至于某人一直关切地说:不要多想,慢慢来哈!
但是这个猪一样的男人写的文章我还真不知道怎么的悟出他的前因后果,他能把疯狗群殴和克林顿在白宫演说归为一类,说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用嘴巴干活的,我滴个神啊,狂冒大汗……但也有区别克林顿现在下岗了,没机会再去白宫耍嘴皮子了,而疯狗想什么时候群殴就什么群殴,这是职业与业余的关于,不能马虎。
再来说说这个禅与修摩托车,话说一代禅宗达摩,出家后云游四海时骑的就是本田125,汗哒哒地,这哪跟哪啊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云游就是腾云驾雾,这一味的证明我的智商忒低,缺乏想象力罢了。接下来设想一下:某一天一个小后生骑着雅马哈狂飙,突然交了狗屎运,发动机熄火了。小后生跳下摩托车破口大骂:王八蛋这轮子怎么不动了呢!这时一边的一个秃头(许多年以后才知道他叫达摩)说:非轮不动,实乃施主心不动也。其不知小后生正在气头上,冲上去一记右勾拳,乃不知达摩施展凌波微步不及,当场口吐鲜血,几颗大牙摇摇兮欲坠,达摩修养再好也难招架这个突如其来的一拳:小朋友你怎么乱打人呢?你打人什么地方不好打怎么偏打脸呢?你看这牙……这时小后生说了一句决定达摩一生政治方向甚至影响到后代子孙的话:老头,不是你的牙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达摩非但没生气,反而一跃而起握住小后生的手说:孩子,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啊!忽见达摩蹲下身,摆弄起他的雅马哈来。在这里其实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就是所谓的禅与修摩托车的关联:1、修理更接近思考。
2、骑只是一种现象,一种对物质的使用;而修,更触及物质深处,即有精神探索之意味了。
3、这就是所谓的禅悟。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我们平时脑子思索的事情,达摩把雅马哈给修好了,这个不需要跳跃性的思维,但是在这之后达摩却情绪不稳定了,看看他的诗;
引擎熄火,心中有魔。
认识蹉跎,后话莫说。
走下摩托,立地成佛。
牙齿脱落,总成正果。
看到此诗就知道达摩是会作诗的,不过后来好像没看到他的诗集,或许这就是诗与禅是无缘的。
再看下达摩的感情诗:梦里寻你千百度,
疑是嫦娥伴玉兔。
徘徊墙边几百步,
一生最恨铁窗户。
此诗的标题竟然是“爱情与国民生产总值”我不知道我是怎样地笑着打出这些文字的,达摩一味的回避着爱情,不是爱情有毒,而是……在达摩家附近有一座豪宅,达摩感兴趣的不是豪宅,而是豪宅旁边的一间小屋,达摩是单纯的,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小屋中住的是一位千金小姐,因不屑豪宅内的珠光宝气庸脂俗粉,便另辟一间作为香闺书房。达摩甚至能够想象在书香漫漫的房内,小姐一个人挑灯夜读。于是达摩害了相思,整日整夜的在小屋旁溜达,只恨小屋的铁窗户太高又太牢靠,情愫在心头缭绕,飘出来就成了上面的这首诗。
后面事情的发展和转变是我们这些思维不跳跃的人士所鄙夷所思的,因为它太有偶然性与喜剧性,有一天达摩无意间听别人说起那个豪宅旁的小屋,其实是一个精致的猪圈。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致命的,对我们这些按忽平常思维的人来说只是个笑话而已,因为我的智商忒低了,狂笑一下悟之:达摩看破的不是红尘,只是那扇窗户而已。
禅说:对红尘,首先要看破,看不破的话,就忽视它,再不行,就藐视它,还不行,那只能无视它的存在了。这就是最高境界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四
忘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最开始吸引我的便是这奇特的书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乍一看会让人以为是有关于摩托车维修的专业书籍,但摩托车维修怎么就是一种艺术,而且还与禅有关?其实这本书还有另一个更具诗意和禅意的名字——《万里任禅游》,但却没有《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么直白,那么有冲击力。
这本书很长时间都只是出现在我的书单里,在书店我也曾数次看到过这本书,却从未买来读一读。两周前在书店闲逛时,又看到这本书,心想对它还是念念不忘,不如买来算了,于是就开始了一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探秘之旅。
该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带着11岁的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一路上有父子之间的争辩、和谐与分歧,也有对于摩托车维修的描述,但这部分的篇幅非常少而且也显得颇为枯燥,毕竟现在骑摩托车的人已经很少了,懂摩托车的更是少见,而勇于骑摩托车进行一次万里之旅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有趣的是,有关摩托车骑行所需装备的例举,与摩托车维修的描述,竟与梭罗《瓦尔登湖》的写作手法十分相似。
同样都是对物质有着很实在的描述,同样都是以客观的方式来阐述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在那一个个冰冷的器械、衣服、露营装备的字眼里,体现出作者在物质之上对精神与心灵的追求。本质上来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一次主人公精神与心灵的自我探索、体悟与拯救,与《瓦尔登湖》通过离群索居来获得内心宁静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的明智在于,摩托车维修只是本书的表象意义,内在他想要体现的则是在摩托车维修上凸显的科学、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内心深处对古典、感性的碰撞与对立,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矛盾之一,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必不可免的的焦点。与好友排斥科学的态度相比,主人公对科学的态度是拥抱的、融入的、积极的,这也与他对哲学、佛学的探究不无关系。
此时此刻的我们,对科学、科技对生活的渗透与融入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如果失去手机或电脑……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一种巨大的焦虑感猛然袭来,让你我的内心无法获取真正意义上的平静。
如何获取内心的平静?这本书里提倡的观点是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何谓高级的手艺,就是专注于去做一件事,从而察觉到良质的存在,当你发觉了良质,也就等于你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这种高级、这种良质,与外界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打坐中、在炮火连天中、在丝毫不能受到干扰的一毫米的校准中,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平静。这是一种自然的态度。
宁静,从自然中来。这是不是又很像《瓦尔登湖》?自然的平静与世俗的喧嚣,永远存在让人取舍的矛盾点。
除了摩托车维修以外,该书最大的篇幅都花在斐德洛对哲学、生命意义的探索上,与其说是另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精神分裂的一个化身。站在科学与哲学的界线上,斐德洛不相信这个世界仅仅是一个二元世界,只有对与错、白与黑、正与反……他认为这个世界还应该存在一种良质,这种良质并不属于主观与客观,也不属于理性和感性,它应当是超越所有的,在任何艺术行为、高级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美、善、优雅、高贵等等,它并非物质,而是一种难以被捕捉的,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在摩托车的旅行中,主人公一面与儿子交流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也不断在脑海中回忆有关斐德洛的点点滴滴,他曾去大学任教、被关进精神病医院、去大学学习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只为反驳他们……在回忆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内在的自省与探索,他对良质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在最终明悟之际,他也最终走向灭亡,灵魂也得以安息。
然而,斐德洛灭亡了,主人公诞生了。对主人公来说,乃至对作者来说,通过这一次跨越万里的摩托车之旅,一个全新的、充满灵性、卓越的自我出现了,它是生命最为真实的意义,是人生最终追求的真理。
看完这本书,我唯一记住的印象,大概也就是他对良质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也许这本书还有更多值得挖掘和期待的内容,但对我来说,透过这本书,看到作者进行一次精神洗礼般的旅行,就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在我们这个时代之中,这种精神洗礼与心灵净化已经十分罕见,甚至可以说难能可贵了。
我们囿于现实生活施加给我们的`各种枷锁,难以挣脱时代的困境。当成功、婚姻、家庭等其他世俗的光环笼罩在你我的头顶,哪怕我们意识到这种心灵的平静的重要性,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一次这样的自我之旅。时间可以换取很多,却也换不来片刻的安宁。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主人公那样,骑着摩托车来一次只属于自己的旅行,不去想那些其他的琐碎与杂事,而沉浸在旅途的风景、自然的瑰丽、内心的平静中,在一个个名山大川中遇见自己心中的那片景色,在一个个异地他乡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心灵探索中找到卓越的良质。
我们应该在路上,我们应该在那里,最终我们也应该属于它们。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五
1、
想起《和夏末的500天》这部电影。
初看时,自己还未恋爱过,觉得逻辑混乱,是垃圾。几年后,尝过恋爱的滋味,再看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字的评价:神作。
从那之后,凡是我看过的好书、好电影、好电视剧,会给朋友大力推荐。感觉不好的,都告诉自己:阅历不够没看懂。
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是这种感觉,没有看懂。
2、
没看懂的原因,在于本书的核心是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什么是良质?
良质这个词,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猜想译者可能也思考很久,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对应,所以自创了一个词吧。
我想起许多不开心的阅读体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认识的词太多。或许,许多专业的书籍本就不是给门外汉看的。
关于良质的探讨贯穿全书,并且通过一个叫斐德洛的人的遭遇来展现。
作者对斐德洛的遭遇描述的十分详细,包括所有的对话,甚至心理活动。让我很是奇怪。
最终作者明白过来,斐德洛是他自己。所有的遭遇,也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曾经崩溃过。
我也很崩溃,因为一个陌生的词,我一直在寻求一个完美的解释,想弄懂它的含义,可到最后也没有得到答案。
3、
辉哥说,这本书最精华的地方在250页到295页(大致)。
我现在明白原因了,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最有感触。这部分讲了进取心的陷阱及应对方法,有点像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清单。
然而,我并不想讨论具体的内容,我想谈谈读书的方法和心态。
辉哥倡导速读,还专门写过10倍速读法,他能利用周末半天读完2-3本书。
我读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大约用了8个小时,方法是最笨拙的从头读到尾。
两种方法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但是,硬要比较的话,我们会更倾向于速读。为什么?
因为效率更高。
没错,不知什么时候,效率成了我们永恒的追求。
4、
读书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
如果为了数量,那么效率高是合适的。如果只是收集知识,那么适当的速读也很不错。如果喜欢读书的状态,那么速度则是一个无关变量。如果因为知识焦虑,那么任何方法都无效,解决的办法只有改变心态。
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芒格也说过,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聪明一点就够了。
读书,读就对了。和写作一样,不需要想太多,写就对了。
这两者的结合——写读后感,也不需要什么范式和标准,像我这样,就对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一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