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秋,收获的季节,黄金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秋天,属于每一个人;收获,属于每一个勤奋的人。伴着无数个秋天夜里蛐蛐清脆的鸣唱,奶茶的清香,我在这个季节最大的收获就是阅览了《资治通鉴》这本举世著作。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书成后即被皇太子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名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资治通鉴》成书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争读不已。不仅如此,《资治通鉴》文字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通览全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属三国分晋(卷一◎周纪一)里的那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敢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谓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指导我们不断向前的还是那个“礼”字。《资治通鉴》里所指的“礼”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单独存在呢。
在我读完《资治通鉴》后,我觉得全书的核心就在一个“礼”字。它不仅是全文的精髓所在,还是指导在我们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理念。“礼”字有礼貌的意思,也有规矩的含义,即“无规矩不成方圆”。上到每一个国家,下到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礼”字。如果不分尊卑,不分上下,那么再强大的国家都会被击溃,再和睦的家庭也会被拆散。
一个“礼”成就了多少个朝代,同时也毁了多少个朝代。在周朝后期,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的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呜呼!君臣之间的礼仪既然崩溃,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相互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以及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可以说,一本《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可见,这本巨作在中国文化领域里的地位是实至名归。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伟人固然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女性,更应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忠臣魏征死后对身边的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要发展要有自己的榜样,这样才能辨别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才能改变和提高自己。一个企业乃至国家要向前进步,就要知道历史的发展趋势。
古人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相信只要以此为纲,下至我们任何一个企业,上至我们的国家,都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我们的家园也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