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相关的范文。
篇1:《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此前我没有写过相对规范的读后感,假若让各位读者觉得不适实在抱歉。这本书其实是人人都可以阅读的,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不乏一些哲理性的文章,我其实无法想象本书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观点。为了使大家清晰明了的理解我,我可能需要提前告知大家,我预备具体的谈一下几个方面:作者原研哉及他带给我的各种对他的印象,对于阅读此书的准备,再者就是必要的概括与感悟,最后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以及它道出了一些对于我的困惑的解决办法,并且完美诠释了原理所在。(是不是感觉不太懂我?那就请继续阅读吧)
作者原研哉是学设计的人一定都认识的大师,有的人甚至可以清楚地说出他所有的作品,他的理念是国际化的,但却是根植于日本本土文化背景,就像Li Edelkoort说的“他正在设计之中发明一种方言,将全球的理念与本土,区域性的色彩和品味混合在一起。”他可以从自己文化中提炼出珍贵的核心,并运用在设计上,使用户感觉无比亲切,这是我认为他最厉害的一点。John Maeda说他的存在就是在诠释这一个单词“exformation” ,这个词是丹麦作家托诺雷特雷德斯杜撰出来的,大意为“指代那些在我们说任何东西之前或当时,一切我们实际上没有说出来但又存在于我们脑子里的东西。”Maeda发现他的思想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并且说“在一种可感知的日式简单的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种存在于禅式之无中心的,极其深刻,复杂而有意义的有。”而在当我阅读这本书之前就应该已经准备好了要被他的文字虐了。
原研哉的设计给我的感受就是细腻,单纯,透气舒服的。而他的理念却是极其复杂的,可以说是常人无法真正理解的,一点不夸张,即便理解了,也一定是通过某些切身体验过后才能获得的,他理论的的深度给我极大的震撼。我能够体会他其实极力的使读者明白但毕竟都是些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东西,看得出作者的挣扎。
为什么说需要有所准备,其一就是要有不读懂它不罢休的坚持,和站在他肩膀上看问题的专注,和你一定必须已经阅读过旧版的《设计中的设计》……万分荣欣我符合了条件了。
旧一版几乎都是文字,图片很少,理论的话讲起来比较细,我吃的还比较透,没看过上一版的情况下,很难从一开始去钻他的字眼,更不要说读懂它的思维逻辑了。这一版完全可以说是旧版的续集,所有重要的理论几乎都是轻描淡写的掠过,他似乎在传达“这句话你都不理解,我也没有什么继续跟你说下去的理由,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被他深深鄙视完所以读到半截,我就只好不断地从记忆里调出他的关于“白”,“触感及颜色系统”,“无印的理念”……希望结合这些零散的记忆,通过专注的读,不要再错过什么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谈看书前的准备吧。
对于他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空白”的理解,包括把已知变成未知去体会,设计中留白的重要性,及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使它更有含义,因为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事物的影像是不同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提供各种潜在性,而非简洁美这样简单。
对于触感这一理论,我认为这极其体现作者的魅力,他说提升我们有关日常生活的观点就像是发现小数,栖居于日常生活中的新设计将由那些任何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看到无限多数字的智慧创造出来。我想,他对于生活的体验能达到小数点后几位是我无法企及的。对于生活的洞察力就包含在触感的体系里,忘记是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这些东西,我觉得作者可以,(乔布斯可以,深泽直人可以……)
/篇2:《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山东人民出版社――白底黑字的封面,除了必要信息没有罗列任何东西,更没有任何装饰物出现。不知道作者想要通过封面向读者传达什么讯息,但我的感觉就是,书中一字值千金,看到他静静的躺在桌面或立在书架上时,迫不及待的打开它,拜读。显然此书的封面设计是很成功的。 由于很喜欢这种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所以在进入主题前,不禁要对《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封面大加赞赏一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设计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整本书读下来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受益匪浅。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不过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学习到多少先进理念,而是从打开书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结束,被作者的文字所引发的大量思考,脑海中那些源源不断跳出的“?”着实引发了一场风暴!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 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在还没有阅读其内容的现在,却因为作者的一段话语产生了收获海量知识的喜悦?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貌似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 我们穿梭在校园中,忙于攻读我们的设计学士学位,填鸭似地学习着社会认为我们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五花八门的课程,走马灯一样的变换着……到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抛在了脑后! 原研哉在书中讲到了设计的过去,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学生不才,妄自猜想作者将书名定为“设计中的设计”,想必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书中的字句均是经过反复提炼的,是原研哉设计观念的精华所在。是历经无数理论积累和数十年实践才得到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领悟“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出“设计中的设计”。 转载:cooper 作者:张娟篇3:《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 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 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篇4: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读书首先得了解作者,本书的作者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在书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日本的设计文化。 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和三百年的锁国造就的纯日本的江户文化和百年维新受到的全方位的西方文化的洗礼的相互碰撞。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时期就好比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经历过准备面对成熟期。原研哉认为,成熟期的人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也是有借鉴意味的。 日本文化所推崇中的简单意象是,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配置一点东西的构思方式,“无中生有”的概念性商品品牌无印良品就是典型的代表。无印良品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它传达的是一种新鲜而且纯粹的感觉,而展现的是一种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方式。 无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而意识具体化就是带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个性化被盲目推崇的今天,“这样”中蕴涵的“抑制”、“让步”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智态度或许更接近真正的自由价值。今天的世界到处是“文明的冲突”,仅仅是主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和世界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里,关注全局、抑制利已主义的理性精神将会取代小众文化优先的价值观。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它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行为就是用感官来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重新组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干预人们印象的生成的过程。所以设计师最大的任务就是信息传达,用清晰、独创、幽默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请别把设计看成是一门专业,它植根于生活,反映着生活。你的一个语言的组织表达,一个事物看待方式,都是自己的设计成品,设计就是一种态度。 不管你是不是设计师,你都应该读一读这本原研哉的设计著作《设计中的设计》。 几点感悟: 1)对普通日常事物的RE-DESIGN,才是最考验设计功力之处。恰如《犬与鬼》的“鬼魅易画,犬马难描”。 2)有深度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视觉设计本身,而是要打通经脉,以一感通五感。 3)良好的设计:独创性(Creativity)是心,幽默感(Joy/Humor)是技,清晰传达(Clarity)是体,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篇5: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刚刚转到设计专业半年,在了解这个专业的时候就去网上搜索设计的相关书籍,第一个跳出来的书就是这本《设计中的设计》,将设计用文字表达出来本身也是设计,这个书名也是一种设计,连续两个关键字都能被检索到,无论是用哪一个搜索引擎都会搜到这本书的。
不得不说自序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引了我去阅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也恰好印证了自序中说的“当你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部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这一句话像是一剂强心剂,书中也有很多枯燥无味的内容都被读者自动省略了,不懂正常嘛,作者都这么说了,接着往后看就好了。到了后面产生了很多疑问,同时也有了很多收获。我不能说看完这本书真的对设计的理解更深一步,但是他确实是从自己的产品上提取了很多设计的思维的视角。
中国的设计教育大多是从用户出发,分析用户,研究用户的特征再去做一些设计,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是,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的分析结果是错的,或者说是片面的,这样的设计根本不能称得上是好的设计。设计被任务化目标化,视角就变得很窄。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的诞生,以及自己产品背后的灵感来源,对日用品的再设计是他对日本经济发达之后日本人生活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理念。这样的理念结合了日本的文化思想(作者自己有详细的介绍)。之前在别人的书评里也看到说这根日本的禅宗也有很大的关系,无印良品的设计也颇具禅宗的意味。因此很多人喜欢上了这个品牌的设计理念。无印良品是为日本的社会现状而设计,但他的目标却是全世界。这其中我们能看到他的视角从来不只是放在用户身上,他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经济的动态,世界的潮流(他在日本人看地图的方式中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点),一个民族的设计特点却被整个世界所接受,正是因为他很多设计关注到了整个人类的思想意识。
例如环保节能的设计,引导人们的理性消费,甚至倡导整个社会的节约,方形的纸筒,原生态的火柴都不仅仅是设计了这么一个产品而已,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审美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再者妇产医院标识的那个设计也令我印象深刻,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进行设计,这无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设计总会被所有人喜欢,甚至觉得有点暖心,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吧,属于设计心理学的范畴,如果能很好的进行实践,设计出来的东西绝对是很受欢迎的。
看完这本书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么是日本设计,但是对于中国设计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我的路还有很长啊,需要很多的学习才能成为未来的设计师。在这里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广阔的视角;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立于中国文化而走向世界;学会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篇6: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设计中的设计》
时隔多年,在现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这本书里朴素的话语依旧会随之浮现。
篇7:《设计中的设计》优秀读后感
关于《设计中的设计》优秀读后感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4、将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设计,就是RE―DESIGN。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我们应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一步步的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个有内涵的设计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没有生成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也是无趣的,肤浅的、早晚被时代所淘汰的。作为设计师,应当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内涵。