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勤勉和谦逊来打磨教学技艺
——读《像冠军一样教学》有感
在暑假里,我静心阅读了道格莱莫夫的像冠军一样教学这本书。这一部被奉为教学圣经的书,用12 个章节、62个核心技巧,讲述了作者从冠军教师的课堂中整理归纳出的实用教学策略,帮助教师直达教学的核心,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初读这本书,我就对书名感到疑惑。毕竟在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的今天,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将书从书架上取下并翻开。
读,有所获。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我将这本书中所得到的好处、益处、有用之处做了两点总结,一是抓住细节,第二是重视反馈。细节往往能够左右一件事情的成败。在课堂提问时,我们首先应该确保我们提出的问题的确是有价值的,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子过程,能够明确问题的作用,那就更有助于我们对于问题的把握。在得到学生的答案后,我们还应该避免学生产生理解的偏差,避免这一偏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寻求其他答案。所谓触类旁通,说的就是这一问题。二、比较答案。在比较中找出不同,找出相同。三、分析错误答案。当然对于错误答案的认可也好,不认可也罢。这本书中也着重介绍。四、寻求学生的意见。对得到的答案我们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学生之所以呈现出来这样的答案,必定有他自己的缘由。不论是态度上的、思维上的、方法上的,亦或是知识上的,越深入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知越严谨,还应该注重不要讨论错误答案。这本书中讲到错误答案有可能会导致,特别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同学难以分辨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反而把错误答案记得更牢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讨论错误答案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规避错误。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讲解错误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他们的实际负担。
第二点,重视反馈。在学习任务下发之后,应注意对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反馈。反馈是我们在教学环节当中必不可少的。然而反馈,我们对于他的重视还不够吗?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反馈之前进行积极且有成效的检查,确保我们真正了解学生在检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的时间要快。2、淡化检查中的不同步现象。3、给学生额外作业,明确过程。4、将积极检查与向教师展示相结合。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检查方式。这些要点都提示我们检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整套需要设计、需要规划的过程。而反馈务必做到准确、正确、精确,可以采用整体反馈与个别反馈互相补充的方式,重视反馈的时效性,如果延迟反馈,势必会影响反馈的时机效果。在像冠军一样教学这本书的技巧58 和技巧 59 当中,作者为我们总结到两点反馈的技巧,一是积极建构,用建设性的反馈激励学生。二是准确表扬,给学生最实质最真诚的反馈。这些条目清楚的技巧都有助于帮助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完善。
第二点。、勿,有所思。
我们既要重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也要重视教学态度的严谨性。在此书的第一部分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这些内容当中,使我充分认识到以往在课堂上不知所措的根本原因,原因就是我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够。在课堂上,我们都习惯于用提问和观察的方式来收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些信息。而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这些方式越来越简略为教学流程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我没有认真沉下心来分析思考学生究竟有没有理解、理解多少,有没有学会我所教授的内容,而只是为了推进教学而把它加入到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明白了吗?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依赖于学生自我汇报的回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完全无法从他们近乎一致的应答中得到准确的信息,更无从谈起对问题的进一步追踪,以备在下次课上及时订正、强调以及巩固。
当下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倾向于鼓励教育,以鼓励的方式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并尽力使之成为学生追求学业进步的动力之一。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认可学生的答案时,学生所呈示给我们的答案真的就是完全正确吗?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需要引导学生播丝抽茧般的一步步逼近问题的真相。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就是100% 正确的原则。只有坚持让学生找到最完美的正确答案,才有可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答题的习惯。而这一切的前提恰恰在于我们自己教学态度的严谨性,不放过任何一处不完全正确,更不能让学生以为部分正确即是完全正确。在这些不完全正确之处,恰恰才是学生上升的绝对空间。
第三点。行,有所为。
那么读完整本书,我认为我们应该做教学路上的工匠,也要做教学途中的探寻者。在像冠军一样教学的前言中,作者提示所有试图从这本书中获益的教师群体,每一个艺术家包括教师在内都是一位工匠,其任务是研究一套工具,并挖掘这些工具的使用秘诀。这一论述有悖于我们以往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观点,艺术与技术看似仅有一字之差,却分属完全不同的门类。如果艺术代表的是阳春白雪,是难得的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合二为一。那么技术则代表贴近生活实际的夏里巴人,是常见的可利用工具达成生产目的的记忆。这本书正是借工匠这一身份给教师的教学行为附着上可重复操作、可模仿、可利用工具的特性。要想使教学这门艺术成为艺术,首先需要承认它是一门技术。因而我们需要从中获取各种各样的工具、各种各样的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我们更应该勇于以工匠精神铸就优秀课堂,在勤勉与谦逊中汲取自我成长的丰富养分,精雕细琢,持之以恒,用匠心的培育给予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做教学途中的探行者。
作为一个刚刚起跑的青年教师,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如何在漫漫教途中不断进步,不断突破,真正将像冠军一样教学中的实用技巧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是我需要审慎思考的重要命题。或许我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有益的教学技艺用得恰如其分,又或者我无法将这本书上的教学工具用得信手拈来,但我始终相信因材施教还应该有另外一番解读。每一位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书人,都应该、也能够在教学途中做一个有心的探寻者,不断找寻更加有效、更加有益的教学策略,将所谓的诀窍转化为自我的经验,并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手段,用勤勉和谦逊来打磨教学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标签。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所想所感所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